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許昌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許昌

華夏音樂始祖葛天氏

2013/4/17 17:14:45 點擊數: 【字體:


    核心提示


  如果能沿時光的河流,上溯到距今一萬年前的原始社會,你會發(fā)現地球上大多數地方蠻荒未開,而中原大地文明之光閃爍明亮,以葛天氏為首的葛天氏部族在原始社會中,開華夏音樂、舞蹈的先河,使葛姓家族開始在中國繁衍發(fā)展……

  《史記·司馬相如傳》載有“奏陶唐氏之舞,聽葛天氏之歌,千人唱,萬人和……”這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所追求的一個社會景象。葛天氏是中華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之一,“葛天氏”就是“襲伏羲之號”的三皇時的“帝王”,又是我國音樂、歌舞始祖。《呂氏春秋》、《竹書紀年》和《史記》等文獻記載的《葛天氏之樂》,是我國音樂、詩歌、舞蹈、劇目、農牧業(yè)和養(yǎng)生學的重要源頭。葛天文化是炎黃文化、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寧陵是中國音樂之鄉(xiāng)、歌舞之鄉(xiāng),音樂始祖葛天氏故里。

華夏音樂始祖葛天氏

遠古的狂歡。

華夏音樂始祖葛天氏

原始人的刀耕火種。

  原始社會的“理想之世”葛天氏部族

  寧陵縣地處中原腹地,歷史悠久,淵源流長。上古時期,寧陵叫“葛”,此地名源于一種植物名———葛。《本草綱目》和《河南省志·植物志》載:葛,別名野葛、葛藤和葛條,其拉丁學名為Puerarialobata(willd)Ohwi。豆科落葉纏繞植物,三出復葉,總狀花序,花冠蝶形,花色紫紅,莢果線形。葛對生產力水平低下的遠古人有塊根可食用裹腹、塊根花序可入藥、莖皮纖維可以紡織用來遮羞御寒、種子可以食用等功用。故古人甚感神奇,對葛頂禮膜拜以為圖騰,當地人更是以葛為榮,特以“葛”為地名。此為古葛地名之來歷。

  葛天氏部族就在葛這塊熱土上休養(yǎng)生息,創(chuàng)造了較高的早期文明。中華民族在距今一百多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尚無農業(yè),人們只是靠采集野果、植物塊根及漁獵為生。至葛天氏時方進入原始農業(yè)階段,其標志是人們已能制作較為精制的耕作石頭工具,在采集經濟基礎上產生了原始畜牧業(yè)。新石器時代初期,葛天氏部族在葛地休養(yǎng)生息。對“葛天氏”,漢朝高誘《呂氏春秋·訓解》說“三皇時君號也”,《中國人名大辭典》解釋為“上古帝王”,《辭源》注釋“傳說中遠古帝號,在伏羲之前”。不管是“君號、帝王、帝號”,葛天氏為古葛地葛天氏部族首領當無疑義。《帝王世紀》謂“有巢氏之后有葛天氏等,皆襲伏羲之號”,其時代應在伏羲之后。從《葛天氏之樂》第四闋“奮五谷”推斷,當時已進入原始農業(yè)階段。綜合分析,葛天氏是三皇時的一方君主,年代約在伏羲氏和神農氏之間,屬新石器時代之初,距今約一萬年前。

  當年有巢氏構木為巢,燧人氏鉆木取火,伏羲氏教人漁牧,神農氏授民耕作,葛天氏教民自治,各有分工。葛天氏發(fā)現、總結葛的養(yǎng)生保健作用,提高了族人的健康水平;葛天氏傳授、推廣用葛紡織生活、生產用品的技能,如搓繩、編籃筐、織葛布等。紋理粗的葛布叫“纟谷”,紋理細的葛布稱“纟希”。又用葛布縫制葛衣、葛衫、葛巾等,使族人告別蠻荒,步入文明。《說文解字》曰:“葛,纟希纟谷。”《本草綱目》有“葛有野生,有家種,其蔓延長,取治可作纟希纟谷”。《詩經》中有“纟希兮纟谷兮,凄其當風”的詩句。《論語·鄉(xiāng)黨》有“當暑,袗纟希纟谷”的圣語。為使天、地、人和諧相處,葛天氏草創(chuàng)了道德規(guī)范———禮。

  葛天氏開創(chuàng)了原始的和諧社會,其所在時代的葛天氏部族是古代人向往并稱道的“理想之世”。《陶淵明集·五柳先生傳》說及理想世風時云:“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南宋女詞人李清照也曾自謂“葛天氏之民”;元朝的沈禧《竹窗詞·阮郎歸山寺樵歌》有“忘世慮,斷塵緣,逍遙傲葛天”的詞句;《史記·司馬相如傳》記有“奏陶唐氏之舞,聽葛天氏之歌,千人唱,萬人和,山嶺為之震動,川洛為之蕩波”。可見葛天氏時人性純真,世風淳厚,在葛天氏治理下的和諧部落,被古人稱為“理想中的自然、淳樸之世”,當為原始共產社會。正是在此和諧生存狀況下,葛天氏才創(chuàng)制了《葛天氏之樂》。

  遠古的狂歡:中國第一部歌舞《葛天氏之樂》

  葛天氏部落是個能歌善舞的部落。古時,最初的舞蹈、唱歌均是在勞動過程中逐漸萌發(fā)、形成的,其舞蹈動作和歌唱內容也常常是勞動過程的簡單再現。為慶祝捕獵勝利、谷物豐收,人們手舞足蹈,就是最原始的舞蹈;人們勞動中所哼的號子,就是最原始的歌;唱歌和舞蹈的結合,就是最早的歌舞。《葛天氏之樂》是操牛尾的三人共同完成,內容有八個部分,無論從其規(guī)模還是從其復雜程度來看,都已相當完整。故《葛天氏之樂》不僅是中國最早的歌舞,而且是中國第一部有文字記載的歌舞,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重要源頭之一。

  對《葛天氏之樂》,諸多典籍均有記載,以《呂氏春秋》記述最詳。《呂氏春秋》成書于戰(zhàn)國末、秦始皇焚書前,當時可據古籍很多;再者,呂不韋曾懸書城門,“改一字,賞百金”,時人普遍接受,故此書可信可傳。《呂氏春秋·古樂篇》:“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這種“三人操牛尾歌八闋”,成鳥羽而舞的形象,是最古老的音樂文化藝術,也是世界上最為原始的歌舞藝術。這是在尊祖先、敬天地的同時,表達對農耕、畜牧等農業(yè)活動的重視與祈愿心理,反映的僅僅是葛天氏部族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是當時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縮影。

  《葛天氏之樂》八部分歌舞中有第四闋“奮五谷”、第八闋“總禽獸之極”兩部分與農業(yè)有關,從其闋名上可知:當時不但屬于原始農業(yè)階段,而且葛天氏部族在中國進入原始農業(yè)的時間相對較早,其農牧經驗相對較高,為中國原始農業(yè)的創(chuàng)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勞。該樂所載歌舞證實,葛天氏部族為生計不僅辛苦耕作,樹藝五谷(“奮五谷”),而且還尊崇大地、辨識土性(“依地德”)和祈敬上天、觀察日月運行、天氣變化的規(guī)律(“敬天常”),已能自覺地對農業(yè)的自然再生產過程進行不斷的探索。

  《葛天氏之樂》還是中國最早的保健操舞和仿生氣功。原始人的保健和氣功活動產生于人類早期的最基本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并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而日趨成熟。《黃帝內經·素論·移精變氣論》云:“遠古民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文中的“動作”,指勞動或模仿勞動的肢體運動;所謂“陰居”,則是指寧靜的休息。原始人正是通過歌舞或靜養(yǎng)的方式來抵御寒暑,達到保健功效的。甲骨文“舞”字的形狀是一個人持牛尾手舞足蹈的樣子。《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中在記述“陶唐氏歌舞”時云:“陶唐氏之時,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路史·前紀》在記述“陰康氏之舞”時云:“陰康氏之時,水潰不疏,江不行其原,陰凝而,人既郁于內,腠理滯著而多腫袿,得所以利其關節(jié)者,乃制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導之。”陶唐氏和陰康氏的時代均晚于葛天氏,那時的先哲們仍仿照葛天氏,引導人們以舞的方式治療因風濕而引起的各種病癥,祛病保健。當然《葛天氏之樂》既舞且歌,不僅有“玄鳥”、“總禽獸之極”仿生氣功等內容,而且還有其他諸如祈敬天地(“敬天常”、“依地德”)、歌頌君主(“建帝功”)和禱祝富足(“遂草木”、“奮五谷”)等內容,較“陶唐氏之舞”、“陰康氏之舞”內容上更豐富,形式上更完備。

  且歌且舞的《葛天氏之樂》是原始人的集體保健操舞,其功能是多方面的。一是可以為大型慶典活動助興,二是可以自娛自樂,三是可以陶冶性情,四是可保肝養(yǎng)氣,五是可以祛病健身,六是可以傳播文化,七是可以歌頌正義與鞭撻丑惡,八是可以鼓舞人們的斗志。

  今天的論證:古葛地、葛天氏、葛國故地在寧陵

  2006年5月底,由國內著名歷史學家組成的“葛天文化專家考察組”在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玉潔的帶領下,到寧陵縣考察葛天文化。他們實地考察了石橋鄉(xiāng)葛伯屯村即葛國都城遺址,認真研讀了相關碑文,看出土文物,了解民間傳說,并通過研討、論證,認為古葛地、葛天氏和葛國故地在寧陵,寧陵也是“葛、葛伯、諸葛”三姓氏的發(fā)祥地。近日,記者到寧陵縣石橋鄉(xiāng)葛伯屯村采訪,看到在村西有一個土堆。一個葛姓村民說這個地方就是葛國都城遺址,到現在村民們還時不時在這個地方找到一些陶瓷片。古葛地和葛國在寧陵其實古有定論。葛在寧陵有權威依據:一、《史記集解》:“葛,今梁國寧陵之葛鄉(xiāng)。”二、《漢書·地理志》:“寧陵葛曰‘康善’。”三、《后漢書·郡國志》:“寧陵故屬陳留,有葛鄉(xiāng)故葛伯國。”四、《水經注》:“汴水又東經寧陵之沙陽亭北,故沙隨國矣;汴水又東經葛城北,故葛伯國也。”五、《四書五經集注》宋元人注:“葛,梁國寧陵縣東北。”六、《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寧陵,古葛國。”“葛,古國名,贏姓,故城在今河南省寧陵縣北十五里。”七、《一統(tǒng)志》:“葛在寧陵縣北一十五里古葛伯國。”八、《河南通志》:“寧陵,夏葛伯國。”九、《歸德府志·古封建表》:“葛,伯爵,夏所封邑。葛,今梁國寧陵之葛鄉(xiāng)。”十、《寧陵縣志·古跡》:“葛城,在縣北十五里,古葛伯國。”十一、《中國歷代戰(zhàn)爭史》:“葛,今河南寧陵縣。”十二、《河南是華夏姓氏的主要發(fā)祥地》:“夏朝除建都嵩山一帶外,它的很多屬國也在河南。如許(今許昌)、斟灌(今濮陽)、葛(今寧陵)……”十三、《孟子》曰:“湯居亳,與葛為鄰。”《史記正義》、《河南通志》均云:“梁州谷熟縣為南亳,即湯都也。”《通典》、《括地志》和《河南通志》均有“三亳”之說:“書所稱三亳者,蒙縣之亳曰‘北亳’,湯所興;谷熟之亳曰‘南亳’,湯所都;偃師之亳曰‘西亳’,湯所遷也。”《歸德府志》和《商丘縣志》說:“在谷熟鎮(zhèn)南五里,即古亳故墟。”近代大學者王國維《說亳》一文對葛、亳之地考辨最詳:夏商“北亳”即春秋亳(薄)、兩漢薄縣和今曹縣,“皇甫謐、司馬彪、杜預、酈道元均以寧陵縣之葛鄉(xiāng)為葛伯國。謐且謂‘偃師去寧陵八百余里,不能使民為之耕’以證湯之所都當為谷熟之南亳。”長葛學者張佐軍在《長葛之名瑣談》一文中,駁斥清代長葛知縣何鼎所謂“葛天氏故址也,后人思永澤,故名曰長葛”是“不考證歷史的妄說”,長葛之“葛天氏故址”之說不攻自破。同樣,其他地方也是既無史志書證,又無考古物證。

  古葛地、葛天氏和葛國故地在寧陵,文獻依據充分,在史學界、在學術界已鐵證如山。

  葛天氏是我們極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葛天文化是我們省文化資源一片急待開發(fā)的處女地。悠久的歷史文明,鑄就了寧陵的人杰地靈,物華天寶。歷史的腳步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一個新的文明時代正在向我們走來……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商丘報業(yè)網 2006-11-09 作者:代朝霞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