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有才,部落因他而得名
相傳在遠古時代,今長葛境內有一個氏族部落,當時的酋長是一個名叫嫽婭的女人。
嫽婭端莊美麗,是一個聰慧、善良的女人。她不但勇敢,而且勤勞能干,可以說是母儀族人,德高望重。
嫽婭目光遠大,善用年輕人,比如葛天氏。葛天氏勇敢善良又富有創造力,很快被提升到僅次于嫽婭的位置。嫽婭打算將酋長之位禪讓給葛天氏。為達到這一目的,她將本氏族正式命名為葛天氏族。
后來,葛天氏率族人沿葛河兩岸向下游發展。他們在不遠的南邊找到了一片天然的溫泉水,建了一個住宅區以洗澡與戲水。這個地方就是現在的水磨河西邊的幸福湖(原叫暖泉湖)。
千人唱,萬人和,《葛天氏之樂》成音樂、舞蹈開山之作
葛天氏部落是個喜歌善舞的部落。長葛市后河鎮榆林村北邊陘山腳下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大溝,溝北有一紫紅色巨石。該石形似大鼓。人在上邊踏足而舞,它就會產生擂鼓一樣的聲響,被人們稱為擂鼓石。它所在的溝被稱為擂鼓石溝。
據說,擂鼓石溝是葛天氏及其族人娛樂的場所。葛天氏及其族人手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歌舞高潮之時,“千人唱,萬人和,山嶺為之震動,川谷為之蕩波”。
“《葛天氏之樂》是有史記載的中國最古老的歌舞。”長葛市文化局副局長李德新說, 對《葛天氏之樂》,許多典籍均有記載,其中以《呂氏春秋》記述最詳。《呂氏春秋》成書于戰國末、秦始皇焚書前,當時可依據的古籍較多。呂不韋認為此書完美無缺,曾懸書于城門,宣稱誰能增減一字,賞千金。該書為時人普遍接受,故可信可傳。
據《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這種三人操牛尾歌八闕、成鳥羽而舞的形象,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歌舞藝術,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多個側面。
卓越酋長,治下社會成古代君子心中“理想之世”
葛天氏部落不斷發展和壯大,繼續向葛河下游發展。現在,長葛市石固鎮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固遺址就是他們從山岡走向平原的新棲息地。
在這里,葛天氏帶領族人大力發展農牧業,建房舍,并將出生地的葛藤采來,漚成纖維狀,織成葛布。他們制陶以供族人使用和對外交換。葛天氏在石固地區建立起了和諧繁榮的部落,從這里走向了中原,走向了全國。
葛天氏因此成為古代社會的理想帝王。他治下的社會一直被古代君子奉為“理想之世”。《新編二十六史》載:“葛天氏,其治世也,不言而信,不化而行。”這句話的意思是不用說什么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不用教化就能讓眾人遵守禮法。
可以說,葛天氏締造了中國上古時期的“和諧社會”,實現了歷代先賢夢寐以求的“熙熙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