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期,侯恂官運亨通,由太仆寺少卿升為兵部侍郎,再升為戶部尚書。不過,當時明朝內憂外患,弊端盡顯,處在朝廷爭斗的政治漩渦中,侯恂欲展抱負而不能,內心十分痛苦。他的經歷和用世思想,深深影響著逐漸成熟的侯方域。賈開宗《侯朝宗本傳》說他:“幼博學,隨父司徒公官京師,習知朝中事。嘗嘆曰:‘天下且亂,所見卿大夫殊無足以佐中興者,其殆不救乎?!’”憂世之情,使他萌生了豪邁的用世之志。
15歲時,侯方域回家鄉應童子試(即考秀才),府、縣皆為第一。但這位少年并無得意之情,在他看來,這只是實現宏圖大志的第一步,他寫下詩作《蒼鷹》抒懷:
斜日催寒樹,蒼鷹獨野征。飛揚愁歲暮,遲頓為毛輕。自具風霜氣,終非燕雀情。去來須任意,湖海尚孤清。當時名士蔣鳴玉在侯家做塾師,看到侯方域的詩文,“大驚,以為天才艷發,有不可一世之慨”。于是向自己的所有朋友推薦侯方域的詩文。一時之間,文人名士紛紛為他的文采卓識傾倒。第二年,侯方域回到北京,其間以文會友,結識了復社張溥、吳偉業,幾社名士陳子龍、夏允彝。
17歲時,侯方域代父草擬《屯田奏議》,詳細地分析了明代官屯、軍屯、兵屯、民屯、商屯、腹屯、邊屯的歷史、現狀和對策,提出考課、信任措施。他廣征博引,洋洋萬余言,條暢練達,期于可行。但如高陽先生所言,此時明朝大局已成鼎沸之勢,各種苛捐雜稅令人難以承受,民間流傳的“田字”詩唱道,“昔為富之基,今成累字頭”,有田者寧愿流離他鄉,乞討為生,不愿回鄉耕種。在這種情況下,屯墾根本無法實施。但一個17歲的少年寫出這樣的經世治國之策,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此后,侯方域的才名“播譽于公卿間”,人們將他與漢代張安世、唐代李德裕等相提并論。
崇禎九年,在激烈的朝廷斗爭中,侯恂遭到排擠,被誣“糜餉”,落職獲罪,遭受牢獄之災達五年之久。
一年多后,侯方域赴南京參加科舉考試,在那個時代,這是他實現自己志向、施展才華的必由之路。但不可思議的是,這位聲名廣播、才華出眾的青年才俊,卻意外地名落孫山。
【秦淮河結識紅顏知己】
侯方域赴南京應試之時,侯恂雖在獄中,卻也能為兒子做些指點:“金陵有御史成公勇者,雖于我為后進,我常心重之,汝至當以為師。又有老友,方公孔,汝當持刺拜于床下。”
侯方域到達南京之時,那位成勇已因彈劾楊嗣昌而革職充軍,他只見到了父親的老友方孔。方孔的兒子方以智也是他的好朋友,因此,兩人“晨夕過從”,分外親熱。
這時候復社張溥、夏允彝等人都在南京,又因科考臨近,青年才俊云集南京,一時很是熱鬧。通過方以智,侯方域認識了陳貞慧、吳應箕及冒辟疆等人,他們都是東林黨子弟,多與侯家是世交,彼此又意氣相投,因此一見如故,來往密切。侯方域與陳貞慧、方以智及冒辟疆才名最著,加之均家世顯赫,因此獲譽“四公子”之名,后來被稱為“明末四公子”。當代作家高陽先生認為,在歷代“四公子”中,除戰國“四公子”外,最為多彩多姿的,莫如這明末四公子。他們都是復社中人,出則忠義,入則孝悌,人品高潔;又皆愛賓客,廣交游,文采風流,冠絕一時。
科舉考試之后,在等候發榜的幾個月,復社眾人來往密切,其間他得聞“秦淮八艷”之名。
這“秦淮八艷”在中國歷史上大大有名,她們是南京秦淮河邊八位歌伎,個個美慧多才,詩詞、繪畫、歌舞樣樣精通,現在南京博物院還收藏有馬湘蘭、董小宛等的畫作。不僅如此,這八個美女大多為人正直,有膽有識,對愛情和友誼十分忠貞,氣節遠勝一般文人士大夫。
“秦淮八艷”與復社諸公子來往密切,董小宛后來就嫁給了“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經由張溥、夏允彝、陳貞慧等人介紹,侯方域結識了“秦淮八艷”中的李香君。這是位嬌小玲瓏、活潑可愛的少女,但卻外柔內剛,有一副錚錚傲骨。后來侯方域所寫的《李姬傳》,生動地記述了李香君其人和他們感人的愛情故事。從侯方域的記述看,兩人是一見鐘情:
“李姬者名香,母曰貞麗。貞麗有俠氣,所交皆當世豪杰,尤與陽羨陳貞慧善也。姬為其養女,亦俠而慧,略知書,能辨別士大夫賢否。張學士溥、夏吏部允彝急稱之。少,風調皎爽不群,十三歲從吳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傳奇》,皆能盡其音節。尤工琵琶詞,然不輕發也。雪苑侯生己卯來金陵,與相識。姬嘗邀侯生為詩,而自歌以償之。”
后來因“大字報”事件,兩人相知相愛更深。侯方域來南京前一年,《留都防亂公揭》事件鬧得沸沸揚揚,這是一張貼在夫子廟的大字報,矛頭針對一個叫阮大鉞的人。阮大鉞是閹黨中人,崇禎初年被罷免,后在南京閑居。此人頗有才情,寫了一出《燕子箋》在自己家演出,邀請文人名士觀看,以此廣結人脈,圖謀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