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去經典”何以化大眾

2013/9/17 10:26:00 點擊數: 【字體:

 

“去經典”何以化大眾

 不讓進(漫畫)(徐鵬飛)

  用流行時文和快餐閱讀代替經過歷史檢驗的經典作品,已經成為今天必須正視的文化現象

  新學期開學之際,傳來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編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材刪除了魯迅《風箏》的消息。“去魯”是近年來新編教材的舊話題了,但是,依然引起公眾的關注。

  為何要“去魯”呢?綜合教材編輯、出版方和一些受訪教師的言論,理由有兩點:其一,在國內中學教材中長期“一家獨大”的魯迅文章,是閱讀貧乏時代的選擇,現在之所以壓縮魯迅文章的篇目,是為了及時追蹤新人新作,給時新作家的文章及時入選教材挪地方;其二,魯迅的文章對中學生來說,過于深刻,甚至過于沉重,教師難教,學生難學,“不接地氣”,以更適合中學生閱讀興趣的新人新作替換魯迅文章,就是為了新編教材“更接地氣”、更“大眾化”。

  文章代有不同,教材編選因時變更,這無可厚非;所謂因材施教,編選教材要針對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這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是,為了標榜求新而“以新去舊”,為了迎合學生而“從淺避深”,真的是語文教材“新編”的當然準則嗎?

  語文教材范文的編選,是文學作品經典的編選。編選的基本準則,用主編了中國第一部文學總集《昭明文選》的梁朝文學家蕭統的話說,“事出于沈思,義歸乎翰藻”,即入選文章當以思想性和文學性兩者為勝。魯迅的《風箏》,寫他少年時代粗暴地撕毀了小弟偷偷自制的風箏,以懲罰小弟的“沒出息”和表現為兄的“強勝”;而到中年之后,他突然明白“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他少年時的做法是對小弟的“精神的虐殺”。然而,中年的魯迅,面對同樣已到中年的小弟,已經沒有辦法“補過”了,最令他自責而難以解脫的是,當他終于有機會向小弟敘說這件少年往事時,小弟卻“什么也不記得了”。魯迅不可解脫的深痛,不是他曾經對小弟的粗暴,而是這粗暴施行于小弟永逝不回的童年——因此是得不到寬恕的。可以說,《風箏》用一個親情的故事,揭示了一個深于親情的人生哲理:關愛必須從理解開始,因為生命的歷程不會在時間中重復。姑且不論文章的思想性,單就語言藝術而言,《風箏》文字自然貼切而遒勁醇厚,并非艱澀到不可為初中生所接受。兒童文學作家、北京大學教授曹文軒說:“我小學五年級時,沒什么書好看,只有讀魯迅作品的單行本,看著看著就看進去了,初中時達到癡迷程度。我們那個時候能讀懂,現在的孩子就讀不懂了?難道大家的閱讀能力退化了?”曹文軒的質問值得我們警覺。

  前些日子某出版社在網絡上做的閱讀調查顯示,四大名著讀不下去的大有人在。四大名著沒變,變的是讀者。不同時代培養不同的讀者,而不同讀者也能培養不同時代的文學和文化。當下閱讀之“輕”,從各類暢銷書排行榜的榜單即可看出。和“去魯”一樣,大家紛紛扛出了“大眾化”的大旗,似乎大眾化就是選擇自由,大眾化和讀經典“勢不兩立”。這種對大眾化的誤解一再發生,以致我們拱手讓出了文化傳承和文化提升的機會。大眾化是多元文化的并存,娛樂和求知并重,文化產品追求大眾化,并不意味著俯就和遷就,而是在形式上“明白曉暢”,在內容上“表達主流價值”,滿足大眾的需要并能提升大眾的修養。文化市場是大眾文化消費的供貨方,更是精神與修養的培育場,這兩個功能不是相互對立,甚至是替換、驅逐,恰恰相反,是可以并且有必要和諧共存。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不僅因為它們是大師天才之作,還因為它們作為民族乃至人類文化的精神歷史結晶,是經過歷史淘漉的人類精神創造,具有深刻的文化建構力和深遠的精神影響力。流行閱讀、快餐閱讀的風氣之下,用流行時文代替經過歷時檢驗的經典作品,“請走”經典,已經成為今天必須正視的文化現象。別的不說,經典閱讀的缺失正在導致國民閱讀力和語言表達力的退化。以老師難教、學生難懂為由,把魯迅“請走”,正是當前社會過度娛樂化、大眾閱讀過度淺表化的反映。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作教師的職責,就是要通過傳授新知識、解除疑問迷惑,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考能力,拓展其視野,提升其精神。“去魯”以“去經典”迎合學生“興趣”和“接受力”,其實是放棄了教育的提升功能。編教材就是要注重經典。不教經典,何成教材?如果教材的編選以學生的興趣為導向,而教師的教學以學生既有知識為水準,那么何談教育學生和提升學生?從小學升到中學,本是兒童步入少年,向社會開啟心靈的時機,范文的選擇,應當給學生一個跨入心智新階段的啟示。這個原則恐怕不能因為“創新”而丟棄。何況,“去經典”帶來的閱讀轉變,絲毫不意味著創新和創造。 (原標題:“去經典”何以化大眾)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人民日報(2013-09-17)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