前不久,國家文物局在其網站公布《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規程(試行)》,對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的原則、程序等事項予以規范。《規程》明確指出,申遺工作“要立足國情,尊重合理的歷史沿革,準確解讀并把握國際理念、規則和應用尺度,勤儉節約,量力而行,避免奢華之風、過度拆遷和利益相關者紛爭”。
申遺《規程》的出臺,具有明確的現實針對性和指導意義。最近幾年,中國各地政府參與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的熱情空前高漲,申遺幾乎已經成為很多地方官員在任期內的必做之事。那些積極籌辦申遺工作的地方政府,無一例外都高舉著“保護文化遺產”的大旗,但往往都打著提升政績和發展旅游經濟的小算盤。申遺《規程》為地方政府建章立制,能夠有效地規范“申遺熱”中的各種亂象。
與幾十年前人們普遍缺乏遺產保護意識相比,如今盛行于中國的“申遺熱”至少表明,地方政府已經意識到遺產保護的緊迫性,并試圖將遺產保護工作置于世界公認的“游戲規則”之中。這種新氣象既是物質財富日漸豐富之后的必然趨勢,也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在這股申遺熱潮的推動下,截至今年6月,中國已有45個項目進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世遺大國”。
在旅游經濟持續升溫的大背景下,申遺成功往往意味著可觀的經濟效益,還能給主政者的政績加分,這使得很多地方官員都萌生了申遺念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已有200多個項目有申遺意愿,其中列入預備申報名單的項目已有60多個,按世界遺產組織的規定,中國完成這些申遺項目至少需要一個世紀。
與“申遺熱”相伴生的是各種申遺亂象。概括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超越地方發展實際,“燒錢”申遺現象層出不窮,財政資金浪費現象嚴重。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從組織基礎性的調研和考證工作,到拍攝申遺宣傳片,再到各種前期籌備工作,每個環節都需要大量的財政資金作支撐。前不久,聯合國教科文民間藝術國際組織中國區主席陳平透露,中國各地每年的申遺花費高達3億元。這種盲目砸錢申遺的做法,最終很可能讓納稅人的錢打水漂。
其二,一些地方的申遺籌備工作簡單粗暴,常常因為大規模的拆遷和動遷而激化社會矛盾。從目前國內申遺的情況來看,很多地方采取的都是“清場式”整治——目標區域內的民居要拆、廠區要挪,原本很有人氣的景區最終都被裝扮成了一個封閉空間。這種犧牲遺產地社區和居民利益,來換取遺產保護“視覺效果”的做法,經常引發不必要的矛盾和沖突,也與其他國家申遺的做法大相徑庭。
其三,有不少地方將申遺成功當成一棵“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搖錢樹,存在重申遺、輕保護的亂象。很多主張申遺的地方官員毫不諱言申遺的功利動機,一旦申遺成功,則急于通過提高門票價格的方式“回本”,至于之前承諾的遺產保護則早已被拋到腦后。
種種申遺亂象,不僅有勞民傷財之虞,還很可能在過度開發中造成對珍稀文化遺產的“保護性破壞”。從這個意義上講,國家文物局制定的申遺《規程》,為規范申遺亂象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性文本,有助于扭轉申遺工作中的浮躁心態和扭曲理念,讓“申遺熱”回歸理性。進一步說,《規程》中所倡導的“勤儉節約、量力而行、避免奢華之風”的理念,與中央反浪費、反“四風”也是一脈相承的。
事實上,從2000年開始,國外的“申遺熱”就已開始逐漸降溫。這一方面是因為申請和維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成本太高,算經濟賬不劃算;另一方面是因為越來越多的國家都意識到,申遺不是保護遺產的唯一途徑,那些未進入世遺名錄的遺產同樣需要保護。如今,面對中國各地的種種申遺亂象,相關職能部門也應通過引導和規范,為非理性的“申遺熱”降溫,讓遺產保護回歸文化本色。(原標題:期待申遺《規程》給“申遺熱”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