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yú——源于秦臣由余的姓
余氏,東漢應劭《風俗通義》說是“秦由余之后”。此后的姓氏書大都因襲這一說法。那么,由余為何許人,余姓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據《史記·秦本紀》載,由余的祖先是晉國人,因避亂逃到西北部的戎(古族名),后來,由余便在戎做官。春秋時,戎王聽說秦穆公有賢德,派由余出使秦國,觀察情況。秦穆公與由余詳細交談后,發現由余是個人才,于是便與內史廖定計,贈給戎王歌舞伎16人。戎王得到這些歌舞伎后,整天飲酒作樂。由余見秦穆公確實賢德大度,回國后數次進諫,戎王不聽,秦國又多次派人去要由余,于是由余降秦。由余在秦國,受到了秦穆公的禮遇和重用,使自己的聰明才智得以充分施展。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由余為秦國“廣地益國”、“西霸戎夷”做出了重大貢獻,其子孫用其名作姓氏,形成由、余二姓。
春秋時的秦國,建都于雍(今陜西鳳翔東南),占有今陜西中部和甘肅東南端,秦穆公攻滅12國,稱霸西戎,即在這一時期。由余作為秦穆公時秦國的功臣,當是居于都城,因此,源于由余之名的余姓,出自今陜西鳳翔。
秦漢以后,余氏族人東遷,一支定居于今河南西部,即唐人林寶《元和姓纂》所云“代居陜州”(今河南三門峽市陜縣);一支遷居江南,主要繁衍于今安徽、江蘇、浙江,后發展成為當地大族,所以,宋人鄭樵《通志·氏族略》說:余氏“世居歙州,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吳興”。歙州、新安的治所均在今安徽歙縣;下邳,治所在今江蘇睢寧縣西北;吳興今屬浙江。
南朝宋有余齊民,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以孝行著稱。除此之外,在史書上見不到唐代以前的余姓人物。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河南光州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余姓將佐隨從前往,后在福建落籍。唐末,建陽(今屬福建)人余鎬,咸通進士,任校書郎,因疏諫不被唐僖宗采納,以父老乞歸,黃巢陷建州時,避居莆田(今屬福建),王審知辟召不應,后耕隱壺山以終;還有余淵海,因避黃巢兵,自福建同安北遷邵武,于唐僖宗光啟年間再轉入韶州曲江縣(今屬廣東)武溪,是為余氏入粵始祖。余淵海有三子:從、咸、袞。余從留曲江,余咸徙居湖南長沙,余袞遷至浙江錢塘(今杭州)。此后,從、咸、袞的后裔,又有遷至江西奉新、臨川,廣東五華、梅州、大埔、平遠、海豐等地者。到了宋代,余氏基本上遍布全閩,而且是人才濟濟,如仙游、羅源、安溪、建甌、漳州、順昌、莆田、古田、寧德等地均有余姓名人載入史冊,所以,《閩南舊志》說:“兩宋以上,余姓無顯者,自斯而降,則莆田、仙游、安溪、漳州等地多余姓,其族蕃衍,蓋已盛矣。”此外,余氏在宋代還分布于今四川樂山,江蘇宜興、溧水,江西南昌、景德鎮,浙江定海,河北涿鹿,湖北蘄春等地。
大陸余氏移居臺灣,始于清朝乾隆年間。據伊能嘉矩《臺灣篇》記載,乾隆十二年(1747年),余姓與馬、高等8姓入墾苗栗二堡南勢北勢梅樹鄉(今苗栗通霄)。此后,閩、粵余氏又有不少人陸續遷到臺灣。目前,余姓是臺灣第40大姓。為了進一步求發展,近代以來,閩、粵、臺有不少余姓人走出國門,徙居海外,不斷開拓新的事業,現主要分布于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
余姓人物,比較有名的是北宋韶州曲江人余靖。他是余淵海的5世孫,舉進士,當范仲淹被貶時,諫官御史都不敢言,他上書反對,也被貶逐,由此知名;他三次使遼,通曉契丹語,官至工部尚書。廣州建有“八賢堂”,尊他為八賢之一。南宋有大臣余玠,蘄州(治今湖北蘄春南)人,任四川安撫處置使,開府重慶,整頓吏治,輕徭薄賦,招集豪杰,增強防務,曾在嘉定擊退蒙古軍。元代有監察御史余闕。明代有通俗小說的編著者和刊行者余象斗。清代有文學家余懷,經學家余蕭客,光緒年間四川人民反洋教的武裝起義首領余棟臣。泰國華人余再堅,擁有財富3億多美元,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
余姓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華姓氏中排名第51位,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41%,分布很廣,以四川、廣東、江西、云南、河南、湖北、安徽較多,這7省余姓約占全國漢族余姓人口的77%。余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也是一些少數民族所使用的姓氏。例如:傈僳族以魚為原始圖騰的挖饒時氏族,漢姓為余;羌族余約志房名,后改為余氏;四川、甘肅一帶白馬藏族之嚴茹氏、熱則氏、陪茹氏,漢姓均為余;云南鎮雄縣余姓,原為鐵姓,系蒙古人鐵木鍵之后,元順帝時為避紅巾軍亂,改姓金,繼而又去一橫,改為余姓;錫伯族余木爾其氏,漢姓為余;彝、苗、畬、滿、白、羌、布依、土家、保安、臺灣土著等民族均為余姓。作者:謝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