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約150-219),名機,字仲景,東漢時期南陽人,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世界醫史偉人,被后世譽為“醫圣”。漢靈帝時曾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他一生勤求古訓,博采眾方,集前人之大成,攬四代之精華,寫出了不朽的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這部醫書熔理、法、方、藥于一爐,開辨證論治之先河,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醫學思想體系,對于推動后世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張仲景青少年時期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對醫學有極大興趣,公元196年至204年,南陽地方疫病流行,同族病死者三分居二,其死于傷寒病者又十居其七。
面對這種情景,張仲景毅然辭官業醫,對傷寒病的起因和治療方法進行了細心的研究,系統地總結了漢代以前的醫學精華,根據自己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著《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后世學醫者奉《傷寒雜病論》為醫經(唐宋以后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書)。從魏晉及今,它一直是學習中醫必讀的經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