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曲,豫西山鄉(xiāng)古老曲種。源于民間社火、俚歌。時代無考。清代末葉,陜縣東鄉(xiāng)有的鄉(xiāng)村鬧社火,把它搬上舞臺演唱,名曰花鼓戲。但多數山村,至今仍習慣于年節(jié)時,于廣場、廟院,以鑼鼓伴奏唱花鼓曲。有的群口坐唱;有的二人踩場對唱,旁邊伴以鑼鼓或弦樂,很象東北的“二人轉”。如有段曲詞為:
花鼓下場先拜燈,神靈閃閃放光明。
金光照亮千條路,鄉(xiāng)人儺喲樂太平。
正月十五鑼鼓敲,花鼓曲子過來了。
妹妹只把哥哥叫,天下大事你可知曉?
什么山上一廟堂,幾根扶柱幾根粱?
什么人上邊畫星斗,什么人里邊教學堂?
昆侖山上一廟堂,九根扶柱九根梁。
魯班山上畫星斗,孔子里邊教學堂。
... ...
對歌有《十枝花》、《十盞燈》、《十字歌》等,曲調有[參神曲]、[打秋千]、[打邊曲]、[跑馬曲]、[鬧五更]等。五十年代后,有的村民增加了弦樂,如二胡、三弦、板胡及笛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