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中的“無用”與“無待”
2014/12/10 8:32:5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在《逍遙游》的中后部分,出現一則寓言——“堯讓天下于許由”。堯是古代社會具有普世道德的人格典范,也是理想君主圣王的典范。他作為賢君將天下讓給世稱的賢者許由,這個歷來會被稱贊的美德行為,在文中卻已莫名地帶了尷尬揶揄的味道。大家看到這里會預知恐怕不是要寫什么好事兒。這說明,你已經被不知不覺地浸染了莊子思維的節奏。
在堯一番冠冕堂皇的稱頌與謙遜言辭之后,許由不留情面地回答:你管天下,我管自己,你管得挺好,我玩得很爽。我代你治理天下,那不都是虛名嗎?要來有啥用。咱們還是各安其分好了,您回去歇著吧,天下對于我來說根本沒用。這里面“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這句話,演變成了中國民間常見語匯中的“家財萬貫,一日不過三餐;廣廈萬間,夜眠不過六尺”。很明顯,在這個故事里,正是有意地形成前后文之呼應,讓堯帝扮演看似高大的鯤鵬,許由則扮演真正逍遙的小鳥小蟲的角色。
《逍遙游》又繼續寫道,堯雖有天下之大業,但當他拜訪幾位超越世俗規范價值之外的隱士之后,茫然地似乎喪失了天下之位。這種失落感的原因在于:他驟然發現,自己一手統治天下的這種世俗標準中的至高權力,在他們面前喪失了力量,一切都虛無縹緲。因為這些通達大道的人從心里覺得這些價值與權力是“無用”的。這有點兒類似當代哲人阿倫特的理論,她認為權力力量的實現必須來自雙方的參與,在一方行使或展示其權力時,即便相對的另一方不必采取直接的對抗方式,而只是消極地退出,讓自身消失,權力也會自然消失。在不參與不回應不合作的態度下,權力就無法實現,它的力量就會全然落在空處。而且莊子所描述的,不是消極退卻,而是清醒地以睥睨世俗的精神和天地的大視野,看到萬事萬物的同一性,也清楚生命的最高意義必須在于活出自己,“盡己與自適”(即自然自由自在自足),所以才會積極而徹底地蔑視一切外在標準與功利。
莊子在這里還使用了一則寓言故事:宋國人到越國賣帽子首飾,越國的習俗是人人剪光頭發、身刺花紋,根本用不著它。這個故事既是對前一部分的總結,也提前引出了“有用無用”之辨。歷代對此寓言的注解大致有兩種。第一種解釋認為物能存在,就是自然,相互齊一均平,物各有性(獨立本我)、物各有用(獨立價值)、物各有極(生命行為的局限與極點)、物各有分(生命行為的內容與范圍),所以,各盡其性、各安其用、各盡其極、各安其分,則自由自得,各自逍遙。這里表現出的正是越人有其性、安其分,帽子首飾則是有其用、有其極。第二種解釋側重于有用與無用的標準。即標準在己而不在物,在自我而不在他人。帽子首飾在宋人眼中是有用和有價值的,但在越人眼中它們的價值為零。
另外要補充的是,相對人而言的“物”,有用與否的標準確實存在,問題是,在現實生活中“有欲”、“有待”的背景下,人卻往往正是異化為這種“物”,總是需要自己有用和被用。而“物”,就是會由人定價、由人取舍、由人擺布。這樣的人就會在他人評選與外在標準下不斷起伏擺蕩,喜憂驚怖、寵辱不安,始終做不了自己的主,當然喪失了自我和自由。就像在堯的眼中認為許由是有用的,而許由也恰恰就是不想被當作某種有用的“物”,這讓人想到湯顯祖說的但求能做無用之人、不做有用之物。
標準和價值,有用和無用,都來自欲望,都決定于人心。包括上面說的關于權力的互動關系,同樣存在于有用與無用的相辨之中。也就是說,萬事都不在于“它”,而在于“我”。在于我要不要、我想不想、我認為它是什么。一件衣服也好,一顆鉆石也好,我不要,它的價值就在我面前瞬間消失;演化到一份職業、一種權力,也是同樣的。要想讓一切東西失去價值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在行為上選擇“不用”,在思想上認為它“無用”。當這樣做時,也就自然地使人保持了寶貴的懷疑與批判,保持了距離和清醒。拒絕和放棄是人最后的權利,也是一個人尊嚴與原則的最灰暗、最低層的底線;但是如果用另一種思路看,它也會成為生命最華彩的至高準則。當一個人可以發自內心、坦然淡定地拒絕和放棄一切誘惑時,他就成為了最瀟灑自由的人。
這和全篇“小大之辨”的理念也產生了直接呼應,萬物皆各有其性,各有其用,各有其喜憂,各有其局限,各有其定數,均平齊一,并無差異,所以,有用與無用的差別本來就不應該有。小大之辨讓人真正懂得各盡其性、各安其分,各安其分自然就各自有用,各自有用就不會再汲汲外求他用,不求他用自然就會“無待”,無待就能各得其宜,各得其宜則物各逍遙。
統治天下是世俗社會的最高權力,天下是世俗社會的最大范疇,而它到底算不算真有權力,是不是最大的范疇,都是在“用”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你想要,它就是有用的,你開始追求這種“用”,就會有待。所以,有用和無用的問題,本質上仍舊是有待和無待的問題。從小大之辨到無待,再從無待到無用,都指向一個目標,各得其宜的自由逍遙。《逍遙游》正是從這個小段落的轉折,順理而成章,走向最后的收束部分——“無用之用”。作者:李赫宇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金融時報(201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