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南陽 >> 名人名家 >> 逸聞趣事 >> 瀏覽南陽

古今“神醫”制造追溯之:張仲景

2014/12/8 16:40:12 點擊數: 【字體:

    張仲景是天下中醫公認的“醫圣”。“醫圣”的地位至高無上,非“神醫”可比。“神醫”是靠傳奇故事制造出來的,而“醫圣”靠傳世的醫術獲得天下景仰。
 
    可是,張仲景也有許多傳奇故事,僅擇其三于下:
 
    其一,張仲景進桐柏山采藥,遇一老者求診。張仲景號了脈,問:“你怎么是獸脈呢?”老者以實相告:“我乃桐柏老猿。”張仲景取出隨身攜帶的藥丸給了他,服下即愈。老猿感恩,扛了一塊木頭給張仲景送去,說:“這是一塊萬年桐木。”桐木宜制琴,張仲景親手制造兩架,一架取名“古猿”,一架取名“萬年”,皆為傳世名琴。這個故事記載于《古琴疏》。這是一本音樂史著作,所記此事肯定是假的。
 
    其二,張仲景見到20歲的王粲,預言王粲20年后眉毛會脫落,之后半年會死掉,但吃他的藥可防,當即給了藥。王粲聽了不高興,沒吃他的藥。過幾天二人又見面,張仲景問藥吃了沒有,王粲應付他說吃了。王粲后來成為曹操的親近謀士,亦有文名,是“建安七子”之一。果如張仲景預言,王粲40周歲時眉毛脫落,又過187天就死了。此事記載于西晉隱士皇甫謐寫的《針灸甲乙經》的序言中。書名中的“甲乙”代表順序,沒有實際意義。此書為針灸經典,但其序言中記載的張仲景料生、料死、料病是不可信的。
 
    其三,說張仲景給南陽知府未婚先孕的女兒看病……這故事不用介紹了,肯定是后世杜撰的,因為東漢的行政區劃為州、郡、縣,沒有府,宋代才有府。
 
    張仲景之所以也有那么多傳奇故事,只因為《傷寒雜病論》太偉大了,人們對他高山仰止,所以不惜編假故事夸他。
 
    《傷寒雜病論》中的“傷寒”、“雜病”,古今醫學家都是用中醫術語解釋,可是越解釋越讓人看不懂。我今用大白話解釋:“傷寒”是指外感風寒而引起的發熱的病,進而包括各種外在原因引起的發熱的病,其中包括傳染病;“雜病”是指內在原因如情緒、飲食、房事等引起的病,以及腑臟之病。
 
   《傷寒雜病論》的序言中有真故事。張仲景說他的家族有二百余戶,建安(漢獻帝年間)元年以后十年,死了2/3,死者中7/10死于傷寒。這是他的家族的不幸嗎?這其實只是一個樣本,當時疫病流行,死人無數,不分貴賤,前面說的王粲就是得傳染病死的。疫病為什么流行呢?這與政治有關。建安元年往前再推十幾年,正是黃巾起義,天下大亂,陳尸遍野,必然引發疫病,故有“大亂之后必有大疫”之說。從黃巾起義再往前推幾十年,暴發過多次瘟疫,卻是因“大饑”而引起。“大饑”固然因自然災害,但是失去土地的農民則最先餓死。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土地兼并,貧富懸殊。疫病催生名醫,“建安三神醫”華佗、董奉、張仲景萬世不朽。建安以后,鎮壓黃巾起義的軍閥們擁兵自重,割據一方,互相征伐,最后形成三國鼎立。三國之時,全國人口只有800多萬,而在百年之前全國有5000多萬人口。可見死了多少人。
 
     張仲景在世時并不著名,所以《后漢書》沒有他的傳。他寫的《傷寒雜病論》也差點失傳。因為是寫在竹簡上的,所以不容易傳播,卻容易散失。雖然蔡倫發明造紙已有百年,但從東漢到晉仍未普及開來。僅僅過了幾十年,西晉太醫令(宮廷醫院院長)王叔和要整理《傷寒雜病論》時,只好到民間去收集散落的殘簡,多危險呀!但總算收集齊全。可是不知為什么,王叔和將傷寒部分編成《傷寒論》,將雜病部分編成《金匱要略》,雖然一分為二,但終于傳世,所以他功不可沒。
 
     到了唐代,張仲景終于有了傳記,但是不是在官修正史里,而是在民間撰寫的《名醫傳》里,不過,這是中國第一部醫學史專著,現在的學者很重視。可是,《名醫傳》說張仲景當過長沙太守,學者們至今仍在為此爭論。
 
     到了北宋,朝廷在整理史籍的編修院之下設立校正醫書局,專門整理出版醫書,《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才大量印刷發行。范仲淹曾分管過這個部門。
 
    到了金代(淮河以南為南宋),始有醫家稱張仲景為“亞圣”,而“醫圣”是商代的伊尹。伊尹還是“廚圣”。《史記》說他給商湯做飯做得好,《資治通鑒》說他最早把中藥材熬成湯給病人喝。其實,伊尹的成就是治國,做飯、熬湯藥都是附會,現在沒人信。
 
    到了明代萬歷年間,有個著名醫家稱張仲景為“醫圣”,立即得到天下醫生的響應。一直叫到現在。
 
    現在,研究《傷寒論》和張仲景最精深的是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郝萬山,他可比同校的曲黎敏有學問。郝萬山的研究成果中有一個細節,令我既感動又好笑。《傷寒論》中有句話,“柴胡不中與之也”,許多人看不懂。郝萬山說這是南陽方言,“不中”就是“不可”,這一點撥,都看懂了。你看,說著一口家鄉話的張仲景多可愛呀!離咱多近呀!仿佛就是咱村的“張先兒”。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河網(2014-07-03)
0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