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平頂山 >> 走進平頂山 >> 印象平頂山 >> 瀏覽平頂山

鷹城訪古:探尋歷史上的雙城

2013/11/7 17:56:33 點擊數: 【字體:

    提起大營鎮,寶豐幾乎無人不知,可要說起雙城,恐怕知道的人就少了。其實,雙城是大營在歷史上的別稱。大營為什么又叫雙城?雙城是指哪兩個城?讓我們深入歷史長河,品讀她滄桑的過去。
鷹城訪古:探尋歷史上的雙城
 
吳寨里的建筑(作者提供)。

    大營鎮位于寶豐縣城西20公里處,地處豫西伏牛山余脈,外方山東麓。西依群山,東銜平原,是汝州、魯山、寶豐三縣(市)交界處商品物資交易的重要集散地。鎮區內前有小金山,后有九子山,山川相依,古鎮因勢而成。歷史上是宛(南陽)洛(洛陽)古道重鎮,故市井繁榮。當你在大營的街道上漫步時,如果留心,就會發現有諸如“雙城食府”“雙城歌舞廳”“雙城旅社”等以“雙城”冠名的店鋪。大營為什么又叫“雙城”?據《寶豐縣志》和《大營鎮志》記載,大營鎮迄今為止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據史料及地理考證,于南北朝時已形成村落。此后隨著村落面積的不斷擴大和人口的增多,大營四周筑起了寨墻,并有東、西、南、北四道寨門。所謂的“雙城”就是指在老大營寨內建起的王、吳兩寨。

    王寨位于現在的大營鎮心連心購物廣場(原大營影劇院)后面,占地約11760平方米,始建于明末。吳寨,在王寨的東面,占地約9140平方米,建于清朝。

    王寨的主人叫王之晉,是明代天啟五年(1625年)乙丑科進士,曾任兵科給事中,掌京營,改江南蘇松兵道。吳寨的主人吳垣是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丑科進士,以科舉進身為翰林侍講學士。康熙帝贈書法作品一幅,吳垣建閣敬奉,后人稱為御書樓(又叫御書閣)。吳垣的父親與龐應薦是朋友,可惜龐家人丁不旺,其孫子龐鳴風與吳垣世交情誼,以家產相許。龐死后由吳家厚葬于大營南四里,與吳家老墳相望,后人稱為龐家墳。吳家以御書樓為中心,將龐家宅基與附近族人房屋連接起來,成了吳家寨,與王家寨毗鄰。這就是“雙城”。

    大營鎮是一座歷史古鎮。南北朝時,為汝南符壘郡縣所轄,隋唐稱青嶺鎮,北宋更名為興寶鎮,金稱汝南鎮,元初遭兵患幾成廢墟。明初采取屯兵與移民政策,村鎮復活。因此地屯兵數量多,首級職位較高,號稱大營,制各永寧鄉。清時建制,稱丁屯里大營,屬汝州管轄。1935年取消插花地界劃分,大營劃歸寶豐縣,隸屬許昌專區。1947年大營解放,解放后稱寶豐二區大營鎮。1957年由鎮變鄉,1958年成立大營人民公社,1985年恢復大營鎮制,屬平頂山市寶豐縣轄區。1988年被省政府命名為首批八大“中州名鎮”之一。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主焦煤、紫砂陶土、鋁黏土、鐵礦石等十余種,儲量大,品質優,易開采。

    大營鎮屬于半山區丘陵地區,土地貧瘠,又是通往西部山區的進山口,處在三縣接壤地帶,易受動亂、戰爭等災難影響,尤其是清末民初,兵匪交加。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生活困苦和社會動蕩等因素,當地民風偏于強悍,以至于民國初年滋生出“將”這一獨特現象。知名人物在動蕩的局勢中輩出,如韓莊村的杜其斌、馬道村的王老五、夏莊村的樊鐘秀、大劉村的白朗、大營街的趙天清等,使大營這一彈丸之地名噪一時。

    與此相反的是,惡劣的自然環境也逼迫著有遠大志向的學子奮發苦讀,通過科舉成就功名。僅明清時期,取得秀才以上功名的,大營就有221人。大營的文化名人,以王之晉、王培生祖孫,吳宗孟與吳垣父子最為顯赫。

    解放后,政府在王寨遺址上建起了大營影劇院,現在改建成了購物廣場。吳寨成為大營糧所的倉庫,2008年,糧庫搬遷后,又成了基督教堂。盡管王、吳二寨已成歷史,但歷史是割不斷的,如今還能看到歷史留下的痕跡。在民間,關于雙城,關于王兵部、吳翰林,關于御書樓等有關傳說,歷經百年而不衰。

    御書樓與半幅鑾駕

    吳垣在康熙四十年再次進入翰林院,經常和太子、皇帝在一起,講解經史,起草詔書,十分受重用。康熙帝賜給他一幅御書。吳垣把御書當作無價之寶,在老家建了一座樓閣,將御書的內容刻在石頭上,鑲嵌在樓上北墻的正中間,把這座樓命名為“御書閣”,人們都稱為“御書樓”。

    康熙帝還賜給吳垣半幅鑾駕,在開道的大鑼上刻有“肅靜”、“回避”的金字方牌,還有一個蟠龍墩。1926年6月,樊鐘秀的建國豫軍剿滅吳佩孚軍時,圍攻大營,炮彈落到吳寨,擊毀了龍墩。半幅鑾駕當時經常被有錢人家借去在迎親時充場面,解放后存于寶豐縣文化館,后毀于“文革”。

    杜宅兵部府

    王之晉的先人當初是從浙江遷移到大營的。到王之晉時,已成為大營的名門。明朝崇禎時王之晉為兵科給事中,宏光復興時,掌兵、刑、戶三塊大印,他的府邸當地人稱為“兵部府”。但據說這府邸原來是姓杜的宅子,那么后來怎么變成王家的呢?其中還有一個故事。

    明朝天啟年間,當時王之晉只有十三四歲,正在讀私塾。他時常到杜員外家喚杜員外的兒子一同去上學。

    一天,王之晉偶然和杜員外的兒子到杜家樓上去玩。時值盛夏,只見杜員外坐在太師椅上,蹺著二郎腿,手中搖著蒲扇,逍遙自在地在樓上納涼。盡管王之晉天天來杜宅,但上樓還是第一次,站在樓上放眼四望,遠近景物盡收眼底,連寨內各家小戶的后院(茅廁)都看得一清二楚。王之晉順口問道:“杜大伯,您把樓蓋這么高,對鄰居可有妨礙啊!”少年王之晉說得杜員外無言以對,杜員外愣了一陣后,說道:“孩子!好好上學讀書吧。你只要前程進一步,我就扒一層。”言外之意是你乳臭未干還想管我?

    王之晉本是順口說了兩句,不想吃個沒趣。從此,就再也不往杜家去,發奮讀起書來。

    當時,由于宦官當道,好久沒有開科考試了。到了王之晉十六七歲時才開科考試。魯、寶、郟等縣的老師學生一同到汝州考秀才。結果,年長的老師們考上的多,而學生中除王之晉外沒有幾人考上。

    考上秀才的老師們聯合著往省城開封考舉人。在王之晉的恩師段先生的舉薦下,大伙兒就把他也帶上了。

    王之晉幸運地連科及第,這樣的結果,杜員外始料未及。為了巴結王家,杜員外急忙寫好賣房契約,簽字畫押,托人給王家送去,自己帶著全家老小,連夜逃得不知去向。從此,杜宅就變成后來的王寨了。

    王之晉與段寨

    大營東4公里有個村莊叫段寨,可段寨卻沒有一家姓段的。段寨的來歷也與王之晉有關。

    明朝天啟年間,有一年大旱,莊稼顆粒未收,那時候,段寨還不是村莊,只住著段老先生一家。這個段先生是王之晉的老師。因為沒啥吃,段師母讓段先生去京城找王之晉想辦法。起初段先生不肯去,無奈段師母說的次數多了,又是餓死人的年景,段先生只好從命。

    段先生來到京城見到了王之晉,并說明來意。王之晉見恩師來了很高興,挽留段先生住下來。段先生住了些日子,因惦記家中老小就執意回家,王之晉只送了不多的盤纏。

    他在路上走了幾日,離家越來越近了,這一日雇頭毛驢騎著走到北嶺,見路上有好多人:有的運磚,有的抬石頭,和他一樣向同一個方向走去。他感到驚奇,上前問道:“你們這是干啥呢?”這一問,人們罵開了:“媽的!什么段先生!他學生王之晉在京城做了大官,讓四鄉百姓給他修寨子。害得我們餓著肚子黑天白日不得安生!”

    段先生聽完,感到愧對鄉親。北嶺本來距離段寨不遠,但他白天不敢回家,躲到天黑后才偷偷回到家里,連夜攜帶家眷逃往他鄉。但這寨還是修起來了,因為是給段先生修的,從此以后就叫段寨。(楊國棟 劉海軍)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平頂山日報(2013-10-30)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張良故里張店村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