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劇是陜縣目前最為流行的大劇種,因其起源地在陜州、蒲州、同州,又稱“陜州梆子”、“山陜梆子”。據著名蒲劇研究學者墨遺萍著《蒲劇史魂》和李樹茲研究,認為豫西陜縣、靈寶、盧氏一帶的生活風俗、方言俗語同晉南一帶共通,該劇之濃抹重彩的音樂,高亢激越的聲腔,善于表達慷慨、壯烈情感的大起大落、大開大闊的表演,和陜縣人民的性情相通,因而從局部來講是陜縣土生土長的戲,從總體來講是陜州、蒲州、同州黃河三角流域藝人相互交流共同產生的劇種。
蒲劇的音樂高昂、強烈,音節跳動性大,調活潑,感染力很強。它的唱腔慷慨激昂,腔高板急,板式繁多,有慢板.、二性、流水、間板、滾白等多種。在表演上夸張性很強,有“耍翎子”,“耍帽翅”等多種特技。
蒲劇具有以下三個方面價值:1、歷史價值:該劇種歷史久遠,沿變過程復雜,爭議頗多,對研究戲劇發展和文化融合沿變都有重要的史料價值;2、文化價值:蒲劇在河南是稀有劇種,糅合了豫秦晉三省民眾的審美觀,體現了該區域民眾的民俗民風和價值追求;3、藝術價值:該劇中的音樂特色和表現形態,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和研究價值。
2015年,入選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