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地處中原腹地,是中華民族音樂文化最早發達的地區之一。原始社會時期,這里的人民就創造出了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等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從原屬許昌地區的舞陽縣賈湖出土的骨笛,經過“碳14年代”測定和樹輪校正,可以有科學根據的說,許昌古代音樂文化已有8000年可考的歷史。公元前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晚期在現長葛一帶居住的葛天氏族部落里出現了中國音樂史上最早的《葛天氏之樂》。據《呂氏春秋·仲夏論·古樂篇》記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人類進入第一個階級社會時期一一奴隸制社會,夏曾建都于陽翟(今河南禹州)。《管子·輕重甲篇》記載夏末歌舞活動已很盛大:“昔者桀之時,女樂三萬人,晨澡于端門,樂聞于三衢,是無服文秀衣裳者……桀無天下憂,飾婦女鐘鼓之樂”。戰國時期,據《列子·湯問》載,曾有民間女藝人韓娥,歌藝冠于當時,她在齊國獻藝,“既去,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漢魏時期,民間樂府頗為盛行,武帝曹操頗好樂府,史稱“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特別是建安文風、藝風對許昌音樂文化歷史的發展都產生著較大的影響。
許昌民歌是中國音樂文化的一個細胞,它的萌生、形成發展與衍變,是許昌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文化傳承、歷史沿革等因素,為其提供了凝重而渾厚的底蘊,并在統一的傳承下作多樣化的選擇。在這漫長的歲月里,除了各地方文化相互交流、融合、滲透外,也為許昌區域內積累自身的音樂傳統、強化自身的地域風格提供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許昌民歌,已是在中原自然條件下,以及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背景中孕育和發展起來的,僅1981年搜集到的許昌民歌達500多首, 其中101首進入《中國民間歌曲集成·許昌卷》。代表曲目有:沙河號子、打務歌、拐棍歌、小靈芝來站網、對花等。
許昌民歌的主要形式有:勞動號子、民俗歌、小調等。
號子,是勞動人民在從事各種繁重體力勞動時所唱的一種號歌,它的曲調和節奏,與整個勞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既產生于體力勞動過程之中,又直接 為生產勞動服務,真實地反映著勞動的狀況和勞動者的精神面貌。號子演唱的內容大部分是即興創作,演唱旋律簡單、明快,節奏鮮明、平衡。如《咱們來打夯》:“諸位同志們,咱們來打務,思想要集中,拉繩莫要搶。四角四個人兒,照著四處鼻兒,聽著喊號音兒,打著也省力兒。”
民俗歌,指在特定民俗事項活動中傳唱的民歌,它是在人民生活中長期形成的,并直接反映出民間風俗活動的基本內容和特征。如婚事、喪事、祭祀、朝山拜佛以及其民俗活動。"經調"是民俗歌類的一種。經調的演唱,因為與民間風俗活動結合的很緊密,表演起來情景交融,又很有節日歡樂的氣氛,所以很受當地群眾的喜愛。經調的曲調一般都比較規整,領合都有一定的程式,合唱的襯詞都是固定的,并多以“嗨嗨彌來,嗨嗨陀呀,嗨嗨佛來……”等作為詞段,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如許昌市的經調《太平春》:“敬關爺看真心,年年都來進廟門,保佑俺風調雨順年成好,(嗨嗨彌嗨嗨陀),吃穿不愁太平春。”(哎嗨彌哎嗨陀,哎嗨嗨英啊哎嗨佛)。
小調,是許昌民歌中數量最多、流布最廣、內容最豐富的一類民歌,小調流傳在社會各個不同的階層中,反映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小調在長期演唱中,經歷了無數藝人的修改和加工,其藝術形式形成了結構完整、節奏穩定、曲調優美等特點。許昌在各個歷史時期,特別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黨為了宣傳革命道理,鼓舞斗爭士氣,組織群眾進行革命斗爭,也涌現出不少新民歌。如長葛民歌《離別曲》:小楊樹嘩啦啦,孩兒參軍要出發,上前拉住娘的手,勸娘寬心莫牽掛,孩兒前方打勝仗,立功喜報寄回家…….。
許昌民歌所使用的音階,大量是五聲音階,即“1 2 3 5 6”五音。在節奏方面,一般是強弱對比鮮明,結構規整。大多數是使用2/4、4/4節拍,當然也有2/4與3/4混合出現的,但是這些都為數不多。許昌民歌的調式以宮、徵調式為主,這也是許昌民歌的重要特點之一。許昌民歌曲調的旋律線,一般比較平衡、流暢,沒有遠程的音級大跳、抑揚頓挫,曲調旋法都出自許昌語言音調、聲韻的基礎之上,表現出了許昌民歌質樸無華的個性。許昌民歌在唱法上較為樸素優美,風格比較淳厚。許昌民歌由音階、調式、旋法、節奏以及曲體結構等諸多要素,構成了自己的藝術特點,體現出自己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