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軍營 砥礪青春
常年吃不上肉的他見有肉吃,端起碗狼吞虎咽起來,一會兒把一大碗肉吃了個精光。但到了夜里,他感覺受不了了,上吐下瀉。而且,從此落下毛病,再也不能吃豬肉了。
今年40多歲的秦進良看上去十分干練、豁達,一張典型的“國”字臉上寫著堅毅和淡定。見到家鄉人,秦進良格外熱情,“我對家鄉的感情一直很深,別說是媒體人,就是普通農民來了,也是我的座上賓!”秦進良說。
1969年,秦進良生于民權縣程莊鎮老趙莊村一個軍人家庭。因為父親是軍人,常年不能回來,他的母親帶著3個孩子在農村生活。在那個靠工分吃飯的時代,一個人的工分要養育3個孩子,困難可想而知。
由于家庭貧困,秦進良讀到初一時,家里再也拿不出供他上學的學費了。看著一貧如洗的家,再看看母親柔弱的臂膀,秦進良毅然回家務農,替母親分擔起家庭的重擔。
“在我的印象中,童年是在饑餓中過去的,幾乎沒吃過一頓飽飯。能吃的東西除了紅薯還是紅薯,紅薯湯、紅薯饃,難以下咽,還經常‘燒心’。到現在,我提到紅薯就反胃。”秦進良回憶說,“我們的老家程莊是一個窮地方,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很多人餓得皮包骨頭。對于年幼的我來說,能吃一頓飽飯簡直是奢望!”
由于長期吃不飽飯,逢年過節成了孩子們解饞的好時機。秦進良7歲的時候,爸爸回家過年買了5斤肉。奶奶疼愛孫子,把秦進良叫到身旁,端出一碗豬肉讓他吃。常年吃不上肉的他見有肉吃,端起碗狼吞虎咽起來,一會兒把一大碗肉吃了個精光。但到了夜里,他感覺受不了了,上吐下瀉。而且,從此落下毛病,再也不能吃豬肉了。
“那時候不是饞嘛,整天吃紅薯,逮住肉就往肚子里倒。要是現在,再好吃的東西也不會這樣吃啊!”秦進良說。
1985年,秦進良的命運迎來了轉折的機會——從軍入伍了。雖然年齡不夠,但秦進良十分珍惜這個機會。為了當兵,秦進良還將自己的年齡“拔高”一歲。到現在,很多人還認為他是1968年生人。
革命戰士是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進入部隊這座大熔爐后,秦進良被分到解放軍駐洛陽某部服役。秦進良深知自己只有小學文化,文化底子薄,他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和軍事技術。一年后,他受組織派遣,前往解放軍駐商丘某高炮旅服役。
在部隊服役期間,秦進良不但刻苦學習文化知識,還注重鍛煉自己的身體素質,努力砥礪自己的青春。很快,他由一名骨瘦如柴的“毛頭小子”磨煉成一名鋼鐵軍人。
走下崗位 下海弄潮
他毅然辭掉了舒適安逸的工作,下海經商。像一個桀驁不馴的弄潮兒一樣,秦進良一個猛子扎進了洶涌澎湃的商海里。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秦進良到了復原還鄉的時刻。由于他的父親1966年轉業到洛陽工作,根據政策規定,連級以上的軍官可以解決一個孩子的工作問題。復員后,秦進良來到洛陽市欒川縣,被分配到一家副食品公司工作。
工作期間,秦進良接觸了大山深處的很多群眾,發現這里的山民淳樸善良,但是,由于條件有限,山民家里一貧如洗,甚至有很多孩子上不起學。秦進良看在眼里,暗暗發誓,自己有了錢后,首先要資助這里的孩子上學。
命運給秦進良帶來了一次次鍛煉的機會。1990年,他的工作有了變動,進了洛陽市公安局當了一名警察。一年后,經過組織安排,他又調到了洛陽市經貿委外貿公司。
黃沙里埋不住金子。1994年,生性倔犟的秦進良再次作出抉擇,他毅然辭掉了舒適安逸的工作,下海經商。像一個桀驁不馴的弄潮兒一樣,秦進良一個猛子扎進了洶涌澎湃的商海里。
辦企業需要大量資金做后盾。為了籌建屬于自己的企業,秦進良到處求親告友,又在銀行借貸300多萬元,然后,他反復進京請教中科院的教授,三番五次到各地考察。中科院的老專家中有個商丘老鄉,老專家被秦進良的創業精神所感動,在他的支持下,洛陽市強龍化工總廠應運而生。
“這是一項高新技術產業,也是一項服務于大中型企業的環保產業。通過當年我們的考察,我們大膽投資興建了這家企業。一年后,企業進入了良性化運作,當年就還清了銀行的所有貸款。”秦進良介紹說。
經過秦進良的不懈努力,公司運轉進入了良性循環。2007年,秦進良又大膽投資,成立了包括洛陽市五州置業有限公司、洛陽市強龍精細化工研究所等3家企業在內的洛陽市強龍(集團)有限公司。他的企業也先后獲得“國家高新技術產業企業”、“河南省優秀明星企業”等光榮稱號。
至此,秦進良成為一位享譽古都洛陽的優秀企業家。
感恩社會 反哺家鄉
這些年來,自己捐助過多少學生,連他自己都記不清了。如今,他資助的貧困生已經走上了工作崗位。
經過狂風暴雨的洗禮和驚濤駭浪的沖刷,秦進良一路披荊斬棘走了過來。獲得成功后,他沒有沾沾自喜,更沒有停滯不前,一項更宏大的工程正在他的腦海里運作,并開始初步運行。
作為成功的商人,不僅要追求利益,更要為國分憂,為民謀利。秦進良在多年的研究和觀察中發現,在當今的中國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養老問題。秦進良運籌帷幄,決定在洛陽市籌建一個集體檢、養老、娛樂為一體的養老基地,以解決將來一些“60后”、“70后”老人的養老問題。最終,秦進良成功了。
他沒有忘記大山里那些渴望讀書的一雙雙眼睛,更沒有忘記當初自己在深山里默默許下的諾言。2003年以來,他多次進入自己曾經工作過的欒川縣潭頭鄉大山里,將一筆筆捐款通過鄉政府送到孩子們手中。
多年來,他一直不斷地捐助大山里的貧困學子,因為他沒有忘記,自己是在沒有錢上學的情況下才輟學的,他深知因貧困輟學的無奈和苦痛。這些年來,自己捐助過多少學生,連他自己都記不清了。如今,他資助的貧困生已經走上了工作崗位。
2008年,汶川發生了大地震,秦進良的企業捐款20萬元,他個人捐款5萬元。
樹高千尺忘不了根。他更沒有忘記家鄉的父老,無論是家鄉的官員還是百姓,只要到洛陽來,他都視為座上賓。不僅安排吃住,還盡力滿足來人的需要。
秦進良雖然身在他鄉,心中仍然牽掛著家鄉的發展和建設。1995年,家鄉修路需要資金,他個人出資20多萬元。為了支持家鄉民權縣的建設,他一次性投資2億元,在縣城建立了一座規模化、標準化的住宅小區。
“我是土生土長的商丘人,我要感恩社會、感恩家鄉。今后,我要把投資的眼光瞄準商丘這片熱土,既為了自己的事業發展需要,也為家鄉的建設增磚添瓦!”采訪結束時,秦進良胸有成竹地說。(原標題:【天南地北新商人】秦進良:下海后闖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