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你到鄭州少林寺、中岳廟、城隍廟,平頂山香山寺,洛陽關林,葉縣大禹王殿,南陽武侯祠觀光,或者來到湖北當陽山關公廟、山西龍泉寺、海南媽祖廟、廣東揭陽玄天觀游覽,當你欣賞這些古建筑上精美的木雕作品時,或許你不會想到,這些木雕作品的雕刻和修補,均出自南陽“陳氏木雕”的傳人之手。日前,記者專門采訪了“陳氏木雕”世家的第六代傳人陳鳳林(又名陳勇)、陳鳳軍兄弟。
陳氏木雕的傳承
“我們老家在南陽瓦店,在清朝時,家族中有一個在朝中做官的犯事了,后來高祖就憑著自己的一手木雕手藝,在豫西南這一帶給地主家制作各種仿古家具和進行房屋木雕。”陳鳳軍的大姐陳鳳云介紹說,“木雕手藝,傳到我們這一代已經(jīng)是第六代了。”

陳鳳云告訴記者,她的祖父陳玉山、父親陳海泉分別于1956年和2002年去世,由于年代久遠,陳氏高祖怎樣學習木雕技術以及他們的名字,大家都記不得了,現(xiàn)在只知道曾祖父叫陳國林。陳國林的雕刻技藝非常高超,不論雕刻什么都不要圖紙,雕的東西十分精細和逼真 1941年,14歲的陳海泉開始隨祖父陳國林和父親學習祖?zhèn)骷妓嚕⒈M得真?zhèn)鳌K痰乃幫鯇O思邈等作品,1983年曾參加河南省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展,榮獲設計、雕刻二等獎。
為了繼承家族的技藝,陳海泉的長子陳鳳林1982年高中剛畢業(yè),就毅然操起了木雕刀具。弟弟陳鳳軍初中尚未畢業(yè),也要棄學從雕。父母嫌他年齡偏小,勸他讀完初中再干,可鐵了心的鳳軍苦苦哀求,最后,父母只好滿足他的愿望。從此,14歲的鳳軍和18歲的鳳林便開始了他們的木雕生涯。
為獲得精湛的木雕技藝,兩兄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學木雕首先要學繪畫,可一開始他倆對繪畫一竅不通。他們毫不退縮,耐心地跟父親一點一點地學。山水、花鳥及人物,他們先臨摹,再模仿,慢慢入門。后來,他們又師從南陽工藝美術廠泥塑大師李奎中和北京美術學院畢業(yè)生李金廣,學習雕技和美術。平時,他們一見到美術與雕刻的書籍就慷慨解囊,從中汲取了不少養(yǎng)分。
歷經(jīng)20多個春秋的執(zhí)著追求,鳳軍、鳳林的木雕技藝不斷攀上新的高峰。無論山水人物、飛禽走獸還是花鳥魚蟲,在他們的刀下都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
陳氏木版年畫遭焚毀
不久前的一天,記者走進陳氏木雕廠看到,工作臺上幾十把形狀不同的刻刀整齊地擺放在一起,陳鳳軍正在為一家寺院雕刻“三喜圖”圖。他告訴記者:“每完成一件木雕作品,少則一個星期,多則需要三五個月的時間。作品上的每一個細節(jié),甚或一朵花、一個人,都要動上百把刻刀。解放后,我們家里曾經(jīng)藏有大量木版年畫的雕版,還有很多的畫圖,可惜的是在‘五八’年大煉鋼鐵的時候,雕版全部燒了。當時家里光存放的雕版就裝滿了幾柜子,像《五子奪魁》、《雙鳳朝陽》、《四面佛》等,都是祖?zhèn)鞯木贰R患胰丝粗鎮(zhèn)鞯牡癜姹粺簦中奶邸T谖幕蟾锩?lsquo;破四舊’的時候,家里珍藏的許多雕刻畫稿,也被抄了。其中一些畫稿,還是當年修建山陜會館的雕刻設計圖紙。”
“當然能了,父親曾經(jīng)向我們詳細講解過木版年畫的解板、打磨、繪畫、雕刻、印刷和套色等整個工藝流程。”陳鳳軍很有信心地說道, 少林寺里耍過刀
“陳氏木雕”作品遍及大江南北,他們的名字卻鮮為人知。聞名天下的少林寺修繕時的許多木雕作品出自陳氏家族之手。
1979年少林寺進行維修時,陳鳳林、陳鳳軍在父親陳海泉的帶領下,為少林寺整修了天王殿、大雄寶殿、方丈室、達摩亭、千佛殿等建筑的木門、香案和屏風。
1993年秋,陳海泉帶著鳳林、鳳軍兩兄弟和大媳婦黨勇蘭來到少林寺,為少林寺制作各種匾額。
少林寺藏經(jīng)閣,又名法堂,明代所建,毀于1928年,它是寺僧藏經(jīng)說法的場所。1994年,少林寺決定重建藏經(jīng)閣,他們又為藏經(jīng)閣制作仿古柜子,在柜子上雕刻了少林寺歷代掌門人的生平故事。
“當時,少林寺只向我們提供了歷史掌故。父親就帶領我們十幾個人,反復設計圖案,進行雕刻。我們?yōu)檎麄藏經(jīng)閣雕刻的作品有60多米,高有0.6米,雕刻了數(shù)百個圖案。”陳鳳林介紹說。
其實,除了少林寺,在嵩山地區(qū)的老母洞、中岳廟都有陳氏木雕的作品。特別是中岳廟寢殿里的龍鳳床更是陳海泉的杰作。龍鳳床,似床非床,既可說是床也可說是神龕,構圖緊湊,結構完整,工藝復雜,雕工精細,有人稱其為“嵩山木雕”的精品。
有關專家認為:龍鳳床的雕刻技法有鏤空雕、透雕等,刀工純熟,蒼勁有力,線條自然流暢,采用多層鏤空玲瓏的雕法,刻畫精致,層次分明,主題明確,其技藝之高,可謂鬼斧神工。
“天下第一會館”傳美名
然而最令陳氏木雕傳承者值得驕傲的是——被人們稱為“天下第一會館”的社旗山陜會館。會館中的木雕作品,凝聚了陳家?guī)状说男难秃顾?br />
賒店鎮(zhèn)是明清時期的一個著名的商業(yè)古鎮(zhèn),是“茶葉之路”的中轉站。在古鎮(zhèn)的中心矗立著一座雄偉壯麗的山陜會館,這是秦晉商人興建的一個通鄉(xiāng)情、敘鄉(xiāng)誼的會館。會館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至光緒十八年(1892年)竣工,全部工程歷經(jīng)6帝130多年,其中凈施工時間70余年。
據(jù)《社旗縣志》記載,陳家的曾祖父陳國林、祖父陳玉山曾擔任過山陜會館第三期工程的木雕設計和雕刻任務。而山陜會館第三期工程的主要建筑為、大拜殿、大座殿、藥王殿、馬王殿和東、西廊坊等。
之后,在山陜會館的修繕工作中,陳海泉帶領陳鳳林、陳鳳軍兩兄弟對懸鑒樓,大拜殿,東、西廊房的《文王訪賢》、《龍穿牡丹》等木雕作品進行了雕補。
山陜會館的木雕主要集中在懸鑒樓(古戲樓)、大拜殿的檐檁斗拱、額坊及梁架上。木雕以高浮雕、深透雕為主要雕刻方法,以淺刻雕飾細部,透雕深達五層,刀法極為細膩,雕刻圖案的構思之巧妙、刀法之精湛,被中外專家推為典范。所有雕品顯得玲瓏剔透,可通過不同受光面造成明暗對比的幻覺以及透視不同轉折面的方向、層次關系等,從而凸現(xiàn)出形象的立體感和空間氣氛,給人以身臨其境的審美感受,其藝術價值不可估量。
陳氏木雕面臨失傳
陳氏木雕歷史悠久,技法純熟,造型多樣,內涵豐富,融合了佛、道、儒三教多個門派的雕刻藝術風格,具有很高的欣賞、收藏和實用價值,可如今卻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為了讓陳氏家族的木雕之花常開不敗,1994年,陳鳳林、陳鳳軍在社旗縣城創(chuàng)辦了陳氏木雕廠。除了在社會上招收了幾名徒弟外,他們還動員自己的家人、親戚加入木雕隊伍。
“現(xiàn)在主要承建的是一些古建筑和寺廟的雕刻任務,到哪個地方一干就是三五個月,甚至二三年。具體干了什么活兒,雕刻了多少,現(xiàn)在說也說不清楚。”但每做完一個地方的活,他們就要拍一些照片留作紀念。
“現(xiàn)在木雕產(chǎn)業(yè)發(fā)展也較為緩慢,木雕這個活比較繁重和辛苦,況且有一定的技巧性,也不大容易學,現(xiàn)在的年輕人都不愿意學了。”陳鳳軍介紹說,“我兒子現(xiàn)在也不愿意跟著學習這些雕刻技術了。”
在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的沖擊下,陳氏木雕產(chǎn)業(yè)卻一度陷入了一種尷尬——作為一個文化品牌或是文化符號,它享譽千年,然而作為一個產(chǎn)業(yè),陳氏木雕卻“有市無名”,這也是木雕產(chǎn)業(yè)化之路上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
陳鳳軍告訴記者,登封農民王振北,1990年開始學習陳氏木雕技藝,現(xiàn)在被稱為“嵩山木雕”的代表人,2006年嵩山木雕成功申報為鄭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2007年被列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目前,河南省文學院已將嵩山木雕列為第一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名錄。
“我們希望有關部門盡快把陳氏木雕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把這一民族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陳鳳軍說,“南陽的木雕工藝亟待搶救、扶持、挖掘、保護。”【原標題:社旗民間藝術奇葩——陳氏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