郟縣山陜會館(上)古戲樓猶聞“梆子腔”(2)
2014/2/20 16:44:3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郟縣山陜會館戲樓下層與山門巧妙相通,二層為木板鋪成的戲臺。
戲樓雖小,但裝飾細致。戲臺檐枋裝飾有二龍戲珠等透花鏤雕圖案,雕鏤技法細膩,形象生動傳神。
一年當中,戲樓是郟縣最熱鬧的地方,大大小小的戲班都來這里演出。
據西北大學陜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剛教授考證,河南山陜會館一般都舉辦“會館戲”:關公誕辰要演戲,過年過節要演戲,商店、錢鋪賺錢要演戲,會館成員違規要演戲。他們常常不惜重金,千里迢迢將家鄉的名班和名伶邀來演出。
如今,空蕩蕩的戲樓讓人思潮起伏:戲樓不但見證了昔日晉、秦商幫締造的商業繁華,也促進了山西梆子、秦腔和豫劇等劇種的交流融合。
戲樓兩側為鐘鼓樓,晨敲鐘,暮擊鼓,聲震數里。如今,鐘鼓不存,但閣樓依然堅挺。
鐘鼓樓為廟宇、山陜會館所共有,不同的是,郟縣山陜會館有其獨特之處。
鐘鼓樓一般多置于神殿兩側,而該會館的鐘鼓樓則分列于戲樓兩側。三樓翼角交錯,相映相襯,既渾然一體,又錯落有致。
另一個獨特之處是,一般的鐘鼓樓多為磚體封閉式,而這里的鐘鼓樓則為開放式的磚木結構。用青磚砌成的樓基高達4米,沿石階而上,二樓是由12根圓柱擎起的雙層飛檐式樓閣,飛檐微翹,八角高挑,整體結構顯得空靈秀逸。飛檐挑角之上,套獸列隊成行,挑角之下,風鈴搖擺。
關公像
郟縣山陜會館還保存有大殿和春秋樓,大殿旁可見幾株參天古柏。以前,大殿塑有關公像,當地老百姓把這里也叫做“關帝廟”。
而春秋樓為會館主院最后一進建筑,因關羽夜讀《春秋》而得名。
因為關羽是山西運城人,晉商們將關羽視為道德偶像。在會館中立關公像,進行祭拜,就是為了倡導“誠信為本、義中取利”的商業精神。關公,儼然成了晉商誠信的代言人。
歷史上的晉商有一傳統,凡是經商做了不誠信的事被商會發現之后,一定要在關公廟前戲臺上罰演戲三天,再犯者送官究治。
2006年3月,供職于北京某雜志社的山西人榮浪,來到甘肅張掖拍攝大佛寺,那里面有一尊關公像。聽說他是山西人,當地文化部門的一位負責人說,這座建筑就是清朝時山西商人蓋的會館,類似的會館,在晉商鼎盛時遍布全國各地,但一部分已被拆毀。
從那時起,榮浪決定到全國各地去探尋山西會館。一年多來,榮浪到了河南郟縣山陜會館、社旗山陜會館、開封山陜甘會館,山東聊城山陜會館,安徽亳州山陜會館等全國23個山陜會館,拍攝了不少照片。
榮浪發現,一河之隔的山西和陜西,曾在明清時代形成了兩大商幫晉商與秦商。自古以來,陜西和山西就有秦晉之好的美談。出于對關公的崇拜,使得他們所到之處都將關公奉為神靈,因而共同出資建起了不少關帝廟,發揮著會館的功能。由于這些會館多祭拜關羽,每年關羽誕辰或其他祭祀日,會館與當地民眾舉辦大型廟會活動,使會館轉化成為定期廟會集市。
清朝后期,陜西商幫逐步走向瓦解,成為明清十大商幫中最先沒落的商幫。晉商也在不久后走入低谷,從此退出歷史舞臺。【原標題:郟縣山陜會館(上)古戲樓猶聞“梆子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