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許昌非物質文化遺產《籌音樂》
2013/4/17 17:41:1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民間藝術“活化石”:許昌非物質文化遺產《籌音樂》
籌是一種罕見的樂器,籌音樂是中原地帶道教音樂中的一個樂種。它的歷史悠久,早在北魏(386-534)時期就已經進入上層的宮庭樂隊之中(河南鞏義石窟中浮雕《帝后禮佛圖》有證)。北宋(960—1279)時期都城開封鐵塔的琉璃磚上出現了吹籌人的形象,此時籌音樂已流于民間。清道光年以來的近200年中,由于天災人禍,時局動蕩,籌音樂也經歷了興衰曲折的發展歷程。
“籌”被稱為民間藝術“活化石”。籌形似竹笛和簫,卻為斜吹,音質介于笛與簫之間,兼有笛音的清脆、明亮與簫聲的柔和、優美。《道德經》中的“天地之間,其猶橐(du)乎”便是指籌。籌所吹奏出的聲音,別有風情韻味。有簫之哀婉,笛之悠揚。聽其演奏,遐思悠悠,有騰云駕霧、飄然仙境之快感。被譽為“世界之絕響,佛家之仙樂”。
1986年,在河南省舞陽縣賈湖村新石器遺址發掘出了隨葬的至少16支骨笛,用鶴類尺骨制成,大多鉆有7孔,斜吹之,發音嘹亮,七音齊備,音域可達兩個半八度以上。專家考證,提出了籌之祖乃是古龠(yue)的觀點,認為“籌”乃是古南龠在民間的一種變體孑遺,屬中國吹管的祖型樂器,質樸的斜吹之法,至少已有八九千年的歷史可考,蘊涵著重要的文化價值。籌的歷史隨著河南賈湖新石器遺址的骨笛出土而日益彰顯。
許昌的籌音樂從道光年間(1821年)至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記載。在《樂器法手冊》、《音樂辭典》等音樂工具書籍中,查找不到對籌和籌音樂的說明與解釋。它歷經幾千年仍存活于民間的頑強生命力,說明它具有獨特和影響深遠的文化價值。籌的曲目豐富,吹奏方法獨特,其音域、音色、音質等都能與同類單管吹奏樂器相媲美。籌既具有竹笛清脆、明亮的特色,又具備簫的柔美、委婉特質。拯救、保護籌音樂,不僅能豐富和完善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寶庫,填補中國民族樂器的空白,而且對研究新時期寺廟音樂如何生存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張福生于1919年生于尉氏縣,自幼入道教,熟讀四書五經,文武兼備,融儒、道、佛三教合一,并隨父親學會了籌的演奏技巧。1939年,黃河水決堤,他便隨父親流落到鄢陵縣境內,后在馬坊鄉的廣福寺居住。從此,他在廣福寺安頓下來,娶龐姓女子為妻,生兒育女。解放后,他當過民辦教師和村里的會計,一直主持著廣福寺的佛事,也一直恪守著道士的身份。在此期間,他經常受邀攜弟子出門做道場,以熱烈奔放的小鐃舞和悠揚婉轉的音樂,給鄉親們帶來美的享受。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內蒙古文化產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