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成立的那天開始,劉柯就一直在管委會綜合辦工作。作為一個要經常接待來訪團體和考察團隊的工作人員,這4年來,他聽到最多的就是驚嘆。“每一位來到這里的專家都會激動,因為它對于漢民族而言實在是太重要了;每一位對歷史稍有了解的人也都會激動,與漢武帝、司馬遷、霍去病、衛青、董仲舒踩在同一片土地上,這感覺用語言很難形容。”
2014年6月22日,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作為絲綢之路的歷史起點,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隨著國內外各家媒體的聚焦和全世界考古、歷史愛好者的關注,漢長安城遺址的人氣空前高漲,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愈演愈烈,接受著來自國內外的大力點贊。“我們多希望為這片遺址多做點什么。”緊張的工作間隙,劉柯常背起自己的單反相機穿梭在遺址區里,記錄下那些美好而珍貴的瞬間。“可是做什么、怎么做、在哪里做,這都是關系到遺址的大事。”正如未央區委書記、漢長安城特區黨工委書記汪文展所說,“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已經翻開了新的一頁,面對厚重的文化我們充滿敬畏,面對光榮的使命我們倍感壓力。”
唯有創新 這是史無前例的工程
漢長安城遺址是我國迄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遺址最豐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遺址,是中華民族具有核心地位的歷史文化寶藏,對它的保護也是史無前例的工程,在國內外文物保護史上都沒有成熟模式可以借鑒。原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所長、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遺項目文本主要負責人陳同濱表示,漢長安城的保護目標是整體保護、和諧發展,但它也是一個“非凡的挑戰”。“這個挑戰里包括要實現遺址本身真實完整的保護和傳承;解決遺產地75平方公里內數萬人的生產生活的現實問題;以及解決遺產保護和城市發展之間的可持續問題。這三個問題都是非同一般的問題,現在疊加在一起,要求我們解決起來也要多學科、多領域、多層次之間相互配合。”
在記者的采訪中,特區相關負責人坦言,當前遺址保護的模式和路徑還不明晰,特區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平衡用地、建設資金矛盾依然突出,制約漢長安城特區發展的瓶頸問題亟待解決。怎樣在遺址保護與民生發展之間取得最大的公約數,是擺在特區建設者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既然沒有成功經驗可供借鑒,那么特區的建設也唯有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努力走出一條符合西安區域特點的大遺址保護利用新路。今年年初,未央區委、區政府和漢長安城特區黨工委、管委會聯合出臺了《關于加快漢長安城特區發展的實施意見》,為特區今年的工作和接下來3年至5年間的中長期發展做出了詳細規劃。實施意見明確,特區將以科學有效的保護理念和現代技術,體現遺址的真實性、可讀性和可持續性,讓遺址的歷史文化價值世代相傳。特區還將堅持創新作為發展的主要動力,以創新理念統領特區各項工作,加速各類資源要素融合,努力破解面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實現特區發展新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頂層規劃也首次被提到特區發展重要基礎的地位上來,明確將建立健全思路清晰、全面覆蓋、層級完善的總體規劃體系,為特區發展繪制藍圖。漢長安城特區黨工委副書記席正贏表示,“我們將建設一個具有類型代表意義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打造一張西安‘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的嶄新文化名片。”
扎實邁進 “處處有歷史,步步有文化”
一切頂層設計和發展規劃,最終都將落腳在實際工作當中。進入“后申遺時代”以來,除了繼續提升未央宮申遺區,整個遺址區的保護利用、綠化美化都是特區建設者們首先著手的工作重點。
“依據我們《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片區詳細規劃》的要求,我們下一步將在未央宮建立全新的文物闡釋系統。”據特區綜合辦主任毛新亮介紹,這個文物闡釋系統將以未央宮內的城墻、宮門、前殿等遺址本體為重點,采用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建立完善遺址展示解說系統、基礎設施配套系統、游客引導服務系統、游客休閑互動系統。“比如游客來到未央宮前殿,只要用手機掃一掃解說牌上的二維碼,就可以聽到這里的修建歷史、建筑特點和重大歷史事件的語音解說。不再是以前單純的文字展示,而是讓游客感覺到‘處處有歷史,步步有文化’。”
依托遺址區內的海量文物、遺存建設博物館,是漢長安城遺址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亮點。已經啟動實施的直城門遺址博物館,將用更為直觀的方式展示兩千多年前的建筑遺存,讓“嬌氣”的土遺址在得到全面保護的前提下與游客見面。規劃坐落在西安門外的漢長安城遺址博物館,則將更多地展示遺址考古過程中挖掘出的大量可移動文物,讓游客親眼見識一下來自漢代的“寶貝”。“漢長安城遺址幾十年的系統考古中,發現了大量珍貴的文物,比如瓦當、骨簽、陶俑、錢幣、封泥等,這些無不凝結著當時的工藝水平和人民智慧,可以幫助游客系統了解漢代歷史、文化,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席正贏說。
水系恢復工程是遺址區內“后申遺時代”文物保護展示的另一大亮點。滄池和南護城河的考古挖掘工作年底前就將啟動實施,力爭在5年內完成基本勘探,并啟動水系恢復展示工程,呈現漢長安城遺址的水韻魅力。特區專家咨詢團成員、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教授、西安市規劃委員會委員呂仁義也一直關注著遺址區里水的問題。他說,“漢長安城周邊本來就是有水的,如果這個水系能夠貫通,或者部分恢復城內的水面,構建一個好的生態體系,那么不僅這里的開發前景會更好,給遺址保護也會帶來很多有利條件,漢長安城里水的文章,值得好好做一做。”
智慧發展 “活化”的遺址 和諧的特區
未央宮遺址區的面積約為整個漢長安城的1/6,在對這里的保護中,區內9個村子的1.5萬名村民作出了巨大犧牲,離開故土進行了整體搬遷。但是在漢長安城遺址區里,大約還有40個村子3.5萬名村民,再進行大規模的整體搬遷明顯已不現實,他們的未來,如何規劃?
在今年5月舉行的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利用高峰論壇上,來自考古研究、文物保護、文化產業、城市規劃等領域的多位全國著名學者,共同籌劃特區的未來,討論怎樣用未央宮這1/6,帶動漢長安城其余的5/6.陜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周萍認為,從保護是根本到對文化遺產進行合理科學利用,這是一個非常自然的轉變過程。“無論是古代絲路這個跨國經濟帶的‘鼻祖’地位,還是現在文物保護與民生工程并重的模式,漢長安城的意義都舉足輕重。西安目前已經形成了集周秦漢唐都城遺址為主的特色品牌,在這其中漢長安城本身就是佼佼者,在中華文化歷史上的地位也是無可比擬的,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在未來10年里,可以把它的偉大詮釋一二。”呂仁義認為,漢長安城遺址的保護利用應該遵循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內外統籌,雙能并進的思路。“一個是保護,一個是在保護的前提下適度的開發利用。”他建議,在安置村民的問題上,應該將原地安置和異地安置相結合,適當保留一些遺址區原住民的文化,成為漢長安城文化的一種延續。
巧的是,專家學者的建議,和特區建設者的思路不謀而合。汪文展就表示,“在加快漢長安城格局展示、推進未央宮遺址區建設之外,我們在未來5年里將著力加快遺址區內村落環境的提升。”根據規劃,特區將啟動實施“統籌城鄉發展工程”,按照保留一批、改造一批、搬遷一批的思路,采取就地安置、異地安置、貨幣安置等方式,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科學優化遺址區人口村落布局,并不斷完善教育、醫療、衛生、養老、文化、體育等基礎配套,妥善解決村莊排水、交通等問題。“特區將探索推進‘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創新土地流轉體制模式,以美麗鄉村建設為重點,選擇條件成熟區域探索打造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大力發展文化休閑旅游,實現遺址區群眾持續增收,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
同時,特區還將以打造城市生態綠肺為目標,加快遺址區環境治理,啟動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工程”。“我們計劃結合遺址保護、道路建設、村落整理等工作,高標準、大規模實施綠化美化工程,確保‘四季常綠、三季有花’,不斷改善遺址區的生態環境。”席正贏說。
在北京大學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國際旅游學會秘書長吳必虎的眼里,他理想中的漢長安城應該是一片“活化”的遺址。“這里不僅是遺址,也不僅是絲路起點,更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記憶的載體和地理空間。這個載體空間要多規合一,提高空間使用效率,在保護利用之間搭建兼容性平臺。”他最后寄語這片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廣闊遺址,“漢長安城的未來應該是將遺產活化成為文明傳承的載體,讓遺址走進市民、游客的現代生活,讓這里成為中外游客的體驗中心。這才是漢長安城應該做的,而且我相信也一定能做到!”
最對的地方
印象中每次來到這片廣闊的遺址,總是驕陽似火的盛夏。火辣辣的大太陽底下,我遮陽傘配墨鏡全副武裝,再不斷默念“心靜自然涼”,卻依然揮汗如雨。可一走進未央宮前殿拾級而上,就有陣陣微風襲人,如從漢朝吹來,瞬間神清氣爽。
從2014年的盛夏到2016年的盛夏,漢長安城已經度過了兩年的“后申遺時代”,我也多次來到這里采訪,熟悉得就像探訪一位老友。常常在走進這里之前,期望看到遺址區翻天覆地的變化,可惜這期望多是落空的。偌大的遺址,36平方公里的面積是都市人難以想象的廣闊,多少人撒進去都顯不出擁擠,想要翻天覆地的變化談何容易。何況這是一片多么寶貴的財富,西安人費了大力氣才將它保存完好,怎么舍得隨意折騰?
但每次卻又都能看到小驚喜:上次是未央宮前殿坡下的流動公廁,下次是一處已經封頂的游客服務中心;那次是天祿閣附近放紙鳶的孩子,這次是西安門外著漢服自拍的少女。在大遺址保護還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時候,每個這樣的改變都像是一個“小確幸”,在遺址里濺起一個兩個水花,擴散出令人欣慰的漣漪。
西安工程大學藝術工程學院副院長馬冬是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的專家,說起近年來漢服在90后中間的流行,他笑著說這純粹是文化魅力使然。“開始多是女生們看漢服穿起來漂亮,就拉著男朋友一起入了社團。可沒想到男朋友卻愛上了漢服背后的工藝、禮儀、歷史和文化。最后社團里的鐵桿成員,多數都是男生。”聽說漢長安城遺址里將舉辦漢服邀請賽,馬冬說,那可真是漢服回到了故鄉,“這個地方才是漢服最對的地方啊!”
最對的地方,這五個字的形容一語中的。對于漢服、漢字、漢風、漢文化這些根植在民族基因深處的密碼來說,這片遺址可不就是最對的地方嗎?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是一生的幸福,那么在最對的地方遇見我們的根脈情結,又該是怎樣的幸福呢?感謝西安吧,它為我們留住了“最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