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清咸豐年間源于北京(見《中國戲曲曲藝辭典》)。以引人發笑為藝術特點,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有單口,對口、群口之別。
據原陜州文教館長李樹滋講,民國二十八年(1939)至民國三十二年間,他在《崤函日報》當編輯時,舊陜州專署及各學校組織的文藝晚會上,即有學生或新職員上臺說相聲,宣傳抗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市轄各縣、區的機關,廠礦、學校的相聲演出更為普及,但均為業余演出。如器材工人李春生,棉紡廠工人陳源明,皆是業余相聲演員中的佼佼者。演說書目有《大實話》、《向太陽》等。也有自編的段子,如市一中演出的《我的小老師》等。
1963年,三門峽市曲芑隊成立一支相聲隊,由評書演員劉村夫領隊,巡回市各文化場地(文化宮、俱樂部、劇院)及陜縣、晉南等地演出,先后兩次外出。演出多為諷刺舊社會各種丑惡現象的傳統節目,也有現代小節目。如《關公戰秦瓊》、《戲劇方言》、《夜行記》、《帽子工廠》等。1964年解體。1965年,市農村文藝宣傳隊也以相聲形式演出過《女隊長》、《算卦》等節目。
“文化大革命”中,所轄市縣、區各大廠礦文藝宣傳隊,均有相聲節目,且多為自編自演,以工程局、棉紡廠、器材廠的相聲演員為優。
八十年代以后,除外地曲藝團、相聲隊不斷在市區演出相聲節目外,工廠、學校于節假日舉辦的文藝晚會中,也時有相聲節日,頗受群眾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