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古城
前 言
商丘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曾經在歷史上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商族經商之土、西漢梁國故地、唐朝英烈張巡死守之要塞、北宋陪都、明清府衙,還是隋唐大運河的繁華口岸與黃河曾流經的富庶之鄉。
在商丘各地,文物古跡星羅棋布,人文傳說膾炙人口。今集三處,即人們居住的胡同、房子及城的故事,摘一葉,以映全貌。
相讓胡同
相讓胡同位于永城市老城區中山街中段路南,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胡同。現在,這個胡同兩邊已經建起了很多樓房,明清時期的古貌已難覓蹤跡,但是,相讓胡同依然存在,相讓胡同的故事傳承不衰。
據傳說,明朝中期,相讓胡同很窄,僅能單人行走。最窄處,行人穿過還必須側著身子,像現在諸如“一線天”之類的山道。那時候,胡同兩側,分住著汪、練兩個大戶。汪姓人家有人在兵部任提督,練姓人家有人官居都堂。
有一年春天,汪、練兩家整修房屋,拆舊更新。練家動工早于汪家,打地基時沒有與汪家打招呼。練家的地基砌好后,汪家扯線丈量,說練家的地基向外拓展了一尺,占去了多半個胡同的地皮。汪家再蓋房屋,就要把胡同堵死了。練家說,汪家前些年蓋房時就沒有留滴水的地皮,多占練家的宅基地久矣。
練、汪兩家,為了宅基地發生糾紛,各執一詞,互不相讓。爭執越來越激烈,矛盾也越來越尖銳,許多人從中調解,兩家針尖對麥芒,毫不退讓。雙方都自認為有理,便各寫訴狀并附各自的地契文書,呈送到永城縣令案頭,讓縣令公斷。
這本來是一樁好斷的官司,憑著各家的地契文書,拉尺子一量,是非便可明辨。但當時的永城縣令,是用錢捐來的功名,等了十多年,方得以替補之身當了個縣令,做事百般小心。
永城縣令認為,練、汪兩家爭端事小,但影響到兩家朝廷上的官員可就麻煩了。萬一處理不好,無論是練家還是汪家,給在朝為官的本家打個招呼,他就可能丟了烏紗帽,兩家誰都不能得罪。于是,縣令將兩家的訴狀陳于案頭,壓了下來。兩家每有人來催,他都推諉了事。
練家已經砌好了地基,備辦了磚瓦木料,為早日把新房建起來,就派家人赴北京城找練都堂,讓其敦促縣令把官司了結。練都堂聽家人細述了事情的原因,沉默一番之后,突然放聲大笑。他笑家人目光短淺,凡事爭強好勝,沒有禮讓文明之風,讓鄉鄰以為練家仗勢欺人、官大壓人。笑畢,練都堂提筆寫信一封,讓來人帶回。
練家人接到練都堂從京城捎回來的信,慌忙拆開來看,只見信中寫詩一首:千里捎書為一墻,讓他一墻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這首詩讓練家人受到很大教育,主動推掉砌好的地基,蓋新房時多讓出了兩尺寬的地方。這條胡同因練家的禮讓而寬了很多,行人便稱它為“練家胡同”。
后來,汪家翻蓋新房時,受練家的影響,也讓出了兩尺多寬的地方,使胡同更加寬闊了,不僅可以行人,還可以挑擔、推小車。
這時候,永城縣令看到“機會來了”,就將練、汪兩家的訴狀送回,并在全縣褒揚練、汪兩家的高尚仁義之風,號召全縣人民學習練、汪兩家謙恭禮讓的品行,同時親自書寫了“相讓胡同”的牌匾,掛在胡同的南北入口處。
據說,因為這件事,永城縣令得到練都堂、汪提督的賞識,倒真的又升了一級。
從那以后,永城就有了一個相讓胡同,同時,相讓胡同的故事也流傳開了。
商丘古城
如果說相讓胡同反映的是商丘古代淳樸的鄰里相讓民風,任家民居反映的是商丘古代高超的民間建筑藝術,那么,商丘古城承載的就是一部商丘古代城市的建筑文化發展史。
商丘古城又稱歸德府城,距今已有近五百年的歷史。城墻、城郭、城湖三位一體,使古城外圓內方,形成一個巨大的古錢幣造型,建筑風格十分獨特。根據五行相生相克之說,為防金木相克,古城東西兩門相錯一條街,這在中國古城中是絕無僅有的。
商丘古城下還疊壓著元歸德府城、宋南京城、唐睢陽城、春秋宋國國都等幾座城池,是“城上之城”。
作為城市的文化載體,商丘古城里流傳著很多才子佳人、大官巨賈的故事。比如侯方域與李香君、兩宰相、五尚書等。
2006年6月18日,對商丘古城來說,是具有標志意義的一天。這一天,河南省文物局及安陽市、洛陽市文物局的專家在經過充分研討后,一致認為:商丘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具有良好的基礎,其時機已經基本成熟,可以進入“申遺”的具體實施階段。
我們的商丘古城,有可能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以這一天為起點,商丘市政府、睢陽區政府進一步加大了對古城的文物保護、街道開發、城墻修復力度,商丘古城開始健步向世界文化遺產的大門邁進。
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首先要進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如果進入這個名單,就是準世界文化遺產了,下面就是等待國家文物局排隊申報了。可是,因各種原因,商丘古城最終沒能進入這個名單。
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必然同時給你打開一扇窗。2007年6月,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隋唐大運河沿線24個城市共同“申遺”協調會。商丘古城作為隋唐大運河曾經流經的重要城市,受到專家關注。市領導及市文物局專家也迅速作出了商丘古城與大運河捆綁“申遺”的決定。
根據時間表,大運河將于2013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屆時,作為大運河的一部分,商丘古城也將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專家的眼睛。
商丘古城,是商丘的,也是中國的、世界的。
任家民居
在虞城縣,至今仍然流傳著一句歇后語:馬牧集的房子——人(任)家的。馬牧集就是現在虞城縣縣城所在地。
2007年以來,昔日破敗不堪的虞城縣大同路經招商引資,開始進行商業化開發。現在,虞城縣大同路已經成為虞城縣最亮麗的商業一條街。但在這個亮麗的商業街上,仍然有一處古老的宅院,散發著清初時期的青磚古色。這兒,就是保留相對完整的任家民居。
任家民居是一個多重四合院建筑群,占地3721平方米,共有房屋102間。1982年,任家民居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商丘文史大觀》記載:任家四合院始建于清初,是商丘市現存最完整、最富有代表性的清代民間建筑。
任家民居屬于民間官宦大賈興建的民宅,所以在《虞城縣志》等史志、典籍上對此都沒有詳細的記載。但是在民間,任家民居及任家家族卻有很多傳說。
任家為馬牧集老居民,在清代嘉慶、道光年間,任家十五世孫任壯猷得到朝廷“二品封典”的功名,為光宗耀祖,就在老家大舉修建任家宅院。以后又經任家后人陸續修建,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在馬牧集大隅首東北側(今人民路與大同路交叉口)就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四合院建筑群,其主要部分位于大同路中段北側,有東西兩個大院。新中國成立后,東側大院的建筑多數被充公改造,分給了政府公職人員居住。西側大院的建筑保存完好,就是現在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任家民居。
任家民居沿中軸線有三重主院,稱“三重院”。以門樓過廳、中堂、堂樓為中軸線,按照左右對稱、前低后高的建筑理念,嚴謹地將各個單體建筑連成一片。各院皆為四門相照,結構對稱嚴謹,每一重院又都可稱為一個完整的四合院。
任家民居建筑豪華,真可謂雕梁畫棟、庭深院闊。
新中國成立后,幾乎是一夜之間,曾經繁華的任家院落人去樓空。院子被人民政府充公,分給了政府公職人員居住。1966年“文革”開始時,任家民居遭到紅衛兵的襲擊。可毀壞并不嚴重,稍加修葺,就還原了本來的模樣。
任家民居可以說是目前我市保存最為完好的清代建筑,它與商丘古城不一樣,任家民居是純民間建筑,它反映了當時民間高超的建筑水平及藝術水準。虞城縣委、縣政府在開發大同路商業街時,將任家民居完整地保存下來,為我市歷史文化產業留下了一筆重要的遺產。任家民居點綴在現代繁華的商業街里,更添一份紅塵自守、繁華落寞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