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許昌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許昌

葛天氏傳說:“理想之世”的悅耳回響

2013/4/17 16:43:32 點擊數: 【字體:

    
    長葛是上古樂神葛天氏故里的說法由來已久。有史載葛天氏為部落酋長,首創音樂、舞蹈以教化部落子民,開創了人類文明先風,奠定了中華民族成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基礎,被后人稱為樂神。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奏陶唐氏之舞,聽葛天氏之歌,千人唱,萬人和,山陵為之震動,川洛為之蕩波。”因此,葛天氏成了同有巢氏、伏羲氏、神農氏齊名的上古時代名人。葛天氏生活過的地方也因“思永其澤”而取名長葛。
   
    那么,葛天氏這位上古時期的風云人物,究竟與現在的現代化新城———長葛有何淵源?葛天氏治下的社會是什么樣的社會?他對生于斯、長于斯的一代代長葛人又有怎樣的影響?3月27日,記者來到長葛市,行走在熱鬧繁華的街巷,探訪和聆聽有關葛天氏的傳說。

   
    葛天氏 華夏樂舞的始

    
    古時,最初的舞蹈、樂曲均是在勞動過程中逐漸萌發、形成的,其舞蹈動作和歌唱內容也常常是勞動過程的簡單再現。葛天氏部落是個能歌善舞的部落。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族人或與野獸為伍,或與植物相依,或在勞動時相互觀察各自的動作,或發出不同的聲音,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樂曲。為慶祝捕獵勝利、谷物豐收或某一重大活動,人們手舞足蹈,就是最原始的舞蹈;人們勞動中所哼的號子,就是最原始的樂曲。經過長時間的演化,這種樂曲由低級到高級,不斷地發展、完善、提高,便形成了一種成型的樂曲和舞蹈的結合———《葛天氏之樂》。
   
    “《葛天氏之樂》是有史記載的中國最古老的歌舞。”長葛市文化局副局長李德新告訴記者,  對《葛天氏之樂》,諸多典籍均有記載,其中以《呂氏春秋》記述最詳。《呂氏春秋》成書于戰國末、秦始皇焚書前,當時可以依據的古籍較多;再者,呂不韋曾懸書城門,“改一字,賞百金”,時人普遍接受,故此書可信可傳。《呂氏春秋·古樂篇》:“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這種“三人操牛尾歌八闕”、成鳥羽而舞的形象,是最古老的音樂文化藝術,也是世界上最原始的歌舞藝術,是在尊祖先、敬天地的同時,表達對農耕、畜牧等農業活動的重視與祈愿心理,反映的僅僅是葛天氏部族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是當時社會、經濟、文化諸方面的縮影。
   
    《葛天氏之樂》是表現古人類農業生產活動的舞蹈,反映了他們生產勞動與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景,在形式上已相當完整,是構成葛天氏文化的基礎。它表演時共有舞者3人,執牛尾等道具踏舞而歌。這種“三人操牛尾歌八闋”的藝術形式,既是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最古老的音樂、舞蹈藝術,也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歌舞藝術之一。另外,它還極可能衍生出了中國古老的保健操、氣功等養生術及許多藝術門類。
  
    “任何藝術都來源于生活。”長葛市文化局副局長李德新說,葛天氏之樂來自勞動。在勞動中,葛天氏部落的先祖們捕獵、收獲植物果實、同各種禽獸和自然災害作斗爭,勞動之余便從中總結經驗,模擬動作,把勞動號子組成音符,以蒼勁的旋律頓足叩牛角,樂之舞之歌之,從而創造出最原始的《葛天氏之樂》。現今的戲曲中一些優美動作,如“撲虎”、“臥魚”、“探海”、“鷂子翻身”、“虎跳”等均源于《葛天氏之樂》。經過數千年的風雨洗禮,在長葛人傳統的歌舞中,人們似乎仍能看到“聽葛天氏之歌,千人唱,萬人和,山陵為之震動,川洛為之蕩波”的遠古風貌。
    
    中國民協會員、長葛市文化館原館長楊應甫告訴記者,目前,長葛市擁有260多個民間藝術社團,每逢春節、燈節期間,長葛城鄉隨處可見獅子舞、龍舞、盤鼓、蓮花燈舞等。盛行于長葛市石固鎮沈莊村一帶的民間藝術團社演練的“銅器舞”、“盤鼓舞”敲打起來震撼山岳,具有一種豪放的古拙味兒。一個藝術團社擁有百兒八十人,陣容龐大是任何地方的民間藝術團社都難以相比的。老城鎮的“蓮花燈”團社,雖起源于明清,但同樣有著葛天氏時代的豪放粗拙。2002年春節期間,長葛市的高級音樂教師趙春霞根據葛天氏傳說,編排出了大型歌舞《葛邑神韻》,其龐大的陣容、鏗鏘的旋律再現了先祖們對生活的熱愛。這一切都跟傳承有關。

  
    長葛 樂神治下的“理想之世”

    
    千百年來,考古專家們研究后形成的比較一致的結論是:葛天氏是原始社會末期生活在以現在的長葛市石固鎮(石固遺址)為中心的葛天氏氏族的君主,時間上大致是在距今約7000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或新石器時代初期。
    
    3月27日,記者驅車來到長葛市石固鎮崗河村的石固遺址,看到近百畝的遺址上長滿了碧綠的麥苗,郁郁蔥蔥的麥田仿佛浸潤了上古時代的靈氣。在高高的土岡一側,歷史的斑痕和文化斷層隱約可見。隨行的長葛市文化館原館長楊應甫介紹說,石固遺址南側就是古時叫做葛河、現在叫做小洪河的河流,這與古人依河而居的規律相符。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許昌晨報 2007-03-29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