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奏陶唐氏之舞,聽葛天氏之歌,千人唱,萬人和,山陵為之震動,川谷為之蕩波。”
這是《史記》描述過的遠古音樂文化盛典,其場面之恢宏盛大,氣氛之熱烈狂野,歌者之沉醉忘我,數千年之下,猶令人心馳神往。
“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呂氏春秋·古樂》中的這段話,是中國古籍中關于音樂文化最早的記載,“葛天氏之樂”因此被視為中國音樂、舞蹈、詩歌的重要源頭,揮舞牛尾、用腳在地面上拍擊出鮮明節拍的“葛天氏之樂”,如星星之火,照亮了中華樂舞文化的夜空。
12月1日、2日,“葛天氏故里”長葛市與中國先秦史學會、黃河文化研究會合作,舉辦“葛天氏與上古文明學術研討會”,北京、天津、江蘇、陜西、安徽、河南等省市高校、研究院所的50多位專家學者會聚一堂,深入研討葛天氏文化內涵。長葛市委書記史本林在開幕式上表示:“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這為發展文化產業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我們舉辦這次研討會,誠邀各位專家學者,共同探究葛天氏文化的真諦,正是我們推進文化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
制衣揖別蒙昧 葛天氏是何許人?
據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員馬世之介紹,有關古文獻中,都說葛天氏是遠古“帝王”,有許多發明創造,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之一,為推動華夏歷史進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帝王世紀》說:“包犧氏(亦作伏犧,即伏羲)沒,女媧氏代立為女皇,亦風姓也。女媧氏沒,次有大庭氏、柏黃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凡十五世,皆襲包犧氏之號也。”按照這一說法,葛天氏屬于伏羲氏文化系統。此外,《漢書》、《三皇本紀》、《路史》等古籍也都提到了葛天氏,馬世之先生認為,其聲名煊赫,毋庸置疑。
那么葛天氏之名由何而來?
北京大學教授葛英會認為,上古族氏或古國,大多借用與其密切相關的事物為標志,用以指稱自己,即所謂“以事為氏”,如燧人氏以鉆木取火的創舉著稱于世,伏羲氏以馴化獸類的偉業名其族類,神農氏以制造耒耜、開啟農耕的偉業令天下視之若神,而葛天氏則無疑與葛有“瓜葛”,其偉大貢獻就是將葛皮紡線織布做成衣服,開創獸皮之外的“葛衣”時代。
葛是一種豆科藤蔓多年生植物,其根可以磨成粉食用,其莖長數丈,“引蔓纏繞”,后世出現的“糾葛”、“瓜葛”等詞,就是因其這一特性。這種長蔓之皮極為柔韌,可以提取纖維,紡成細線,織成葛布,曾長期是中國重要的服裝布料。葛英會認為,按照上古族氏的稱名模式,葛天氏之稱可以解讀為最早紡織葛布、制造葛衣的族氏。有人視其為“紡織鼻祖”。
在葛英會看來,制造葛衣之功十分偉大,《三字經》開卷第一句“人之初”之初字,從刀從衣,即以裁制衣物為文明人類之開端。初制衣衫,掩身蔽體為遠古人類走向文明的標志之一。“時至今日,我們仍以‘衣冠禽獸’斥責喪失人性的丑陋行為,說明衣衫的創制在人文歷史上曾產生創世意義。以草為衣,遮蔽私密,揖別蒙昧與野蠻,由此迎來文明的曙光。”
鄭州大學王星光教授則結合全新世大暖期的生態環境,認為葛天氏時代溫暖濕潤的環境條件,有利于葛麻的栽培,也為葛天氏發明葛麻紡織技術提供了可能。葛天氏不僅率先用葛麻纖維紡繩織布,遮羞御寒;還編織葛床睡眠,編織葛履行路,利用葛藤建造房屋等,在科技史上做出重要貢獻。
據史籍記載,河南長葛為“葛天氏之墟”,該地有著豐富多彩的葛天氏傳說,其縣名由來,即與葛天氏密切相關,明清長葛縣志,均記載“長葛為古葛天氏之墟,其得名實始見于春秋”、“長葛,蓋葛天氏故址也,后人思永其澤,故名曰長葛”。
近年來,長葛陸續發現了石固、西楊莊、夾崗等裴李崗文化遺址,唯一進行了科學發掘的石固遺址,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總面積10.5萬平方米 ,出土文物11800件,其主要遺存的年代距今約7500年,早于炎黃時代,晚于伏羲之世,大體上與葛天氏時代相當,說明那時長葛有著發達而活躍的部落,為“葛天氏之墟”的傳說提供了有力佐證。該遺址出土的文物,有著與葛天氏文化相符的內涵,如骨針、陶紡輪、紡錘形陶器、梭形骨器,都隱約透露著生活在長葛的先民發達的紡織和制衣能力。而同時出土的單孔骨笛,則透露著與“葛天氏之樂”有關的訊息。
制樂營造和諧
石固遺址出土的兩件骨器,形制特殊,引起了廣泛關注。河南省社科院副研究員陳建魁分析認為,該骨器為管狀,打磨光滑,骨質堅硬,兩端平齊,壁面中部鉆有發音孔,兩側凹陷疑似是因手指長時間按壓、摩擦造成,有專家認為是古代樂器。
長葛地下沉睡了七千余年的樂器,令專家們聯想到了葛天氏之樂——遠古時代且歌且舞的“style”。據《呂氏春秋·古樂篇》,葛天氏之樂內涵比“江南style”豐富得多,“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有版本為‘總萬物之極’)”。
南開大學教授朱彥民認為,“載民”為歌頌人類祖先,“玄鳥”為氏族信仰,“遂草木”是先民祈愿草木蔥郁,“總禽獸之極”則是祈愿牲畜繁殖旺盛,“敬天常”、“達帝功”、“依地德”則是祭祀。朱彥民先生從甲骨文“舞”字入手進行分析,甲骨文“舞”字,字形就像一個人之正面,兩手各拿牛尾之類下垂的舞具,歡樂舞蹈。甲骨學家將此字中人手所執的東西解釋為牛尾,正是受《呂氏春秋》所記葛天氏之樂的影響,進而將此字釋讀為“舞”。
根據《呂氏春秋》、《竹書紀年》、《史記》等文獻記載,朱彥民指出葛天氏是我國音樂、歌舞藝術的始祖,“葛天氏之樂”是我國音樂、詩歌、舞蹈、劇目、農牧業和養生學的重要源頭。
持此觀點的還有陜西省歷史博物館研究員、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楊東晨。他從政區沿革、地理條件、古國及葛姓起源等方面加以考證,認為今長葛為葛天氏故里和始創樂舞《葛天氏之樂》之鄉,因而可稱為“中國歌舞之鄉”。
葛天氏不僅發明了原始樂舞,并且善于治理天下。《路史·禪通紀》云:“其為治也,不言而自治,不化而自行”,他無為而治,開創了一個質樸無華、社會和諧、百姓安寧的時代。
古史所載,曾令無數后人對葛天氏時代心向往之。如河南社科院研究員任崇岳所說,古代文人騷客的詩文中,常出現“葛天氏”這三個字,代表的是逍遙、自在、無拘無束的境界。陶淵明《五柳先生傳》云:“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是說自己飲酒賦詩,快意當前,陶然不知自己是無懷氏之民,還是葛天氏之民。范仲淹則曾在詩中歌吟:“吾非葛天氏,誰為劉伯倫?”劉伯倫即竹林七賢之劉伶,可見在范仲淹心目中,葛天氏乃閑淡從容、無拘無束之人。蘇軾則在《菜羹賦》中說:“竊比予于誰歟?葛天氏之遺民”,表達他閑適安然的心態。元代的沈禧在《竹窗詞·阮郎歸山土寺樵歌》中云:“忘世慮,斷塵緣,逍遙傲葛天”,更是表達著對葛天氏之治的向往。
葛與諸葛之始祖
葛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其始祖即為葛天氏,這種說法由來已久。晉代道教領袖、《抱樸子》的作者葛洪曾自述:“其先葛天氏,蓋古之有天下者也,后降為列國,因以為姓也。”
河南省社科院副研究員陳習剛認為,葛姓主要有四種來源:一是遠祖葛天氏,二是以國為氏,三是少數民族賀葛氏改氏,四是洪氏改氏。來源雖然多種,但葛天氏卻是葛姓第一始祖。
河南社科院任崇岳、李喬均認為,諸葛氏源于葛姓,也是葛天氏后裔。漢代時,原先居住于諸縣,后來搬家到陽都縣,為區別當地葛姓,加了一個“諸”字,就成了諸葛,過了幾代,出了個天下皆知的名人——諸葛亮。
“葛天氏與上古文明學術研討會”臨近結束時,鄭州大學教授王星光進行了總結發言,認為此次研討會規格層次較高,研討主題突出,論證范圍廣泛,體現了古為今用、經世致用的特點,是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打造中原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的一次學術盛會。
近年來,長葛經濟健康快速發展,2011年全市GDP突破300億元,綜合經濟實力躍居全省縣(市)第8位。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長葛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縣域文化建設,成立了葛天文化研究會,整理出版了《葛天氏與長葛》、《葛天氏傳說》、《葛天氏文化傳承》、《樂舞始祖—葛天氏》等專著,多次召開葛天氏文化研討會,舉辦葛天氏文化藝術節,規劃建設了占地5000余畝的葛天源文化公園。2007年2月,“葛天氏傳說”被省政府列入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長葛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劉勝利在閉幕式上表示,長葛市將以各位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為指導,要科學謀劃,把葛天氏文化作為城市建設的主題元素,規劃建設葛天氏文化廣場、主題公園、雕塑等人文景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進一步建立健全文化建設資金投入保障機制,設立專項資金,制定優惠政策,引導社會資金、企業資金、民間資金參與葛天氏文化的弘揚、開發和建設,著力把文化資源打造成為文化產業,擦亮葛天氏文化這個長葛最核心、最亮麗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