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南陽 >> 秀美山水 >> 山水與品牌 >> 瀏覽南陽

“國師”創建千年古寺

2016/6/27 18:10:35 點擊數: 【字體:

 
 
    深藏在竹林叢中的香嚴寺,創于唐開元年間。1000多年間,數度中興,高僧輩出。山門前的這座明代石牌坊,仍隱約顯示其曾經的高華氣象。
 
    這是座始建于唐的一代名寺,有“萬頃香嚴”的高華氣象
 
    它有著隱士般的收斂之美,唐宣宗曾在這里“龍潛六年”,韜光養晦
 
    □記者盛夏文圖
 
    引子
 
    要去淅川香嚴寺,先過丹江。
 
    2010年11月11日,記者前去,連車帶人上了渡船,28公里水路橫渡,如同戲曲中悠揚的前奏,進寺前先定了腔調。
 
    佛典常把精神修持與渡海過河等意象聯系,渡丹江進香嚴寺,渡船如漂浮蒲團,從此岸渡往彼岸,從塵世前往佛境,半小時水路,構成物質精神的合適距離,使得你不因離它太遠絕望,也不因離它太近輕狂。
 
    過了丹江,進入秦嶺余脈白崖山中,穿越300余畝茂盛竹林,香嚴寺到了。
 
    一座寺1300余年歷史,需要一本書的體量來表述。千年歷史,記者重點截取它的始建朝代唐。80代主持與無數過客,記者重點選取唐高僧慧忠、唐明君宣宗,抒寫他們與香嚴寺有關的日子。
 
    如斯刪繁就簡,因為慧忠創寺并在此修行四十年,他從香嚴寺出發,成為唐代兩朝“國師”,于佛教居功至偉。唐宣宗急難之時,曾在香嚴寺出家數年。他從香嚴寺出發,撥武宗滅佛之亂,成為佛教的“大救星”。
 
    一座唐代名寺,兼具著宗教、政治、經濟功能,與社會發展密不可分。“寺院小世界,世界大菩提”。高僧慧忠,香嚴寺有他四十年修行時光。明君宣宗,香嚴寺有他六年“無處安放的青春”。
 
    從一寺一僧一帝身上,我們看到了唐代社會之斑駁陸離,唐代文化之絢爛飛揚。
 
    “隱士”高華如冰雪
 
    香嚴寺山深寺高,沿竹林間一條小路,我慢慢往上走,路上一直看不到寺院,直走到山門跟前,方閃出一大片建筑。這座寺,得一“藏”字,低調內斂得可以。
 
    山門前不大的平臺上,有兩棵古銀杏,1000多年的老樹,4人才合抱。風拂動樹葉之聲,如細微梵音。
 
    這寺,和河南別的寺院味道不一樣。它是唐代大寺,史上曾有“萬頃香嚴”之說,意為其長生田數量之多。它有繁復與妖嬈,有石牌坊、藏經樓,有木雕石雕磚雕以及中原最大的明代彩色壁畫,但仍是一派隱士的高華氣象,如冰如雪。這或許是丹江的前奏?或許是數百畝竹林將空氣都染綠了?
 
    正是此種高華氣象,才使其成為唐代兩朝國師慧忠的道場。正是隱士般的收斂之美,才使得它成為唐宣宗“六年龍潛”之地。
 
    香嚴寺,始創于唐開元年間,原有上下兩禪院,一在白崖山中,一在山麓丹水旁,兩寺相距15公里。下寺已被丹江口水庫淹沒,僅存上寺。上寺占地1萬余平方米,140余間殿宇房舍,多為明清建筑。寺院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五進院落,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
 
    1000余年間,古寺歷經興衰起伏,數度中興,高僧輩出。創寺名僧慧忠為兩朝國師,繼他之后,著名禪師還有耽源、智閑、可空、仁山、太虛、如意、慈秀等。明清時,臨濟正宗共有六世九位高僧大德在此任住持,使得其聲名再度遠揚。
 
    潛修四十年終有香嚴
 
    香嚴寺創寺人慧忠,越州諸暨(今浙江紹興)人,俗名冉虎茵,生年不詳,逝于775年。
 
    五代僧人所著《祖堂集》稱他年十六出家后遍學名師,后赴曹溪(今江西弋陽)從六祖慧能受心印,同行思、懷讓、神會、玄覺并列為慧能五大弟子。他長壽,跨越歷史很長。慧忠受法曹溪后,歷游吳楚之四明、天目、武當、羅浮等山參學,后入南陽淅川白崖山黨子谷,結茅為庵,開辟道場,潛修四十余年,道譽甚高。
 
    755年,唐玄宗讓人迎接慧忠入長安,敕住龍興寺傳法。
 
    “安史之亂”起,慧忠離開京師,復回白崖山。時南陽陷入叛軍之手,慧忠“臨白刃辭色不撓,據青云安坐不屈”,以其神功法力收服叛軍頭領。
 
    “安史之亂”后,唐肅宗派使者持詔再次接慧忠至京城。他上奏皇帝,闡述“理人治國之要”。肅宗“膝之前席”,尊為“國師”,賜居千福寺。
 
    唐代宗即位,依然優禮有加,迎慧忠入主宮廷寺院光宅寺,長達十六年之久。
 
    慧忠奏請唐代宗,“武當山建太乙延昌寺,以二圣御影,鎮彼武當”。
 
    代宗還恩準慧忠,在他原修煉道場白崖山黨子谷建“長壽寺”(香嚴寺前身),奉該寺為國家設置,給其大量長生田,御賜佛經一套及“永鎮山川”匾額,敕賜長壽寺度無名僧49人。
 
    773年,慧忠又奏請唐代宗,由天下著名的禪、律高僧組成“三師七證”,形成佛、道兩教受具足戒(即擇取入門弟子)制度。收佛、道弟子萬余人講經說法。
 
    775年,慧忠圓寂。代宗賜謚“大證禪師”,世稱“南陽慧忠國師”,并按其遺愿送回南陽歸葬。
 
    據香嚴寺古碑記載,代宗當時“賜贈甚厚”,遣使者送慧忠,還白崖山清風嶺建塔歸葬。慧忠入塔時,高官送葬,人流如潮,香煙裊裊,經月不散,人們遂取佛家經典中常見的“香光莊嚴”之義,將原名“長壽寺”改為“香嚴寺”。
 
    代宗還敕秘書少監王道密撰寫碑文,陳述國師一生傳教弘法功德,勒石紀念。今石亦不存。
 
    慧忠國師生平可分三個階段:一是出家、受法和參學,他從六祖慧能處得受法印,并在廣東、浙江、湖北諸山參學;二是隱居南陽白崖山黨子谷四十余年;三是因道譽日隆,被迎至長安,被肅宗、代宗兩任皇帝奉為“國師”,法傳甚廣。
 
    就他對禪宗發展影響而言,主要在肅宗、代宗時期,即略后于神會,稍早于馬祖道一。其禪法思想特點,主要在禪教一致。
 
    靈塔兩度建今聞依稀
 
    慧忠歸葬香嚴寺,靈塔何在?
 
    據寺內碑記記載,代宗派使者在白崖山清風嶺建無縫寶塔,樣式由慧忠嗣法弟子耽源應真禪師決定。但到明末時,塔被雷雨大風摧毀。
 
    1721年,康熙朝名僧顓愚謐禪師重修了慧忠塔,為示尊重,他將塔修在院內,由僧人守護祭奠。這重院落,命名為塔院。
 
    到了1735年,雍正加封慧忠為“真實大證禪師”,并下諭旨命南陽知府王維新、程秉禮備香紙、錦帛、果蔬等40余種,親赴塔前祭奠。這座國師塔,1972年不幸被拆除。塔院也房倒屋塌。
 
    1992年,香嚴寺文管所將塔院重建,成為其辦公場地。現在的香嚴寺擬再建“無縫寶塔”。
 
    慧忠唐塔,是何模樣?
 
    明代南陽籍翰林李袞曾數次來香嚴寺,他題詩《無縫塔》:“寂寂香嚴寺,山云護林扉。千年無縫塔,誰與問禪機。”他所見當為“唐代原版塔”,只是詩人只寫個人情緒,不寫塔的模樣。
 
    清康熙初年,香嚴寺方丈宕山有《無縫寶塔》詩:“代宗無縫問南陽,不語分明莫漫藏。謾道耽源有注腳,叢林千古錯商量。”
 
    宕山寫詩時其實眼前無塔,是“空對空”自說自話。唐塔明末已毀,宕山之后又經過三任主持到顓愚謐,才開始重修祖師塔。
 
    顓愚謐重修祖師塔后也寫過“同題詩”:“四維上下實渾圇,誰識承斯一國金。自昔國王靖樣子,令人瞻仰到如今。”詩樸實口語化,交代塔模樣是“實渾圇”,自己重修是按老樣子來的。
 
    民國時淅川縣長張縵云也寫過此塔:“千年寂寞塔無縫,中關金剛不壞身。始信禪門法力大,諸天證果總前因。”他所見當是“清代復制版”。張縣長淅川為官時,正值“宛西自治”,地方勢力“只給月薪,不準過問地方事務”,倒霉的張縣長寫無縫塔,“寫的不是詩,是寂寞”。
 
    無縫塔歷代題詠甚多,可見其在香嚴寺的重要。但不是塔重要,是塔主重要。
 
    關于慧忠歸葬,在官方“儀式感”很強的喪儀記載外,民間自有一套說詞兒。
 
    香嚴寺附近有小山頭叫二龍戲珠,山上有小廟叫回龍廟。老百姓傳說,當年唐代宗派九王和十王送慧忠歸葬南陽,兩個王子被香嚴寺景色所迷,久不回朝復命。巧遇此地連年干旱,人們說“龍多不下雨”,天旱是這倆王子造成的。唐代宗命倆王子速回。九王子決定留下,命十王子回。十王子走到這個小山頭,不時回頭望香嚴寺,后人便蓋起了“回龍廟”,紀念此事。
 
    香嚴寺里曾修建十王殿。淅川留下民謠:“豫州名勝在淅川,淅川風光首香嚴。唐朝十王九不回,不愛王位愛此山。”
 
    需要指出的是,香嚴寺高僧輩出,墓塔成林。下寺以塔聞名,最著名的是座琉璃塔,現被淹沒在水庫中。上寺(即現在的香嚴寺)也有塔數十座,分布在竹林、虎山和后山,多遭破壞,所剩無幾。僅存塔中,有座國內罕見的七級浮屠法云塔,是清代顓愚謐禪師墓塔,十分精美。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報(2011-01-10)
0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