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孔子與弟子周游列國時,曾兩次經過葉縣,一次是在由衛國前往陳國的途中,在今天的鄧李鄉一帶渡過沙河;一次是由楚國至衛國的途中,經由今天的舊縣、田莊、城關、遵化店等地,一路向北。雖然時間都不長,但留下了不少遺跡和傳說故事,一些村莊也因此而得名。
孔子一行首次過葉,渡過沙河后剛入第一個村,天降大雨,他們坐的車子深深陷入黃泥中,該村由此得名“泥車”。出村東南行,路遇一個大土堆,地勢高敞,孔子一行把淋濕的書攤在土堆上晾曬,這個土堆由此得名曬書臺(今天仍有遺跡)。走了一陣,到達另外一個村,孔子停車梳理頭發,該村由此得名“妝頭”。“攬車李”則是因為孔子所乘的車在行進過程中被一個叫項橐的小孩所筑的石城所阻而得名。中國古代蒙學讀本《三字經》曾提到這個故事:“昔仲尼,師項橐;古圣賢,尚勤學”。
孔子二次過葉是在他應楚昭王之邀來楚之后。楚昭王在楚國敗亡于柏舉之役后,歷盡艱辛復國,還算是個有作為的國君,邀孔子來楚,就反映了他對賢者的尊敬。孔子經歷陳蔡絕糧之困后,不改初衷。不巧的是,孔子來楚后卻無緣拜會昭王。
帶著失望的心情北行過程中,孔子二次過葉,并慕名拜見了葉公。兩人曾有過多次對話,留下了葉公問政的佳話。不過,在許多問題上,兩人觀點并不一致。孔子的葉邑之行并未得到所期望的結果,于是他很快離葉北上。
行至今天的田莊鄉境內一個村子時,子路與孔子一行走散了。他看到一荷絳丈人(老農)正在田間勞作,就上前問路。荷絳丈人對孔子的作為很不以為然,給了他這樣的評價:“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但老人家對子路還是很客氣的,他留子路在家住宿,并殺雞、做小米飯給他吃。子路名由,該村由此得名“留由處”,后訛傳為“尤潦鋪”,現名尤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