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街書會淵源考
2013/10/11 17:11:5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關于馬街書會的起源,長期以來,一直披戴著一層神奇而又奧妙的面紗,吸引著不少有興趣的人們云調查研究,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現將我們的考證分述如下:
祭火神是形成書會的起因
相傳,夏禹王之時,有一名叫瘀伯的部落首領,輔佐禹王治水。瘀伯任司徒,管教化,率眾鑿山開河,疏水入海,足跡遍及華夏,功勛卓著,人民擁戴。因此,禹王賜瘀伯子姓,“封商地,任火正”。瘀伯為造福黎民,建營“火臺”,傳百姓取用,人們遂奉為“火神”。
當時,黃淮流域,洪水橫流,伊洛向南至魯陽(今魯山)一片汪洋。瘀伯率眾,北開龍門南鑿應源(今魯山梁洼鎮)疏洪入海,還民良田。然而,應河水勢兇猛,兩岸百姓生命財產屢遭洪水威脅。當地民傳,應河里有蛟怪作祟,為鎮妖邪防水患,百姓便建“瘀伯祠”(后稱火神廟)于應河畔。從此,百姓安居樂業田園五谷豐登。(民間還曾有黃龍戰惡蛟的傳說)。
相傳,正月初七是火神的誕辰生日,應河流域受庇百姓每來祭祀,后傳揚遐邇,香客益眾,火神廟曾一度成為人們避災求福之圣地。歷經重修、擴建,火神廟內殿堂、禪房、住室、膳廚等一應俱全。廟前松柏蒼翠,白楊參天;應河兩岸楊柳成蔭,翠竹如林,河水清澈,風景宜人。
此后祭火神的香火“廟會”逐年擴大,據此我們認為祭火神乃是形成書會的起因。
念張公是形成書會的胚胎
時至商周應國上大夫張公(名清正,字百泉)晚年退居馬街故里,每每攜琴于應河畔,彈奏自娛。對岸火神廟內,有一豫豐道人,亦愛音律,二人遂為知音,常常涉水相聚,促膝暢談切磋技藝。
張公胸懷廣闊,樂善好施,張公還率民戰勝水患,灌溉良田確保豐收使百姓不受饑寒。鄉人敬之。村周有蓮池百畝,翠竹成林,張公教鄉人取蓮汁釀酒,伐竹制簫與民同樂,當地鄉人忙時田園耕作,閑時扶琴弄簫,其樂融融,一派升平景象。
張公另有弟子百人,藝友千余,終日來訪者絡繹不絕,山、陜、云、貴、東海、北蒙皆有知音。張公壽99歲,于農歷正月十三仙逝,歸無悴容,安祥正寢,斯時空中尚有鼓樂齊鳴之聲。遠近百姓,天下藝友來吊唁者不計共數。遵張公遺囑,部分田舍的多數捐給火神廟,遺體葬于廟東鍘。后廟中豫豐道人仙升,并葬于此,相依為伴。而今雖有張公墓之傳說,可惜,墓葬毀于戰亂年代,遺跡難尋。
后人為緬懷張公恩德,定于農歷正月十三日為紀念日。天下藝友親臨墓前致哀獻藝,馬街鄉民視藝友為親人,來自即友,同食共眠,去者贈資,慷慨奉獻。自火神生日正月初七至張公忌時正月十三,應水河畔,火神廟前,游人如織,數日不斷,祭火神念張公溶為一體,氣勢壯觀。
隨著時光推移,滄桑變遷,這種禱念活動逐步演變為曲藝競技勢態,而成為“書會”的胚胎。
感皇恩是形成書會的契機
西漢末年,劉秀、王莽會戰昆陽,王莽攆劉秀至應河東岸,(今馬街村東)劉秀軍被洶涌的應水阻擋,是日正值正月十三,正在火神廟前集合悼念張公的“三皇社”部分藝人及鄉民旋即奮勇助戰,阻擊追兵。馮異得此喘息之機,迅速護駕由“小渡口”(今遺址尚存)搶渡過河。一時間河水翻卷,人馬競渡。過河后,劉秀暫時住蹕于簡陋旅店,馮異則屯兵于馬渡寨,嚴陣以待,并相機擊潰追兵。及至光武帝劉秀登基,評功行賞,念及藝人與鄉民助戰救駕之舉,特降旨欽賜“三皇社”御牌一面,(“三皇社”系藝人群團組織)免去馬街一帶皇糧三年,以昭皇恩。又賜此段河流為馬渡河,賜名曾避難而住蹕之旅店為馬渡店,賜名當年義軍屯兵之寨為馬渡寨。說書藝人因受此皇恩殊榮,身價倍增,從此被人們譽為“先生”,既可登大雅之堂,且能參于上京“會試”。
鑒于此,應水河畔,助戰救駕,藝人鄉民,共沐皇恩。澤披舉國藝人,榮及八方庶民,“正月十三”更有著新的意義,書會自然應時而定,天下藝人千里赴會“拜祖”“朝圣”之說自然而順理成章。故綿延近兩千年而常盛不衰的十三馬街書會就是這樣由來的吧!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平頂山日報(2013-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