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
本報記者 李佳霖
70多年前,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人民進行了一場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這場戰爭給中國社會留下了深深的歷史烙印,也留下了數量眾多的各類抗戰文物,它們是這段歷史最為真實和直觀的實物見證。
近年來,國家文物局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抗戰文物的保護和利用,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部分抗戰文物仍面臨著保存狀況堪憂、展示效果不盡如人意的困境。
抗戰歷史的實物見證
據統計,在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中,與日軍侵華戰爭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直接相關聯的有88處,加上偽滿時期產生的涉日文物以及與抗戰有間接關聯的共有186處,遍布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重慶、遼寧、山東、江蘇、山西、四川、陜西等省市在10處以上。除此之外,在各地的省、市、縣級文保單位中,還有大量的抗戰文物,數量遠遠多于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中的抗戰文物。
這些抗戰文物大致可分為罪證類、戰爭類和建筑設施類,具體形式多種多樣,有監獄、尸骨坑、鐵路、橋梁、地道、炮臺、兵工廠、標語墻等。罪證類有重慶大轟炸遺址群、安徽的大通萬人坑、黑龍江的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江蘇的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叢葬地等;戰爭類有北京的盧溝橋、廣西的昆侖關戰役遺址、江西的上高會戰遺址、山東的臺兒莊大戰舊址等;建筑設施類有重慶法國水師兵營舊址、湖北的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四川的趙一曼故居等。
據了解,目前,罪證類和戰爭紀念地這兩類抗戰遺跡多數由文物部門管理,近年來陸續開展了文物保護修繕工程,修建了展示設施、場館,設立了愛國主義教育和青少年教育基地,常年對公眾免費開放。建筑設施類抗戰文物相當一部分是政府辦公場所、軍管區或火車站等社會公共服務設施,由其他部門負責管理,保護利用狀況比較復雜。
42%的抗戰文物保存完好
近年來,國家對抗戰文物的保護力度不斷加大。2014年,國家文物局安排了2.5億元資金,用于47處抗戰文物的保護修繕和規劃編制,包括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阜新萬人坑在內的大多數修繕項目實現了當年開工。2015年,國家抗戰文物有關項目的資金安排預計達到3.9億元,而在2005年全國革命文物安排專項經費僅為2600萬元,這使得全國各級抗戰文物有42%保存完好。
然而,部分抗戰文物的保護狀況讓人擔憂。據統計,全國各級抗戰文物存在局部殘損的占45%,損壞嚴重或已無明顯地上遺存的各占6.5%。
在廣州城北白云山馬頭崗南側有一座規模宏大的公墓——“陸軍新編第一軍印緬陣亡將士公墓”。如今,公墓已被分割蠶食,主體建筑被菜市場包圍,連墓碑也殘破不堪,字跡難辨,只有殘存的紀念塔依然挺立在廣園東路旁。
這并不是孤例。民進江蘇省委員會調研發現,南京大屠殺發生地之一的魚雷營叢葬地,至今還因各種原因未能立碑;盱眙黃花塘的新四軍黃花塘軍部舊址雖然建了紀念館,但因資金不到位,建筑破損、毀壞卻無力維修。民革湖南省委員會的一份調研中也表示:湖南人民八年抗戰留下的抗戰文物廣泛分布于全省29個縣市區,但目前全省抗戰文物的有效保護利用率不到50%,比如衡陽五馬歸槽遺址已成為一處墳山;衡陽車公山抗日戰壕遺址現為村民菜地……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對寧波抗戰遺址的抽樣調查顯示,寧波約70%的抗戰遺址亟待加強保護。
展示利用不盡如人意
“合理利用”是《文物保護法》中文物工作貫徹的方針之一。具體到抗戰文物,據了解,其一半以上實現了對公眾開放,其中國保和省保單位開放率均接近80%。
然而,開放并不等同于利用好。在河北省興隆縣保存有河北省文保單位蘑菇峪“人圈”遺址。所謂“人圈”是日本侵略者為了斷絕抗日武裝和老百姓的聯系,實施集家并村政策,強行把很多自然村的人集中到一個村子里居住,老百姓因為憎恨管其叫“人圈”。蘑菇峪“人圈”遺址原來的住地已無存,僅留存完整的石壘圍墻。“雖然是對外開放的,但是一般很少有人去。關于這段歷史,遺址周圍的老人還能說上一二,年輕一點的就基本不知道了。我們也在考慮完全恢復其中的遺跡,但是因為各種現實原因,實施起來非常困難。”興隆縣文物保護管理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在山西省壺關縣保存有常行村民兵抗日窯洞保衛戰遺址。1934年冬,利用常行村三面靠山、有地下開采煤炭的“舊坑道”這一優勢,在村西南山的窯洞中修筑了“民兵戰斗洞”,還從村中開了一個口子,和戰斗洞巷道相通,筑成一條四里多長的“爪”字形炕道和窯洞,和日本侵略者展開周旋。“遺跡常年對外開放,但是除了政府部門組織的一些活動,很少有人光顧,而且里面是空的,沒有什么展品。”壺關縣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說。
這也是目前某些抗戰遺址利用狀況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