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調聲聲韻悠揚
2014/8/11 16:29:2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日前,由馬炎心、賈鳳翔、王文亭編著的《許昌越調》一書,正式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為第一部全面反映許昌越調歷史淵源和藝術特色的專著,《許昌越調》全書近60萬字,系統地敘述了許昌越調的發展歷史和演出團體、演出劇目、名伶新秀、人才培養、演出習俗及越調音樂的衍變、唱腔板式的分析、曲牌音樂的功能及經典唱腔等,涉及許昌越調的方方面面。特別是該書對越調表演藝術家毛愛蓮創造的“毛派藝術”進行了詳盡評述,并提供了大量珍貴的史料和資料,可以說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許昌越調的又一個保護性成果。
“越調和豫劇、曲劇,并稱河南三大劇種,均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然而,國務院在公布河南越調這一項目時,卻是以越調(周口)和越調(許昌)的形式區分的。此舉充分說明許昌越調的重要性和它在中國戲劇史上的獨特地位。”作為本書的主編,馬炎心談及編著初衷時說。
越調是植根于中原沃土的地方戲曲,《許昌越調》在對歷史的回望中,清晰地記錄了許昌越調的演進軌跡。帶著期盼與渴望,讓我們一次次來見證歷史;懷著敬意與激情,讓我們共同回憶曾經的輝煌。從越調發展史上的第一位女演員李桂紅開始,許昌越調就開始展現其在中國戲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非凡魅力。
“李桂紅是越調女演員的鼻祖,后來的越調女演員在師承或藝術上都是她的徒子徒孫。”馬炎心簡單地歸納道。在越調發展史上,除了出現第一位女演員,許昌越調更是創下了多個“第一”——1915年,當時屬于許昌的越調社班赴開封演出,開了越調劇團赴省城演出之先河;1960年,許昌專區越調劇團在毛愛蓮的帶領下,赴京匯報演出《無佞府》《掉印》《一串鑰匙》《一把鐵鍬》,受到陳毅、習仲勛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接見。這是越調首次進入首都,成為河南越調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1965年,毛愛蓮主演的《斗書場》代表河南省參加中南戲曲會演后,赴京匯報演出,受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毛愛蓮也由此成為首位被毛澤東接見的越調女演員。
同時,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許昌越調也在時代的長河中留下了閃光的足跡:1959年,全省首次越調會演在許昌舉行,許昌演出劇目《無佞府》中“點兵”一場被拍成舞臺紀錄片,首次搬上了銀屏;1964年,許昌專區越調劇團編演的現代戲《賣籮筐》和《夫妻倆》,由珠江電影制片廠拍成戲曲藝術片,片名為《山村新曲》,這部電影的拍攝和放映,將越調這一地方劇種推向了全國;1981年,由毛愛蓮主演的《白奶奶醉酒》被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成彩色戲曲藝術片,并獲小百花獎,這在河南越調史上尚屬首次,許昌越調更加譽滿全國。
“從這么多‘第一’不難看出許昌越調在中華民族文化中的特殊地位,更值得一提的是,許昌作為越調產生后的主要流行區域之一,在越調發展史上可謂名家輩出。”馬炎心介紹說,“在《河南越調》收錄的137為名伶新秀中,僅許昌就有69人,占一半還多。從影響上看,在越調界聲譽很高的女演員中,除了第一個越調名伶李桂紅外,在著名的‘五寶貝’‘四小愛’‘三蓮蓬’和‘二梅’14人中,許昌就占了10位。”
如今,像“五寶貝”這樣的特有名詞可能大多數讀者并不知曉,但是對于許昌戲迷來說,許昌籍演員一定不會陌生,如張秀卿(大寶貝)、陳金英(三寶貝)、劉蓮蓬、毛愛蓮(毛小愛)、申鳳梅(大梅)等,無不是越調舞臺上璀璨的明珠。
寫到這里,關于許昌越調還不得不提到一個人,因為她開創的藝術流派正是許昌越調的核心與精髓。她正是“越調皇后”毛愛蓮。
在上世紀50、60、70年代,毛愛蓮這個名字在中原大地上婦孺皆知。她根據自己獨特的嗓音特點,又吸納曲劇、漢劇、粵劇、秦腔、道情、二夾弦等劇種的優點,巧妙地揉進越調唱腔,創造了“甜、純、清、巧、情、快”的“毛派”藝術風格,塑造了一個個經典的人物形象。她的得意之作《火焚繡樓》《白奶奶醉酒》《李雙喜借糧》久演不衰,當年在群眾中廣泛流傳著“寧可仨月不吃鹽,也要看看毛愛蓮”的贊語。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娛樂多元化的發展,觀眾審美情趣日漸多樣化,越調和其他劇種一樣受到強烈沖擊。2008年,國務院將許昌越調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9年,毛愛蓮被確定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一方面是因為其珍貴,另一方面足以看出傳承的困境。馬炎心表示,盡管在《許昌越調》的編纂過程中遇到了種種困難,但是大家正是靠著精心保護和大力傳承這一民族藝術瑰寶的決心和信心,才得以讓本書順利面世。“‘毛派藝術’是許昌越調的精髓,但它是一個集體創造的整體藝術,它的產生、發展、成熟、影響和發揚光大是以毛愛蓮為代表的眾多‘越調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更是許昌這塊沃土上成長起來的一株藝術奇葩。我們有責任、有義務保護它、發展它,讓它在不斷完善和創新中永遠傳承下去。”馬炎心說。
作者:許廷合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許昌網(2013-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