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年,在地方官萬元吉的倡導下,歸德府的文人名士成立了雪苑社,一時人才濟濟,河南文壇為之一振。侯方域也列身雪苑社,雖年僅十歲,但他所做文章已令人大為訝異,一時間,名士們“無不人人引為小友,文名不脛而走”。
隨著年紀的增長,侯方域的才華進一步得到展示,時人評價他“朝宗(侯方域字朝宗)天人姿,才大不可囿”,“好言天下大計,為文若不經思,下筆千言立就”。
崇禎即位后,魏忠賢遭誅,不久侯恂就被起用。侯方域隨父親赴京,后來他又赴南京應試,才名逐漸“播譽于公卿間”,成為“天下爭結交之”的名公子。
【“蒼鷹”播譽公卿間】
在明清文學研究中,侯方域頗受重視。在這個研究領域,商丘人、江蘇南通師院教授王樹林著述頗豐,是公認的權威,用商丘本地研究者郭平的話說,“他說啥,沒人跟他打別”。據王教授考證,侯方域11歲時隨父親進京,在北京一帶生活近十年,“才名播譽于公卿間”。
崇禎元年(1628年),魏忠賢的“閹黨”遭嚴厲打壓,此前受到排擠的東林黨人紛紛被起用。這年冬天,侯方域的父親東山再起,入京做官,11歲的侯方域隨父到了京師,經父親安排,拜在當時著名文人、書法家倪元璐的門下,學習八股文。倪元璐對這個才華橫溢的學生非常喜愛,傳授文法,悉心指導,對侯方域后來的散文創作影響極大,使他受益終生。后來侯方域回憶道:“余少游倪文正公(倪元璐謚號為文正)之門,得聞制藝緒論。公教余為文,必先馳騁縱橫,務盡其才,而后歸于法。”這正是侯方域散文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