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第11屆“網上看河南”70余名記者來到位于澠池縣仰韶鄉仰韶村的仰韶文化博物館參觀。
據介紹,澠池是仰韶文化的發祥地,境內有古文化遺址57處,古文物遺址26處,仰韶文化遺址、秦趙會盟臺舉世聞名。仰韶文化的發現,揭開了中國原始社會考古研究的第一頁,填補了中國遠古文化發展史上的空白。仰韶村古文化遺址從此馳名中外,成為中外史學界、考古學界向往的古文化“圣地”。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在仰韶文化遺址中找到源頭。
仰韶文化遺址位于澠池縣城北9公里處的仰韶村,是由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和我國考古學家袁復禮等人于1921年在澠池縣仰韶村采集礦石標本時共同首次發掘的, 根據出土文物,確認是我國遠古文化的遺存,并按照考古學“把首先發現地作為該文化類型的名稱”的慣例,命名為“仰韶文化”,也稱彩陶文化。仰韶文化遺址的 發現,宣布了“中國無石器時代文化”論調的徹底破產,揭開了中國新石器考古事業第一頁,書寫了中國田野考古史的新篇章。1961年3月,國務院將仰韶文化遺址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遺址北依韶山,東、西、南三面環水,東北到西南長900余米,西北到東南寬300余米,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文化土層堆積存度2至4米。1951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小規模發掘,發現這里有四層文化層相疊壓,自下而上是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龍山文化早期、龍山文化中期。該遺址 經過三次發掘,主要出土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陶器上精美的裝飾圖案,其紋飾有寬帶紋、網紋、花瓣紋、魚紋、弦紋和幾何圖形紋等。這些紋飾充分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對美的追求。精美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獨具的特征。【原標題:澠池仰韶文化博物館:仰韶文化 閃耀華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