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南陽 >> 名人名家 >> 逸聞趣事 >> 瀏覽南陽

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記西漢的大法官張釋之

2014/12/9 12:26:25 點擊數: 【字體:

    “曉出方城一駐鞍,先生嚴像肅衣冠。青山有廟名難泯,赤子無冤死亦安。直道曾匡王法正,片言能濟孝文寬。當時酷吏俱塵土,獨許廷尉入史看”。這是汝南參政顧福在光緒年間寫的一首《謁張廷尉祠》的詩,給漢代執法不阿的張釋之以高度評價。
 
    張釋之(生卒年月不詳),字季,西漢南陽堵陽(今河南方城東)人。司馬遷著《史記》,將其與馮唐合立《張釋之馮唐列傳》。
 
    在張釋之出生地南陽市方城縣,東西主街道命名為釋之路。在方城縣縣城西關釋之路北側修建的張釋之祠,系紀念西漢廷尉張釋之的祠堂。始建無考,元、明、清三代先后復建重修,現存建筑物饗殿三間,祠堂三間,后寢三間。張釋之葬于縣城西北兩公里的胡崗村旁。其任廷尉期間,執法如山,剛直不阿。時有“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的贊語。
 
    張釋之從小跟隨哥哥張仲生活,一直沒有分家,家資非常豐厚。當時西漢的官員選拔有三種方式,一種是舉薦制;二種是聘用制;三種是捐資制,捐資制是朝廷為了籌集資金,把一些不太重要的崗位向民間定價出售,從而能夠使得民間一些富戶能夠以貨幣向政府買官吏職位的方式。張釋之走的是捐款買官的途徑,他哥哥為他用錢財買了個郎中令手下的騎郎,主要職責是侍奉漢文帝。最初張釋之的官場發展之路一直不順,任職騎郎工作近十年,沒有能夠得到升遷,張騎郎感到仕途艱難,不想再這樣空耗哥哥的資財。灰心喪氣之余,想辭職不干了,回南陽老家種地去。這時伯樂中郎將袁盎出現了,他為張釋之人生道路上提供了必要條件。袁盎知道張釋之德才兼備,惋惜他的離去,就請求漢文帝調補他做謁者。謁者是專門負責傳達接待賓客之事,有時也兼任宮廷守衛和臨時差遣的小官。這個官雖然不大,因其職務活動都是在皇帝身邊,面圣的機會也就多了,張釋之這些年無時無刻不再學習思考治國經略,又經過一番充分準備后,在一次朝拜后趁機湊到了漢文帝跟前大談利國利民的大道理,借此向皇帝展示自己的才能。漢文帝一眼就看穿了張釋之的用意,干脆也直奔主題,讓他不要廢話要講就講一些具體實用的東西。于是張釋之洋洋灑灑大談起秦漢興廢之道,從秦始皇統一六國一直侃到漢高祖斬白蛇起義,侃的是翻江倒海,日月無光。要知道漢初,劉家奪取政權還沒幾年,漢文帝最關心的就是興廢問題,聰明的張釋之說的正是皇帝非常感興趣的話題,文帝自然聽的是十分開心,連連稱善,認為這個張釋之果然是個人才。既然皇帝認為你是人才,不想升官都難了,很快張釋之就升遷做了謁者仆射(負責接待賓客,傳達政令官的首領),這類似于現代的機關秘書長,正兒八經的二號首長。張釋之終于走入了皇帝的視線中。
 
    以下幾個典故分別是上林苑進諫、司馬門案、灞陵直諫、驚馬人案、高廟玉環失竊案,張釋之伴隨著這幾個典故而逐漸由謁者仆射而官拜廷尉。
 
    上林苑進諫:一天,漢文帝帶著侍臣前往上林苑觀賞景色。上林苑原本是秦都咸陽時所設置的皇家宮苑,秦始皇三十五年曾經在苑中修建朝宮,阿房宮就是前殿,秦末被項羽所焚,漢初荒廢。漢高祖劉邦十二年,允許平民進入苑中開墾耕種,后來漸漸又恢復為宮苑。文帝來到上林苑,只見草深林密魚躍鳥飛,自然覺得十分開心。又登上老虎圈附近的樓臺觀看老虎,漢文帝詢問書冊上登記的各種禽獸的情況,問了十幾個問題,上林尉只能東瞧西看,全都不能回答。這時負責管理虎圈的嗇夫挺身而出,對剛才漢文帝的提問一一作了回答。漢文帝對嗇夫的表現產生了興趣,他又開始十分詳細地詢問動物園所有動物的情況,嗇夫同志對答流利,非常全面。詢問結束了,文帝大發感慨:我們的官吏都應該像嗇夫這樣啊!這個上林尉讓我怎么信任他呢!馬上命令張釋之去起草任命書,要把嗇夫任命為上林尉。張釋之過了一會兒才上前說到:“陛下認為絳侯周勃是怎樣的人呢?”文帝說:“是長者啊!”又再一次問:“東陽侯張相如是怎樣的人呢?”文帝再一次回答說:“是個長者。”張釋之說:“絳侯與東陽侯都被稱為長者,可這兩個人議論事情時都不善于言談,現在這樣做,難道讓人們去效法這個喋喋不休伶牙俐齒的嗇夫嗎?秦代由于重用了舞文弄法的官吏,秦君聽不到自己的過失,國勢日衰最后土崩瓦解。現在陛下因為嗇夫伶牙俐齒就越級提拔他,我想恐怕天下人都會追隨這種風氣,爭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實際。況且在下位的人被在上的人感化,快得猶如影之隨形、聲之回應一樣,陛下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不審慎啊!”文帝思考了一會最終取消了原來的打算,不再任命嗇夫為上林令。在回皇宮的路上,張釋之陪漢文帝同乘一輛車。文帝就秦王朝的政治弊端,向張釋之做了詳細的了解。張釋之同志做的解答都很直率,毫不避諱。車緩緩地駛向皇宮,到達皇宮后,漢文帝親自下達委任命令----張釋之調任公車令。漢代的公車令較謁者仆射而言,級別提升了一大截,職權范圍也更大了,不但掌管皇宮大門的警戒,還負責接待官員和老百姓來信來訪、各諸侯國各郡來進獻禮品等事項。
 
    司馬門案:張釋之同志在升任公車令不久,就與太子劉啟及梁王劉武發生了不愉快。司馬門是皇宮重要的外門,當時律令規定,天下上事,四方貢獻,都由司馬門接收。按照漢代法律規定:“諸出入殿門,公車,司馬門者,皆下;不如令,罰金四兩。”其司法解釋是凡是出入殿門或司馬門的人,不管是誰,都要下馬或下車步行。倘若違反這條法律條款,罰金四兩。不久,梁王入朝覲見文帝,劉啟和劉武駕車進入皇宮,在經過司馬門(皇宮外墻大門)時沒有下車。當時,劉啟的車輛已經駛過了司馬門,被張釋之硬生生地給追了回來。據此,張釋之立刻對太子及梁王進行了彈劾:經過公門不下車,犯有不敬之罪,應該法辦。彈劾奏章呈送上去,漢文帝由于溺愛太子和梁王,就把它當做一件小事兒擱置不問。張釋之很生氣,于是,他設法托人把這事兒轉告文帝的母親薄太后。太后聞之此事后,派人送來詔書,赦免了太子和梁王。然后太子與梁王才得以入朝。漢文帝為此事免冠自責“教子不謹”。司馬門案具有深遠意義,彈劾太子并讓皇帝摘下帽子自責充分體現了張釋之執法的公平公正。這與張釋之所倡導的“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共同”的觀點和秦朝韓非子所提倡的“法不阿貴”的法律精神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堅持“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不畏權貴,執法如山,公平正義,體現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雛型。事過之后,漢文帝提拔張釋之為中郎將。
 
    灞陵直諫:漢文帝因為迷信,所以特別重視自己死后的安置問題,經常去灞陵,視察自己的陵墓修建情況。一次張釋之跟隨皇帝到了灞陵,漢文帝站在灞陵的北面眺望。這時慎夫人也跟隨前行,慎夫人的故鄉在邯鄲,文帝指著山下的大道對她說:“這就是到達邯鄲的交通要道啊!”慎夫人聞聽,思鄉之情被觸動,不由得有點凄然。文帝就讓慎夫人彈琴,漢文帝自己合著瑟的曲調而唱,心里很凄慘悲傷,回過頭來對著群臣說:“唉!用北山的石頭做槨,(古代安葬的棺木外層叫棺內層稱槨,即套在棺外的外棺)用切碎的苧麻絲絮充塞石槨縫隙,再用漆粘涂在上面,哪還能打得開呢?”旁邊的近侍們趕忙作頻頻點頭狀,連連稱是。張釋之卻不以為然,上前勸誡文帝:“假如陵墓里有珍寶,就會勾起人們的貪婪欲望,就是把金屬熔化了,把陵墓包起來,也會有間隙;假如里面沒有珍寶,就是不用石頭壘砌,也沒有什么可擔心的!”漢文帝恍然醒悟,不住地稱贊張釋之說得好,對他很有啟發。在文帝去世時,立下遺囑,陪葬的物品都是泥瓦燒制的,不允許放置貴重物品,也不許用金銀銅錫等值錢的金屬做裝飾。漢文帝的墳既不高大,也不氣派,是漢代的皇陵中保存得最完好的一個。漢文帝覺得張釋之敢于犯言直諫,就再次提職任命他做了掌管修訂法律、管理審核全國刑獄、可以直接審理重大案件、收捕犯罪大臣的廷尉。廷尉,官名。秦置。掌刑獄。從此張釋之職掌天下刑獄,相當于現在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的職務。
 
    驚馬人案:張釋之當上廷尉之后,他的執法如山的品格愈加顯得突出。有一天,漢文帝外出游樂,護衛隊拉得很長。當御車行至中渭橋時,忽一人從橋下鉆出,正好撞上御車的驂馬,馬受驚跳起,文帝險些被摔下。那人疾速向路邊田野逃去。衛士將其抓獲后,文帝責令張釋之嚴懲。經釋之審問,方知那人是鄉下人,初來長安,半路上遇到皇帝出游,便躲在橋下。過了一會兒,他以為御車早已過去,就從橋下跑出。不巧正碰上御車驂馬,避之不及,只好向田野逃去。張釋之確認情況屬實,按法令規定“蹕先至而犯者,罰金四兩”,當即上奏文帝對此人處以罰金。文帝大為不滿,勃然發怒,說:“幸好我的馬性情溫和,倘若是烈性馬,不就把我摔傷了嗎?如此大事,你居然只處他以罰金了事,這怎能使百姓儆戒呢?”張釋之分辯道:“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不應偏私。現在依據法律,作如此判決是得當的。若皇上要依個人意愿加重治罪的話,那么法就不能取信于人民啊!況且在當時,皇帝您要是派人把他殺了那就沒有什么可說的了。如今皇上既然交給了我這個當廷尉的,我就履行職責,公平執法,依法辦事。我若不公正執法,稍有偏頗,而天下的執法官用法就可輕可重,任意增減刑罰,執法也就沒有一定的標準了。這樣老百姓豈不是連手腳就不知道怎么放了嗎?請皇上明察。”文帝想了一會說:“廷尉量刑判決是對的。”可見幾千年前的大法官張釋之就以該案詮釋了什么叫做“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執法以法律為準繩,而不依君主旨意行事,這在封建社會的專制體制下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高廟玉環失竊案:驚馬人的案件處理后不久,西漢朝廷又發生了一起重大案件。有人偷竊了漢高祖廟中神座前的玉環。漢文帝對竊賊敢于盜祖廟大為惱怒。下令把盜廟賊交給廷尉嚴加懲治。張釋之依據西漢法律中規定的偷竊宗廟的珍寶、服飾、器物的條款,判處盜賊斬首示眾的“棄市”刑罰。
 
    張釋之把這個判決上奏漢文帝后,漢文帝勃然大怒,責問張釋之:“這個賊無法無天,為非作歹,竟敢盜竊皇家祖廟中的玉環器物。我所以把此案交給廷尉去處治,就是要你嚴加懲處,判以滅族重刑。可是你卻像辦其它案子一樣,只是按照法律條文的規定,上報判處的意見。你這樣處置他,怎么能夠維護先帝高祖的尊嚴呢?再說也違背了我尊奉祖先,恭敬、孝順的心意。”張釋之看到漢文帝大發脾氣,也忙脫帽叩頭謝罪,口里卻依然據理力爭地辯駁說:“根據法律規定將竊賊判處‘棄市’就是最重的了。到底是判斬首棄市罪還是判滅族罪,應該按照罪行情節的輕重來定。現在要是對盜竊了宗廟中的玉環器物的賊就判以滅族罪的話,那么有朝一日,再有個膽大妄為的亡命之徒,從高祖的陵墓上取走一捧土,我們怎么加重判處呢?”開明的漢文帝聽后沉思不語,下朝后與太后商量,并接受了張釋之的正確意見。這個案例是最原始的刑法上面“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體現。司法為民是法律的歷史使命。張釋之在吸取法家“法不阿貴”、“刑無等級”觀點的同時,還繼承了儒家“明德慎罰”法學思想和“罪責刑相統一”的執法原則,堅持依法量刑,規范有序,避免輕罪重判或重罪輕判。由于張釋之執法嚴明。依法辦事并敢于堅持正確主張,不以個人好惡來論罪,對皇上也不阿諛逢迎,所以在他任廷尉期間避免了許多冤案,得到了當時百姓的稱頌。像宋代百姓喊出“開封有個包青天”一樣,西漢百姓口口相傳 “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
 
    自古物極必反,月盈則虧。沒過多久,文帝龍歸大海,景帝即位,就是張大人在司馬門案中得罪過的太子啟。那時,劉啟同志只有十歲左右,一晃二十載過去了,劉啟由小朋友成長為帝王,做了張釋之的老大,憶往昔,看今朝,張釋之怎能不心中忐忑,后背冒涼風!從劉啟同志登上皇位那天,張釋之就寢食不安了!他覺得劉啟肯定會恩賜災害,如何才能躲掉呢!于是自導自演了一陣子體弱有病后,張釋之又覺得不妥又想到了向劉啟妥協。在當時,有個德高望重的隱士,名叫王生。王生已年逾古稀,白發蒼蒼。他對《老子》、《莊子》、“黃老之術”極有研究,很受時人的尊重。他雖然以年高為由,不肯出仕,卻經常奉詔入朝,和公卿大臣們混得很熟。王生知道張釋之的憂慮后,對他說:“你別擔心,我來為你設法,務使你躲過此劫。”于是,王生在有一次奉詔入朝時,看到朝中的文武百官都已分班站立,他步履蹣跚地走到張釋之面前,忽然說:“哎喲,我的襪帶理掉下來了”接著,他望望張釋之說:“喂!廷尉大人,請替我把襪帶結好!”張釋之一聲不響地走到王生跟前,跪下身去,為王生結好襪帶,才站起來回班站立。滿朝的文武大臣見了,都注視著張釋之,很為他受辱不平。事后,有人問王生:“滿朝這么多文武官員,你為什么獨獨要羞辱張廷尉,讓他跪著為你結襪帶呢?”王生回答說:“我已年老,而且沒什么地位,感到自己對張廷尉沒有什么助益。張廷尉執法如山,名望很高,可稱是當今名臣。我在朝殿中故意當眾羞辱他,讓他跪下為我結襪帶,是為了讓天下人更尊重他呀!”大臣們聽到了,大家都稱贊王生的賢德,同時也更敬重張釋之的人品了。這就是“結襪王生”這一典故的由來。漢景帝本來確對當年司馬門之事耿耿于懷,想尋機對張釋之進行報復。經過張釋之為王生結襪之事,他看到張釋之如此受朝臣敬重,便也不好意思對張釋之進行報復了。但過了一年多,漢景帝將張釋之調任為淮南王劉安的國相。張釋之知道,漢景帝對當年之事還是不能忘懷,讓自己去當淮南王的國相已算是夠寬宏的了,這都是王生為自己謀劃的結果,不然自己早已被誅殺了。張釋之最終死在淮南王國相任上,得以善終。
 
    張釋之與漢文帝,一個敢于在皇帝面前嚴格執法,一個原意接受法官的勸諫,成為歷史上著名的佳話。然而,從張釋之后來為了曾經得罪景帝而惶惶不可終日的樣子來看,中國封建社會的這種“法治”,歸根到底還是皇帝一人之治,法官本身并不受法律的保護。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新華悅讀(2014-10-21)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彭雪楓87封家書托起歷史記憶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