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姚汝坤,湖南省河南商會副會長、長沙電視集團電視網絡公司(戶戶通)副董事長。1967年出生于永城城廂。小學畢業,擺過地攤,出過苦力,當過木工。離家出走,15歲流浪到完全陌生的湖南。勤勞的雙手和優秀的品德造就了姚汝坤的今天。姚汝坤用30年的奮斗事實再一次證明,商丘人是好樣的。
對于家鄉,姚汝坤有著溢于言表的感情。本屬個人空間的自我介紹,也是從他對商丘近年發展的感悟開始。采訪活動的結束階段,順理成章成為他對家鄉感情的宣泄。“我是永遠的商丘人,我一定會為家里人做些實事的,放心!”這是他的夢想和目標,也是他現在最大的動力。
自行車帶來的人生轉折
在親朋好友的一致批評下,姚汝坤承受不住了,他不愿接受那么多人對自己的否定。
提及童年,提及兄妹7人的成長,姚汝坤的眼圈永遠是紅紅的。那段歲月,有他不愿觸及的傷感。
在姚汝坤能了解到的歷史中,“祖宗十八代里都沒有一個吃商品糧的”。也正是因為身處赤貧家庭,排行老三的姚汝坤在年幼時已有強烈的渴望——走出去,一定要走出去。
14歲,姚汝坤小學畢業。他沒有繼續學業,而是選擇了勇敢去“冒險”。那年冬天,姚汝坤帶著比自己小兩歲的堂弟到了上海,來到熙熙攘攘的城隍廟。年齡小,沒有錢,在這里能干什么?小小的姚汝坤想出了點子。他把堂弟作“人質”抵押給小商品批發鋪子干雜活,然后拿了脖套到城隍廟擺地攤,等晚上收攤了再到批發鋪子交錢“贖”出弟弟。就這樣,姚汝坤愣是堅持了兩個月才回家。
回家沒歇幾天,姚汝坤又隨同村的4名成年人到山西榆次一家磚瓦廠做工。說是做工,其實就是搬磚賣力氣。每天工作15個小時,搬上數不清多少塊的磚頭,才能領取1.8元工錢。短短3個月,同來的4名成年人受不了這份苦和累,全部回了家。姚汝坤堅持了下來。即使吃住條件非常差,即使染上疥瘡無法治療,身上被疥瘡蝕出窟窿,姚汝坤也沒有離開。一直到過年,干滿7個月的姚汝坤才拿著工錢回了家。
過了春節,15歲的姚汝坤一邊治療疥瘡,一邊學習木工技術。就在他盤算著自己該怎樣繼續走出去時,一輛自行車促成了他命運的轉折。
那年,姚汝坤和大哥都訂了婚。姚汝坤和大哥的未婚妻都提出需要一件自行車做彩禮。姚父東拼西湊,也只籌到了一輛自行車的錢。思量再三,家人決定把自行車給年長的大哥做彩禮。于是,姚汝坤的婚事告吹。心情郁悶的姚汝坤想騎大哥的新自行車去散散心,不曾想把車子撞到了樹上。車毀了,大哥的婚事也就此終結。
可想而知,家中等待著姚汝坤的會是什么。在親朋好友的一致批評下,姚汝坤承受不住了,他不愿接受那么多人對自己的否定。還能怎么做?一夜的思考,姚汝坤下定了決心。他背起置辦齊的木工工具,再次向遠方進發。至于目的地在哪,這時的姚汝坤并不關心,也并不清楚。他只知道,隨火車走,不論到哪,只要自己有手藝,就不會餓死。
品德造就的人生轉折
他決定自己去向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看哪列火車上拉的木頭多。
姚汝坤下車時,火車已開到了許昌。姚汝坤開始背著工具走街串巷。他不挑活,只要管吃管住,就可以出力氣賣手藝。
后來他又在扶溝呆了兩個多月,一場重病突然向姚汝坤襲來。如果不是好心人施以援手,姚汝坤闖蕩社會的腳步恐怕就要戛然而止。
病好后,覺得需要改變的姚汝坤又一次背起行囊,去尋找新的發展機會。此時的姚汝坤十分單純,他對自己的未來并沒有準確的定位。他決定自己去向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看哪列火車上拉的木頭多。在姚汝坤看來,火車上的木頭都是用來做家具的,木頭多的地方,做家具的生意一定會好。
木頭等于家具的想法太過幼稚。在不斷嘗試、不斷失敗、不斷隨“車”逐流中,1982年年底,姚汝坤來到了湖南省益陽市南縣。
南縣,又一個改變姚汝坤命運的地方。一次無證駕駛摩托的經歷,讓姚汝坤認識了查處自己的一名同樣年輕的交警。所謂不打不相識,不愉快的經歷很快過去。誠實、淳樸、守信的共同品質,讓兩名年輕人迅速成了無話不談的鐵哥們兒。正是在這位好哥們兒的幫助下,姚汝坤放下刨子和鋸,開始嘗試經商。
第一次經商,沒經驗、沒市場的姚汝坤賠了個血本無歸。在好哥們兒的繼續資助下,姚汝坤吸取教訓,穩扎穩打地開展橡膠制品銷售業務。在橡膠制品銷售行業,姚汝坤摸爬滾打了七八年,雖然沒有掙到可觀的利潤,但是卻念會了“生意經”,并以自己的吃苦耐勞、勤奮認真、誠實可靠積攢下足夠的人氣。
關鍵時刻,姚汝坤的積累發揮了作用。1990年,有業務關系主動找上門來,在無任何附加條件的前提下讓姚汝坤接下了湖北黃石長江大橋建設工程所有橡膠制品的供貨業務。對于那時實力尚不雄厚的姚汝坤來說,這么大業務量的工程,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用付出換來的好運,擋都擋不住。黃石長江大橋的工程剛剛結束,溫州甌江大橋工程建設方帶著大筆業務主動找到姚汝坤。這一次,姚汝坤更進一步,不僅成為工程最大的原材料供應商,還組建起自己的工程隊伍,參與到大橋的建設中來。
甌江大橋的工程一直持續到1997年。六七年的時間,姚汝坤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完成了從小老板到成熟商人的轉變。
鄉情促成的人生轉折
在自己通過努力改變命運的時候,沒有想到兄弟姐妹的日子還是那么艱苦。
在甌江大橋工程結束之際,姚汝坤接到了從家鄉傳來的父親病重的消息。放下手頭工作,在離家16年后,姚汝坤第一次踏上了返家的路途。
姚汝坤說,這一次回家,對他產生了極大的震撼。在自己通過努力改變命運的時候,沒有想到兄弟姐妹的日子還是那么艱苦。
為了幫助家人改善生活境況,1998年,姚汝坤放棄了蘇通大橋總投資數十億元的項目,帶著全部資產回鄉,率領兄弟姐妹進入商海。在家的7年里,姚汝坤把兄弟姐妹全部培養成了成功商人,從根本上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同時,他還出資解決了村里學校的很多實際困難。
2005年,姚汝坤回到湖南長沙。他把握住數字電視即將流行這一大發展趨勢,投資建設長沙電視集團電視網絡公司(戶戶通),開始在長沙全面推廣數字電視業務。準確的定位、合適的營銷手段促成了業務的快速發展。目前,公司擁有的客戶量已達到16萬戶,今年年底將破20萬戶,年產值將突破億元。
回到長沙的姚汝坤,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家鄉父老的生活。姚汝坤告訴記者,他平素最大的愛好是聽豫劇。最愛聽的劇目是體現報百姓恩的《包公放糧》和體現報父母恩的《花木蘭從軍》。這兩個劇目的內容正符合他的思想。商丘人在外拼搏,成功的根本是吃苦耐勞的精神。商丘人的這些特點,都來自于家鄉水土的養育和歷史文化的熏陶。所以,商丘人無論走多遠,都不會忘記自己的根在哪里,都不會忘記自己的歷史使命。
背負著這種使命,姚汝坤一方面積極謀劃投資開采礦山,進一步充實實力。另一方面,姚汝坤接受了家鄉父老下的死命令,把中國面條業的龍頭老大克明面業股份有限公司引進中國面粉城永城,加速家鄉經濟的發展,為父老鄉親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姚汝坤正在為圓家鄉父老的這個夢想而努力。他說,大家的夢,就是自己的夢。一旦撮合成此項投資,自己也會放下其他工作加入進來,為家鄉的騰飛貢獻綿薄之力。(原標題:天南地北新商人 姚汝坤:我和父老鄉親有同一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