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寶市東部以函谷關為中心,將周圍亞武山、永樂宮等道家圣地聯系在一起,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豐富的物產以及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構成了靈寶面塑傳承發展的一個特殊的人文地理環境。
靈寶面花由來已久,據考明清時期已有。早期人們正月十五趕會作“曬神”的祭品,凡參加廟會的人都表示對神的虔誠,輪流主持廟會,輪到誰,誰就把當地的“巧巧(面塑藝人)請到家里捏“窩窩”,分別插在用麥草扎成的三個草塔上,擺在廟院當中供神享用,祈求四季平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后來普及沿用作兒女婚嫁、小孩百日、作九、老人祝壽乃至設屋上梁,都用面塑禮品饋贈新友,討個歡喜、吉利。
面塑在靈寶市分布區域很廣,農村非常普遍。面花在捏制時,中間要做一組較大的面花,如:龍、鳳、蓮花、牡丹等,取其“二龍戲珠”、“太子坐蓮”、“鳳戲牡丹”之意,四周配以各種人物、花鳥、草蟲走獸等,寓意婚后美滿幸福,多子多福、生兒成龍、育女成鳳。靈寶面花,做工精細,纖巧細膩,色彩艷麗,形神兼備,堪稱一絕。
2015年,被列為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擴展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