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三門峽 >> 走進三門峽 >> 印象三門峽 >> 瀏覽三門峽

陜州老城訪“甘棠舊治”

2014/2/20 11:29:12 點擊數: 【字體:

陜州老城訪“甘棠舊治”

遠眺甘棠苑
 
 “甘棠樹下懷召公系列”·

  1

  □首席記者 姚偉 文圖

  引子

  “甘棠”,即棠梨,落葉喬木,果實小而澀,霜后可食。這種生長于荒野的樹,花兒不如桃李絢爛,果兒不如蘋果、杏甘甜,如今少為人知,但在傳統文化語境中,卻是一種令人尊敬的植物。

  過去不少人的名字,與“甘棠”有關,如敬棠、紹棠、曉棠等,著名作家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不只是人名,很多地名也以與“甘棠”有關為榮,如甘棠驛、甘棠村、甘棠縣、甘棠州等。更有好官興修水利、鋪路搭橋之后,人們作為褒揚,將大堤、橋梁名之以“甘棠”,如甘棠湖、甘棠堤、甘棠橋、甘棠津等,都是如此。

  “甘棠”受到如此尊崇,其來有自。《詩經·召南·甘棠》云: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

  這首詩在反復詠唱一件事:那棵枝葉茂盛的甘棠樹啊,誰也不要砍伐它,誰也不要毀壞它,誰也不要折它枝——召公曾在這樹下停歇!

  此詩一唱三嘆,看似簡單,但善加體味,卻是真摯懇切,寓意深遠,感人至深。一般的詩煉字一層深一層,而這首詩卻一層輕一層,從不要砍伐、不要毀壞到不要折枝,然而“愈輕愈見其珍重耳”。

  詩篇開頭先告誡人們不要損傷樹木,再說明其中原因,筆意波折,而情致自然。“突將愛慕意說在甘棠上,末將召伯一點,是運實于虛法。纏綿篤摯,隱躍言外。”

  的確,愛人及樹,與愛屋及烏一樣,愛意都更深厚誠摯。“不言愛其人,而言愛其所茇之樹,則其感戴者益深;不言當時之愛,而言事后之愛,則懷其思者尤遠。”

  這首詩絕不是當面逢迎之作,而是在詩中主人公——召公去世后,人們為懷念他而創作的,曾被贊譽為“千古去思之祖”。全詩由睹物到思人,由思人到愛物,人、物交融為一,甘棠成為召伯的化身。

  召伯是何許人?人們對他的敬愛和緬懷為何如此深摯,又為何綿延兩千多年不絕?

  近日,記者來到三門峽甘棠苑尋找答案。當地文化學者楊書忠、姚學謀、劉安璋,三門峽日報社資深記者尤黎明,以及甘棠苑負責人吳啟民的介紹,讓我深深理解了這位召公為何讓人無比懷念,以至于人們“思其人而敬其樹”。

  古城遺址嘆滄桑

  三門峽天鵝湖畔,木板搭建的平臺上,擁擠的人群安靜佇立,翹首放眼波光粼粼的水面。在他們身后的湖岸高地,成群的攝影愛好者架著“長槍短炮”,屏息凝神,對焦水中央。

  目力可及的水面,數不清的小點——那就是天鵝了。無須等待多久,就會有一群群天鵝翩翩飛起,在一輪夕陽映襯下,展翅翱翔,姿態優雅、舒展、高貴,曼妙無比。

  近些年,來三門峽庫區過冬的天鵝,為這座城市贏得了“天鵝之城”的美名。不過,天鵝的到來,純屬“無心插柳柳成行”。

  放眼歷史的原野,為了天鵝的到來,當地曾付出代價。半個世紀前,為了庫區建設,大批人搬離家園,應該說,為了興建三門峽水利樞紐,這付出是值得的。然而,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一件十分遺憾的事,千年名城——陜州老城慘遭“誤殺”。

  50多年前,三門峽水庫設計方案形成,蘇聯專家規劃的水位是海拔360米。按照這個水位,陜州古城、潼關古城等均在淹沒范圍。水庫蓄水前,幾座古城及方圓數百里的村莊全部拆掉,移址另建。

  1962年,三門峽大壩建成,蓄水至330多米時,出現重大問題:黃河水位提升后,頂托渭河水,在渭河入黃河口形成“攔門沙”,不斷淤積,情況愈來愈嚴重,一場大雨過后,渭河淹了20多萬畝農田,逼得三門峽大壩不得不開閘泄洪。此后,設計方案被迫修改,確定非汛期水位310米,比原設計低了50米,根本淹不到陜州老城。但這時老城幾乎拆光了一切,擇址建起了新城。正是原設計中這幾十米的誤差,“誤殺”了陜州、潼關等古城。

  “碧原開霧隰,綺嶺峻霞城。煙峰高下翠,日浪淺深明。”這是唐太宗李世民在《陜州詠》中描繪的美景。陜州城始建于西漢,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城坐落于一處黃河彎道。黃河在中條山與邙山、華山形成的大峽谷中奔騰,在此受中條山阻擋,由南而北的河水折而東流,陜州城就建在此處。

  “四面環山三面水,半城煙樹半城田。”古城地勢險要,視野開闊,景色壯觀。“山勢四圍曰陜”,此城東有崤山,西望函谷,南峙甘山,北隔黃河中條山橫陳眼底。黃河繞著大山,形成諸多美景,城西太陽渡,城北萬錦灘,都是美不勝收。

  俱往矣!被誤拆的古城,成為三門峽人難以言說的憾事。上世紀八十年代,三門峽人在老城廢墟上植樹種花,建成河南最大的城市公園。數年后,越來越多的白天鵝繞著古城遺址周邊棲息,似乎是上天對古城的憐憫和慰藉。

  陜州老城的建筑,只有寶輪寺塔和石牌坊等幸存下來。作為連接中原和關中兩大文化區的交通樞紐,豫、陜、晉三省交界處的商貿重鎮,這里曾經留下諸多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大商巨賈的記憶,隨著古城的消散,這一切也都沒了蹤跡可尋。

  幸運的是,十多年前有人重修了古城的千年建筑召公祠及其臨近的陜州鐘鼓樓,讓人多少感受到一些歷史名城的氣息。

  建甘棠苑只為訴衷腸

  召公祠曾是陜州城重要的標志性建筑。據三門峽文化學者姚學謀介紹,從收錄于《全唐文》的《邵伯(即召公)祠碑記》可知,最晚到唐代,陜州召公祠就存在了。而古人說到陜州,最先想到的,大多是召公。

  安史之亂中,逃難到四川的杜甫,偶遇從陜州來的官員,在亂世中懷念召公,有感而寫《巴山》:

  “巴山遇中使,云自陜城來。

  盜賊還奔突,乘輿恐未回。

  天寒召伯樹,地闊望仙臺。

  狼狽風塵里,群臣安在哉。”

  “大歷十才子”之一的韓翃,送朋友回陜州,最先想到的也是召公和甘棠:

  “相風竿影曉來斜,渭水東流去不賒。

  枕上未醒秦地酒,舟前已見陜人家。

  春橋楊柳應齊葉,古縣棠梨也作花。

  好是吾賢佳賞地,行逢三月會連沙。”

  而身為召公后代的邵雍也曾吟道:

  “吾祖道何光,一南分一方。

  開周為太保,分陜輔成王。

  歲月裝遼邈,山川造渺茫。

  世孫雖不肖,猶解憶甘棠。”

  從這些詩篇中可以感覺到,在古人心中,召公已成陜州城的標志。按道理說,在古城遺址重修召公祠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不過,十多年前的重修,卻又是件“無心插柳”的有趣故事。

  十多年前,三門峽在古城遺址公園建了一座星級賓館。有次國家某部委領導前來,被安排到該賓館,茶余飯后,當時的市委書記陪同領導在賓館外散步,領導看到北邊不遠處有個大土堆,頹圮荒穢,不禁皺了眉頭:“怎么有個那東西?”

  書記有點尷尬,忙解釋:那是過去陜州城的鐘鼓樓,老城拆遷時,外面的磚扒掉了,只剩下里面的夯土。算是文物,不好隨便扒掉。

  從此書記就覺得這土堆確實有些礙眼,心中暗想辦法。沒多久,他看到一份申請,市政協委員、某企業老板吳啟民想重修寶輪寺大殿,于是就約此人前來談話。

  吳啟民是位孝子,他修大殿是為了向母親盡孝心。他母親篤信佛教,心地極善良,雖然家里很窮,也盡力多做善事。“門口來了乞丐,自己吃啥給人家拿啥。”吳啟民開礦致富后,母親已病故,他覺得母親一輩子沒享過福,一定要想辦法盡盡孝心,自己心里會好受點。于是就想到了重修古城遺址的寶輪寺大殿。

  書記了解了吳啟民的心事,就開始做他工作:你是政協委員,把鐘鼓樓和召公祠重修了,既改善了酒店周邊環境,也為老陜州人做了件好事,不是更有意義?功德不勝過修大殿?

  書記這么一說,吳啟民自然無話可說,點頭同意。書記倒了三杯酒:“我平時不喝酒的,今天你同意這事,我很高興,一杯二百萬,我陪你喝三杯。”

  喝完酒,吳啟民還有些茫然:“召公?這人干啥的?”

  書記說:“清官,勤政,愛老百姓。我給你找個顧問。”

  于是,書記請來三門峽政協副主席楊書忠,讓他向吳啟民介紹召公。楊書忠對召公很有研究,曾寫過一首名為《甘棠遺愛》的長詩,他向吳啟民詳細介紹召公,說這個人是總理級官員,外出視察工作從不打擾百姓。到咱這兒,就在棠梨樹下搭個草棚辦公、住宿,他是“寧勞一身,不勞百姓”。

  吳啟民聽了十分感動,發自內心地愿意重修召公祠。他上高中時,作文寫得非常好,是標準的“文藝青年”,即使辦企業后,也常有感而發創作詩歌。讀了關于召公的史料,他更加動情,決意好好辦這件事:“我不能糟蹋了名勝古跡,寧愿多花點錢。”

  他全情投入修建召公祠的工作,有時甚至把這當成一種精神傾訴。“被刁難了,遇到不公平的事兒了,我就來給召公種棵樹,買個石頭,把心里的不舒服投入到這個事兒上。希望還有召公這樣的好官,以后做生意的不像我這么可憐。”建召公殿時,他用了自己擬的一副對聯:“彰古賢以揚正氣,遏人欲以復天理。”

  就這樣,一期工程下來,吳啟民已投入了一千兩百萬。但報批“召公祠”之名時,有關部門沒有批準,于是改稱為“甘棠苑”。

  有的人不理解吳啟民,甚至有生意上的朋友笑他傻,他不以為然:“你們老講三門峽物質資源多豐富,你們看見咱的文化資源了嗎?你們不知道,召公文化也是座金山,儲量大,含量還高。”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報(2012-04-17)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最早的“中國”從三門峽走出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