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青年時代曾熱衷科舉,為激勵自己發奮讀書,在壓紙用的銅尺上刻了一副勵志的對聯。上聯寫: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下聯寫: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上聯說的是項羽破釜沉舟率領楚人(江東子弟)建立西楚霸業的故事,下聯所說則是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滅吳雪恥的典故。
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流傳古今,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在這個故事中范蠡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是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淅川)人。
春秋時期吳越爭霸,公元前496年,新即位的越王勾踐為報父仇,對吳國貿然發起進攻,致使夫椒之戰一敗涂地,只好率領五千殘余困守會稽山。窮途末路之際,正是謀臣范蠡及時進言,甘愿陪勾踐入吳三年為奴,忍辱負重,以此才為越國求得了一線生機。三年之后,君臣二人回國,范蠡又與好友文種為越國制定了一系列雪恥復國的策略,勾踐依計而行,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終于于公元前474年使得吳王夫差國破身亡,從而完成了復國大業,也成就了越王勾踐的一代英名。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自古以來許多為國家立下不朽功勛的名臣老將都難免此種悲慘結局,但在越王勾踐成就了霸業之后,范蠡卻及時退身而去,從此獨步商海,一路高歌,最終富甲天下,創造了一番商界奇跡,被后世譽為中華商業鼻祖。
從一代政壇人杰、兵家奇才到東方商圣,范蠡傳奇的一生所蘊藏的人生大智慧,從其一生的三次遷徙中可見端倪。
范蠡本是楚國人,面對楚國昏聵的政局和諸多精英不得志的現狀,胸懷大志的他果斷地和好友文種一起投奔了當時國力弱小的越國,之后,在越國的整個復國過程中展示了其非凡的政治與軍事才華,最終在越王滅吳之后被拜為上將軍,可謂人臣之極。此為范蠡人生中的第一次遷徙。
越王勾踐完成了復國霸業之后,范蠡卻不貪戀功名,掛印辭官,急流勇退,攜帶家小隨從出走齊國,從此化名鴟夷子皮,海畔結廬,戮力耕作,兼營副業,很快積累了數千萬家產,可謂富甲天下,開啟了其商業生涯的大局面。至此,范蠡完成了其人生的第二次遷徙。
據《史記》記載,范蠡在齊國的商業英名很快得到了齊王的青睞,齊王請他到國都臨淄,意欲拜其為相。面對齊王的美意,范蠡卻婉拒道:“居家則至千金,居官則至相國,比布衣之極也。久受遵命,不祥。”范蠡不僅辭了相印,而且散盡家產給至交與鄉親,又一次帶領家人隨從棄齊而去,來到了一個叫“陶”(今山東肥城陶山,或山東定陶)的地方,改名陶朱公,重新書寫其商海大業的新篇章,數年之后又創造了陶朱商業的奇跡,被后世商人尊稱為商業奇人—陶朱公。至此,范蠡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三次遷徙。
史學家司馬遷稱:“范蠡三遷皆有榮名。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唐代詩人汪遵有一首《五湖》詩,也是對范蠡大加贊揚:“已立平吳霸越功,片帆高揚五湖風。不知戰國官榮者,誰似陶朱得始終。”
范蠡面對功名急流勇退,富甲天下又散盡家財,“富好行其德”,是因為他意識到物聚必散,天道使然,同時他也從人有盛衰、泰終必否的道理中得出了久受尊名不祥的人生感悟,在扶助勾踐復國的政治活動中,他抱著儒家的“入世”態度,而以后功成身退、遨游天下的行為,則表現出他的道家的“出世”風范。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之所以在范蠡的身上得以和諧的統一,結合點在于他始終關注個體終極價值的實現。
范蠡的人生哲學分別與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他傳奇的一生,是儒道互補的人生哲學實踐的一生,是儒道合一的范例,對后世蕓蕓眾生的啟迪實在深遠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