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日前夕,國務院公布第二批10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民政部也同時公布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去年9月1日,國務院曾公布第一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民政部也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時隔一年,國務院再次公布名錄,表明了黨和政府對保護抗戰文物的高度重視,對抗日英烈的深切緬懷。近年來,中央和地方財政還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抗戰文物的保護,2014年,國家共安排資金約2.09億元,用于補助昆侖關戰役舊址等46個抗戰文物保護規劃編制、修繕搶險和展示利用項目,另外,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已列入我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項目。
抗戰文物是中華民族處于危急關頭所形成的特殊文物,它見證著中國人民遭受的巨大苦難,以及“四萬萬同胞”不屈不撓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壯舉,閃耀著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光芒。
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為中國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遺址與文物,據國家文物局統計,全國重點抗戰文物有186處,還建有抗戰、反法西斯博物館、紀念館等137座,藏品達163.32萬件,其中珍貴文物34068件。眾所周知,文物的功能除具有收藏及學術研究價值外,更是一種歷史文化的記憶。相對于其他文物,抗戰文物承載著更深刻、更強烈的社會情感認同,被賦予更多、更重大的社會功能及責任擔當,那就是勿忘國恥,愛我中華,強盛中國,團結一心實現中國夢。所以,保護抗戰文物就是保護中華民族蒙受苦難的歷史記憶,弘揚不畏強暴的民族精神與勇氣。
據悉,聯合國對二戰文物的保護非常重視,早在1979年,位于波蘭境內的納粹奧斯維辛集中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至今唯一的進入世界遺產的二戰舊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2年還專門設立“世界記憶遺產”,旨在搶救正在逐漸老化、損毀、消失的文獻記錄,2014年,中國“南京大屠殺”館藏的183卷侵華日軍屠城檔案已正式申報世界記憶遺產。由此可見,我們不僅要保護好抗戰文物,更要認真做好文物的整合工作,加快抗戰遺址申遺的腳步,目前二戰亞洲戰場上尚無遺址入駐世界文化遺產,中國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戰場,完全有資格申報世界遺產。
“要和平,不要戰爭”,這是保護抗戰文物的另一個重要意義。抗戰文物是見證戰爭的歷史構件,歷經戰火洗禮,似乎還有著“血腥味”、恐怖感,但它真實、客觀地反映了戰爭的殘酷、日寇的殘暴,以及中國人民所遭受的磨難,更是祈禱“和平文化”的活物,啟迪人們永遠牢記和平的美好與珍貴。
戰爭不僅是對生命的涂炭,也是對文化藝術的毀滅,二戰毀掉了多少人類文化的精華?侵華日軍又毀掉了多少中國歷史文化古跡及文物?保護抗戰文物另一層意義也是為了牢記歷史,捍衛人類的文明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