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民政局昨日透露,市民政局、規劃局、住建委、文廣新局、旅游局五部門聯合下發《溫州市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要求各地申報千年古縣地名、千年古鎮地名、千年古村落地名、著名山川地名、反映溫州地域文化的老街巷名稱等。符合條件的地名將被列入《溫州市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保護。申報時間截至9月15日。
今年首次啟動,五部門將展開評審鑒定工作
今年,我市首次啟動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地名文化遺產保護申報范圍也非常廣,包括已認定的地名文化遺產,如部、省級已認定的千年古縣、千年古鎮、古村落;紀念地和旅游地地名,即文物古跡、紀念地、歷史文化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園林、公園等名稱;自然地理實體地名,即山、河、湖、島、泉等名稱。還包括經認定的新增地名文化遺產。
新增地名文化遺產的申報要求符合具有我市區域地理特征、語言特征、物產特征、行政區劃特征的地名;史志典章中有記載、表述的地名;能反映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文化變遷的地名;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底蘊和人文內涵的地名;民間廣為流傳、膾炙人口的地名等條件。
申報后,五部門將展開評審鑒定工作,最終確定是否列入溫州市地名文化遺產。
申報成功的地名將列入《溫州市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按照堅持使用為主、注重傳承的原則,這些地名一般不得更改;若因特殊原因不再使用的,相關部門將按照地域就近原則在新建地理實體命名時優先采用;未被采用的,將采取掛牌立碑等措施加以保護、宣傳。此外,還將通過宣傳,提升該地名的社會認知度、知名度,傳播地域特色文化。
很多街巷地名已遺失在歲月里
隨著城鎮化發展,在我們身邊,確實有不少地名逐漸消失,被人淡忘。溫州民俗學會會長金文平稱,最典型的就是信河街七十二條半巷。過去的信河街,兩邊的老巷密集迂回,是溫州老城區的標志之一。七十多條小巷互相貫通,惟獨一條小巷只進不出,是沒有名稱的“死巷”,這就是七十二條之外的半條巷。
在舊城改造過程中,原先的街道拓寬了,曾經的街街巷巷,就此消失。七十二條半巷的地名,有些以大廈名字保留下來,如石坦大廈等。有些成了一個公交站點名字,如八字橋。而原先的妝樓下、張府基等地名,就此消失。
“小南門碼頭曾經也是溫州水陸交通的主要站點,是市區第一個碼頭。拆遷后‘小南門碼頭’的名字也就此消失。不過小南門依舊存在,比如小南門公交站。”金文平說,一些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的地名,確實需要好好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