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內 >> 瀏覽文章

金磚:六百年工藝的重生之旅

2013/9/18 12:13:54 點擊數: 【字體:

  金磚:六百年工藝的重生之旅
 
金磚:六百年工藝的重生之旅

2012年浙江的一場拍賣會上,參觀者在觀看明代永樂時期的“金磚”。
 
    所謂“金磚”,并非是純金的磚塊,實際上是規格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見方的大方磚的雅稱。古籍《金磚墁地》對此注釋為:顆粒細膩,質地密實,敲之作金石之聲,稱“金磚”。明代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建造紫禁城,陸墓(現蘇州市相城區陸慕鎮御窯村)磚窯被工部看中,由于質量優良,賜名窯場為“御窯”。

    御窯燒制金磚自1413年開始,至今已有600年歷史。在科技發達的當下,這項整天和泥水做伴的技藝還能重現過去的輝煌嗎?

    從窯戶“如鱗”到僅存三家

    “陸墓窯戶如鱗,鑿土燒磚,終歲不絕”,這是《吳門補乘》對古代陸墓燒制“金磚”的描述。

    御窯金磚是我國民族建筑文化中的一顆明珠,其技藝繁復,工序多達二十九道,其中主要有選泥、練泥、制坯、陰干、裝窯、燒窯、打磨等。正宗的金磚,往往需要一年多的時間才能完成,僅燒制一項流程即需130天。以致“一兩黃金一塊磚”的說法在民間廣為流傳。

    如今的金磚制作工序中,除打磨、切削,其余工序均沿襲數百年傳統工藝。

    由于御窯村“粘而不散、粉而不沙”的堅細土質物料,加上金磚燒制工藝繁復獨特,其他窯廠無法勝制,當時陸墓的御窯還承擔了徐州、池州等府治“委造”金磚的任務。金瑾告訴記者:“金磚的規格很高,只有皇帝、皇后的陵寢和壇廟等地方才可以使用,現在北京故宮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十三陵之一的定陵內的地面均為御窯所產方磚鋪墁。”

    隨著封建王朝的衰落,御窯村的燒窯業逐漸由正業轉為副業,御窯金磚的制作工藝一度流散民間,幾乎中斷。

    1984年,時任御窯村黨支部書記的曹福南與當時的蘇州陸墓御窯磚瓦廠廠長、金磚制作大師金梅泉一起,致書故宮博物院,呼吁搶救金磚制作工藝。此后,御窯金磚的制作工藝開始逐步恢復。然而時至今日,能夠制造金磚的也只剩下蘇州陸墓御窯等三家磚瓦廠。

    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御窯金磚的制作工藝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古窯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蘇州陸墓御窯磚瓦廠成為非遺傳承的唯一責任磚廠。

    “御窯金磚制作技藝能夠和昆曲同批入選國家級非遺,因為它也具備吳韻蘇工的九曲回腸和精細。”金磚研究專家蘇舟子表示,御窯金磚的燒造歷史,與明清北京皇家建筑的興建和修繕完全同步,其背后所藏的是復雜的社會背景和豐富的歷史底蘊。“每一塊金磚上都鐫刻了官款、窯款和年款,是研究歷史以及吳文化的寶貴資料。”

    后繼乏人,傳承前景仍堪憂

    “古跡的修繕,加上仿古建筑的流行,現今的御窯金磚可以說供不應求,金磚的銷量根本不是什么大的問題,但是我們還是很擔憂,現在愿意從事金磚燒制行業的人越來越少了。”金瑾告訴記者,金磚燒制極其辛苦,一塊毛坯就重達300斤,工作強度大、生產周期長,加上生活條件的改善,誰愿意整天和泥土打交道呢?

    當初接下父親金梅泉的擔子,金瑾也是臨危受命。沒有工匠愿意把金磚當成終生事業,加上從小受到父親的耳濡目染,金瑾不得已離開講臺,從小學語文老師變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為了招到合適的工匠,金瑾在蘇州吳中區和相城區的人才市場貼了招聘啟事,并在附近的北橋人才市場擺起了臺,雖然開出7萬元左右的年薪,但半天無人問津,而那些年薪三四萬元的家具廠攤位卻擠滿了人。

    “我們打出了國家級非遺的招牌,但別人都不以為然。一來,明清期間,沒有被選中去修建皇宮的金磚都要銷毀,流傳民間的非常稀少,百姓對金磚不了解。二來,千百年來,造磚工匠的地位都不高,很多人對這個職業都不看好。”金瑾解釋道。

    曾經,窯廠一位燒火的師傅看到技藝無人繼承,便說服兒子跟著自己學習。一年之后,小伙子先后談了兩個女朋友,當得知他在窯廠燒窯之后,兩位女生都選擇了分手,老師傅無奈之下只能讓兒子重新去找工作。

    “現在御窯磚瓦廠有25位工匠,只有6個是本地人,能熟練操作的師傅,年齡基本在65歲以上。”金瑾告訴記者,“窯廠一直在提高員工待遇,工匠的平均年薪達到7萬元,多的有9萬,包吃包住,逢年過節都要發福利,但每年還會流失三分之一的人。”

    讓金瑾更為著急的是,陸續補充來的工匠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對金磚技藝缺乏興趣。“他們不了解金磚的歷史文化,對金磚不感興趣,怎么會推動金磚技藝的傳承?”

    金瑾說,一直以來,御窯金磚都是由家族傳承,而她正打算打破這一舊俗,傳給外姓。“我已經在網上掛出了招聘啟事,但必須大專及以上學歷。非遺項目中,這個要求已經算很高了,但為了御窯金磚健康、持久發展,我寧缺毋濫。”

    在磚瓦廠貼出的啟事中,記者看到,除了工資待遇從優、包食宿等,表現突出者,窯廠還將向政府申報為正式傳承人。據悉,啟事已掛出多日,但仍未有人前來報名。

    融合與創新雙管齊下,讓金磚走入百姓視野

    “傳統工藝要在現代環境下傳承,純粹按600年前的古法操作是行不通的,必須根據科技發展,將現代技術融入古法,才能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繼承金磚的精髓。”蘇舟子說。

    “近幾年,陸慕御窯廠不斷探索與時代接軌,攪拌機等工具的運用進一步減輕了對人工的消耗。”金瑾告訴記者,一直以來,燒窯完全靠燒火師傅的經驗,我們設想通過溫度計記錄下窯洞的溫度變化,這樣便易于掌控,也易于傳承。

    今年5月,2013中國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深圳舉行,由御窯磚瓦廠選送的仿古清供系列和書法練習磚,分別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和銀獎。

    “這兩件參展作品能夠獲獎,很好地體現了御窯金磚制作技藝的傳承與創新。”金瑾介紹說,御窯金磚曾是皇家御用專供的建筑材料,只有在理解御窯金磚所蘊含的歷史文化特點之后,融合現代人的生活情調和文化趣味,才能“飛入尋常百姓家”。

    “獲獎和拍賣讓御窯金磚逐漸進入百姓的視野,然而要讓金磚走出以往的誤區,必須加強宣傳,改變人們的傳統觀念。”金瑾告訴記者,窯廠專門建設了御窯金磚歷史文化研究室,不久還將推出書籍對金磚的基本概況、歷史文化、工藝等進行全面系統的介紹,讓更多人知道金磚、了解金磚的價值所在。

    與此同時,御窯金磚所在的相城區正在通過政府的力量推動非遺文化的傳播。2006年,相城區組織藝術骨干創作了中篇彈詞《天下第一磚》劇本,并于2011年將劇本排演成一臺完整的評彈藝術作品,巡回公演。相城區還建成了“非遺展示中心”,為金磚提供免費的展示平臺。

    “根據規劃,相城區計劃建造‘御窯金磚博物館’。目前,區政府已收購了1300多塊金磚用于展覽,包括明朝永樂年間的第一塊金磚以及清朝宣統年間的最后一塊金磚。”蘇州市相城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屈玲妮介紹,目前博物館計劃已正式啟動,通過金磚生產、實物展示、文化研究等部分完整展現御窯金磚制作技藝,讓“天下第一磚”傳承下去。(本報記者 蘇 雁)(原標題:金磚:六百年工藝的重生之旅)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2013-09-18)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