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舊婚俗
2013/12/26 9:09:5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定婚之前,雙方先打聽對方的門戶,包括門第、門風、狐臭、性病,認為門第相當,由媒人從中撮合。待男女雙方家人同意后,媒人即取女方庚帖,詳載女之生年、月、日、時辰,送到男家。男家請算命先生或私塾先生,按男女八字算吉利否,屬相相合否,俗稱“合婚”。合婚妥,報知女家。定婚前還有“相女婿”和“相媳婦”之說。在換庚帖后,男家備酒席,請媒人陪女家父母、親戚來家相親。席間未來的女婿出來拜見。逾數日,女家備酒席,請男家到女家相親,席間未婚媳婦出來拜見。雙方相親后,沒意見,男家送定婚禮到女家,女方盛情款待。至此,正式定婚。
第二步是進行定婚禮,俗稱許口。先由媒人與女方家議定彩禮數目(衣物多少)。男家積極備禮后,擇吉日(許口日),用兩架大食盒,一個食盒里放彩緞、衣料、禮幣、化妝晶和紅禮單(喜帖)。一個食盒里放香燭、酒肉、大圓饃(禮饃)、油炸果食、點心、胡桃、大棗、粉條、海帶。每個食盒格里都放得滿當當的。女家驗收無錯,全部收下,將酒肉食品放到祖宗神案前祭祀,放炮慶賀。如果彩禮不齊備,女家不同意,不能燒香放炮。男家人回時,女方有“回頭話”,即將事先做好的襪底、襪子、枕頭、腰帶、新鞋以及札饃(大棗糕),用紅線綁好,放到食盒里,作為“回禮”。 男家欲完婚,就請“先生”(鄉村中搞卜星、占卜類的人)看“好”(即看日子),選定吉日,寫在一片紅紙上,買兩包點心,請媒人給女家送去,并與女方父母商量“行禮”之事。取得女方同意,就寫下行禮日期。有人把行禮也叫“周札”,大約指周代傳下來的禮儀。男家還是拿兩架食盒,里面彩禮大體和許口時一樣,不過多為結婚時女方所用的衣物,數量、質量比許口時更多更好。行禮這天,若女家是“咬嘴人”,就會挑剔禮品多少、好壞,甚至吹毛求疵,這時香不能燒,炮不能放。媒人若能說通女家則罷了,若是懸殊大,媒人只得專程回男家說知,男家如慨然接受,答應增加禮品,女家也就罷了。如男家吝嗇,不答應,媒人得做雙方的工作。說不好,男家食盒當天不能回,有的在女家停放三、五天之久。為爭彩禮,出現糾葛。
一般情況,女家在行禮這天,設豐盛的宴席(八八席——八盤八碗),款待媒人。來客多為女家舅父、姑父等。女方親屬來時,有的送首飾、衣物等,名曰 “添箱”。
女家接受完婚的日子后,男家即開始籌辦婚事應有之事:定嗩吶班、定花轎、定總管、廚師、備食品等。
迎親這天最紅火。男家大體分兩套人馬:一為招待賓客的一班人,有司帳、司廚、下菜、拾饃、保管、招待、抹桌、洗碗等二三十人,統由總管安排,事先貼出執事名單,各司其職。一是迎親的一班人。盧氏選迎客比較講究,有“姑不迎,姨不送,圪撩妗子往前蹦”之說。一太早,先去女家數人,將陪嫁妝奩抬回,俗稱“抬箱”。之后,這班人陪新郎迎姑,新郎騎馬或坐轎(其中一空轎為新娘備用),前后兩個“引親”人,后邊兩個“娶姑”的(為年青婦女),俗稱“壓頭面”。起行時,爆竹震天,鑼鼓齊鳴,嗩吶班在前,打鑼的,牽馬的、扛雁牌的、夾拜匣(內放請柬)的,簇擁著花轎,前呼后擁,浩浩藹藹來到女家。新郎和壓頭面被迎進客屋,端上十碗菜肴款待,開始動筷前,由引親拿兩個饃,掏出饃瓤,夾一些肉萊,兩個饃合到一塊用紅布包上,紅繩綁住,要親人拿回,準備新婚夫婦入洞房后吃。
新郎飯后,由引親人陪伴,到女方祖先靈牌前進香。引親人先給新郎披紅、插花(帽插金花),新郎向靈牌作揖下跪,奠酒三盅。然后由牽馬人引新郎到院內,給女方父母、長輩行跪拜禮。禮畢回客房。此時,樂人吹打起來,新娘子頭戴鳳冠、蒙紅頭紗、著紅色綢襖,綠色綢褲,腰系絳紅或粉紅緞裙,腳穿花緞繡花鞋,雙手捧一鏡(俗稱照妖鏡),親哥或弟弟,將其抱人轎內。有的鄉村是由至親挽扶人轎。三聲炮響,即請新郎上馬,花轎抬起,所有迎娶人等按順序排列回歸。男方夾拜匣者,得扛女方陪之衣架,上搭門簾、毛巾之類;還有一人提油燈、水壺。女家有兩個送姑騎馬,其他送親人護轎同行。在路上遇喪仗隊或新墳,要以紅氈蓋轎頂。遇路邊井臺,則以紅氈蓋井。進男家村時,三聲炮響。新娘花轎未落地,一人點燃鞭炮,繞轎一周,之后落轎,由娘家送親人挽新娘進院。一路上紅氈鋪地,男家人一人持五谷籃(內有草節、棗、核桃等)隨新娘邊撒邊走。俗稱撒五谷,進富門,又稱撤蓋頭。沒有紅氈的村子,用紅馬褥兩個,輪換向前方。新娘子進房,坐床上面向喜神(墻角)。接著開筵款待來客。
待客畢,新夫婦出房,同立天地桌前,三聲炮響,樂人奏樂。唱札人(司儀)始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三拜親屬來賓;按輩份大小,依次拜揖(親戚都給拜札錢)。拜罷天地,新夫婦進房吃合喜面,飲交杯酒。然后,同齡人聚集喜鬧,俗稱“鬧房”。同時間,男女雙方親家(親翁),(或雙方叔伯)到堂屋行換帖禮,女方是遞陪嫁妝奩紅喜帖,男方遞領謝帖。換帖畢,雙方送客,以輩份行作揖禮,表示感謝。客走后,男女兩家親人,再次入席飲宴,之后,女家人回歸。
新婚夜鬧房時,青年及小孩們,擠滿新房,地下炕上都是人。有的叫新夫婦說繞口令,有的叫兩人推小車,有的叫兩人“過天橋”……詼諧逗鬧,也有惡作劇的。
陜縣、澠池結婚第二天,女方哥嫂到婿家去“梳頭”,第三天夫妻雙方去認親。多數縣是婚后第三天,女家來人接女“回門”。次天送回男家。也有第二天回門,第三天還男家。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