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南陽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南陽

高——始自黃帝之臣的姓

2015/8/10 15:19:31 點擊數: 【字體:


    高gāo——始自黃帝之臣的姓
高——始自黃帝之臣的姓

    關于高姓的起源,有以食邑為氏、以祖字為氏等幾種說法。《廣韻》云:“齊太公之后食采于高,因氏焉。”據《史記·齊太公世家》,齊太公名尚,本姓姜,因其先祖于虞、夏之際被封于呂(今河南南陽縣西),“從其封姓,故曰呂尚”,于周武王建立西周時被封于齊,建立齊國,建都于營丘(后稱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北)。呂尚的后代子孫中,何人“食采于高”,史書無考;“高”的地望亦未見古籍記載,當代的《中華姓氏大辭典》注為“故城在今山東禹城西南”。

    《新唐書·宰相世系》云:“高氏出自姜姓,齊太公六世孫文公赤,生公子高,孫傒,為齊上卿,與管仲合諸侯有功,桓公命傒以王父字為氏,食采于盧(在今山東長清縣西南),謚曰敬仲,世為上卿。”即認為高姓始自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即齊桓公)的高傒,系以其祖父公子高的字為氏。清人張澍《姓氏尋源》承襲《古今姓氏書辨證》的說法,認為早在黃帝時已有高姓,理由是:“考之《春秋傳》,高傒乃天子命卿,其得氏在桓公前,非以合諸侯之功而后得氏;傒之前已有高渠彌、高克為鄭大夫,則齊之高氏,其先已仕鄭,亦非待傒而賜也。又按:《世本》云‘黃帝臣高元作宮室’,《穆天子傳》有車右高奔戎,則高非自傒賜氏明矣。”張澍所引之《世本》,是中國最早系統記載姓氏來源的典籍,該書所說為黃帝“作宮室”之高元,應是今河南的先民之一,因黃帝所居之“有熊”,即今河南新鄭。
《通志·氏族略》云:“(齊)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之后亦為高氏。”

    綜上述各說,中國最早的高姓人物出自今河南,春秋以后之高氏出于今山東。

    高姓世系,《新唐書·宰相世系》及《古今姓氏書辨證》均自高傒(敬仲)開始。高傒生莊子虎,虎生頃子,頃子生宣子固,固生厚,厚生子麗,子麗生止,奔燕(燕國,西周初封置的姬姓國,都薊,在今北京市境,戰國時為七雄之一)。10世孫量,為宋司城,后入楚(都于郢,在今湖北江陵縣西北)。另一10世孫高洪,東漢時任渤海太守,因居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子孫繁衍,世代官宦,為當地望族,于是高氏便以“渤海”為堂號。高氏的郡望還有漁陽、遼東、廣陵、河南、京兆、晉陵等。唐代,中原高氏曾兩次南遷福建,一次是唐初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一次是唐僖宗時隨王潮、王審知入閩。據安平《高氏族譜志略》載,唐僖宗時高氏入閩始祖為高鋼,其先河南光州固始人,入閩后卜居福州懷安鳳罔。高鋼傳5世至高號,后周時殉節泉州,賜葬晉江,其二子高鑌、高鎰遷居安平(今福建晉江安海鎮)。南宋著名哲學家朱熹至其堂親書“有繼”二字,此后,高氏族人又以“有繼”為堂號。高鑌的后代主要是在晉江安海發展繁衍。高鎰有二子:長子思連,傳14世至高士澤,遷南安埕邊;次子惠連,傳17世至高山,避元末兵亂,徙居安溪大平。明末,福建漳州府醫士高壽覺遷徙至日本長崎,其子高超方于1643年任日本唐大通事。從清代康熙年間開始,閩、粵高氏陸續有人到臺灣擇地墾辟,例如,乾隆12年,高姓與馬、余等共9姓入墾今苗栗通霄。近代以來,為了進一步求發展,一些高姓人走出國門,移居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

    在中國歷史上,高姓稱帝稱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齊、燕、荊南等政權。東魏時,渤海蓨人高洋(高歡次子),于550年代魏自立,建立北齊,歷6帝28年。隋末,滄州陽信(今山東陽信南)人高開道于618年稱燕王,建都漁陽(今河北薊縣),歷時4年。五代時,陜州硤石(今河南三門峽南)人高季興,924年受后唐封為南平王,建都荊州(今湖北江陵),史稱荊南國,歷5主40年。北宋元符年間,云南高升大,有功于段氏大理國,被國人立為大理國王,傳子高太明,又按照其遺囑將王位歸還給段氏。

    高姓除稱帝稱王者外,歷代都有一些著名人物。例如:春秋時有衛人高柴,為孔子弟子,以仁孝著稱;戰國末年有燕人高漸離,擅長擊筑,當荊軻動身去刺秦始皇時,他曾到易水為其擊筑送行;西漢有今文禮學的最早傳授者高堂生及以陰陽災異說《易》的高相;東漢有學者高誘。南北朝至唐代的高姓名人,大多出自今河北景縣:北魏有高允,文成帝時官至中書令,文明太后臨朝時引他參決大政,前后經五帝,歷任要職達50余年;東魏有高歡,依靠鮮卑武力,聯絡山東士族,掌魏兵權,稱大丞相,另立孝靜帝,執魏政16年,死后,其子高洋代東魏稱齊帝,追尊他為神武帝;隋朝有高颎,文帝時任尚書左仆射,執掌朝政,煬帝時任太常卿;隋末有山東農民起義首領高士達;唐代有詩人高適,所作邊塞詩,對當時的邊地形勢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此外,唐玄宗時知內侍省事、進封渤海郡公的宦官高力士,本姓馮,因系宦官高延福養子,改姓高。北宋有大將高懷德,太祖開寶六年(973年)加同平章事,太宗時官至武勝軍節度使兼侍中;有英宗皇后高太后,哲宗10歲即位時,她以太皇太后名義聽政,直至病死;有治水家高超,曾采用新的方法堵塞黃河決口;還有徽宗時太尉高俅。南宋有造船家高宣,還有詞人高觀國。金國有詩人高士談。元代有左丞相高興,維吾爾族畫家高克恭,戲曲作家高文秀,翰林學士高智耀。元末明初有戲曲作家高則誠,詩人高啟。明代有詩人高棅、高叔嗣,大臣高拱,戲曲作家高濂,東林黨首領之一高攀龍。明末有農民起義領袖高迎祥、高一功。清代有書畫鑒賞收藏家高士奇,畫家高其佩、高鳳翰、高翔,文學家高鶚,湖北襄陽農民起義首領高均德。近現代有詩人高旭,畫家高劍父,河北省副省長高樹勛,志愿軍一級英雄高成山。外籍華人中,美國有世界一流科學家高錕;印度尼西亞的高立文,擁有財富約4億美元,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其他國家也有一些高姓杰出人才。

    高姓是當今中國第15大姓,擁有人口占漢族人口的1.21%,分布很廣,以山東、安徽、江蘇、湖北、河北、河南、四川較多,這7省高姓約占全國高姓人口的55%,在臺灣為第30大姓。高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數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如:秀容高氏出自漢代匈奴句王、宣冠侯高不識之后,系以名為氏;十六國時后燕慕容云為慕容寶之養子,其父高和為高句麗之支庶,自謂高陽氏(即古帝顓頊)之苗裔,故以高為氏;據《通志·氏族略》,遼東高麗族羽真氏后改為高氏;據《魏書·官氏志》,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將鮮卑族的是樓氏改為高氏;據《北齊書》,北齊文宣帝賜元景安、元文遙皆為高氏;宋代西夏人有高氏;北宋時定居開封的猶太人后裔有高姓;金時渤海女真人有高氏;女真人紇石烈氏、納蘭氏(亦作那懶氏),漢姓均為高;明朝賜元人額哩音博羅姓高名禮;明、清時,云南姚安府土知府及土照磨,楚雄府土知府,姚州土同知,鶴慶軍民府土知府、土同知、土千夫長及土通判,通安州土同知,北勝州土知州、土判官,廣西府土巡緝,均為高姓,系白族(當時稱僰人);世居沈陽、遼陽等地的清滿洲人有高姓;清代滿洲八旗姓高佳氏、赫舍里氏、佟佳氏、郭洛羅氏,后均改姓高;清代嶺夷12地夷人頭目,嘉慶年間歸附時有高姓;云南以雞為原始圖騰的白族氏族,漢姓為高;裕固族鄂蓋爾氏,漢姓為高;海南東方縣講“侾炎”土語的黎族姓勒歪,漢姓為高;錫伯族果爾齊氏,漢姓為高;滿、京、彝、苗、壯、瑤、黎、哈尼、蒙古、土家、東鄉、朝鮮、臺灣土著等民族均有高姓。

    在日本侵占臺灣期間,臺灣高姓曾被迫改用高野、高山、高原、高木、高森、高石、高蒲、高光、日高等日本姓,臺灣土著曾被迫使用安川、東野、和田、若村、島崎、丸山、湯淺等日本姓。1945年臺灣光復后,臺灣高姓奉命廢除所使用的日本姓,恢復原來的高姓;臺灣土著奉命重新選用漢姓高。 作者:謝鈞祥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
0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