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瓷因官窯設于禹州城內“古鈞臺”而得名,發祥于禹州市西南30公里的神垕鎮。鈞瓷是我國北宋時期五大名窯瓷器之一,以獨特的窯變藝術而著稱于世,素有“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美譽。
鈞瓷,始于唐,盛于宋,與汝、官、哥、定瓷并駕齊驅。又以鈞瓷“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窯變藝術魅力成為諸窯之冠。據考古資料表明,早在夏商時期,神垕鎮的工匠就開始生產陶器了。
唐代,工匠們通過在黑釉、褐釉、茶葉末釉上施以呈色不同的釉料,經過高溫燒制,終于出現了灰藍、乳白色的大塊彩斑和流紋,這就是花瓷,也就是陶瓷史學界所說的唐鈞。到了北宋,工匠們在花瓷工藝的基礎上,在青釉中加入微量元素銅,通過還原氣氛創燒成功了高溫窯變銅紅釉。這時的鈞瓷,逐漸把釉在高溫下的流動痕跡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展示出了意想不到的藝術美感和情趣。
北宋末期,鈞瓷燒制技藝已經十分精湛,備受宮廷賞識。宋徽宗年間,在陽翟(現在的禹州市)鈞臺附近設立“官窯”,專為宮廷燒造貢瓷,官窯每年要精選36件上品送入宮廷,其余的全部打碎,并且要將碎片深埋于地下,不允許流入民間。因此,鈞窯制品傳世極少且身價極高,有“黃金有價鈞無價”之盛譽。北宋末期的鈞瓷,已經不再局限于花盆、盤、碗等簡單造型了,更多的是為皇宮擺放盆景所用的各類花盆等陳設品,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祭祀用的樽、爐、鼎等器物;鈞瓷釉色出現了玫瑰紫、海棠紅、瑪瑙紅等多變的窯變釉色。這些瑰麗多彩的釉色,更使得鈞瓷“似玉非玉勝于玉”的天然韻味大放異彩。
靖康之恥后,隨著宋室的南遷,官鈞窯停燒,鈞瓷生產也開始萎縮。到了金元時代,神垕民間仍然堅持燒制鈞瓷,但是質量已經嚴重下降。元末明初,因戰亂、災荒和制瓷中心的南移,鈞窯生產日漸衰退,鈞瓷藝人或逃或亡,燒制技藝也漸漸失傳。明朝萬歷三年,因鈞瓷忌神宗皇帝朱翊鈞“圣諱”,被勒令停產。此后300年間,鈞瓷生產銷聲匿跡,直到清朝末年。
清末民族工商業者創辦了一些新式瓷廠和公司,經過多年的反復試驗,燒制出了孔雀綠和碧藍相間的仿鈞瓷,使得失傳已久的鈞瓷燒制技藝恢復了生產。不過,由于時局動蕩,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鈞瓷業還是受到了沉重的打擊。新中國成立后,鈞窯工藝重新煥發了青春。
神垕鎮周圍山嶺起伏,群山環抱,環繞四周的諸山上下,蘊涵著豐富的瓷土、釉藥、耐火材料和煤資源。鈞瓷是世界上唯一的高溫變瓷窯,其生產工藝復雜,從選料到燒成有七十二道工序,燒制不易,素有“十窯九不成”之說。
先在礦區取宜于鈞瓷產生窯變的原材料,經過風化和細磨后,按比例合成為鈞瓷泥或釉料。然后,鈞瓷匠師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創意,通過徒手捏制、用模具拓制或在轉動的輪盤上手拉泥坯使其成形。為了加大坯體的強度和增強坯體的吸水性,便于施釉,成型的坯體要先入窯燒一次,即所謂的素燒。素燒成型后,坯體(素胎)就要上釉了。
鈞瓷的奇特,關鍵在于它的“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在素胎表面或刷或澆或浸或涮上一層以天然礦石及化學元素為原料的釉漿后,就是入窯燒制這道工序了。高溫條件下,鈞釉以銅、鐵為著色劑,釉色與紋路相交疊置,出窯后就能出現色彩斑斕、變化萬千的窯變效果了。
鈞瓷胎質精純、堅實細膩,造型以端莊渾厚、古樸文雅為特色。器皿棱角分明、線條優美、紋飾簡練、雕塑別致,傳統作品尊、鼎、缽、洗、瓶等陳設品。鈞瓷的釉層豐厚瑩潤,釉色以紅紫為基調,釉紋深沉多變,釉面有明快的流動之感,色彩變幻莫測。
隨著科技的變化,鈞窯燒制有所變化,如1994年后鈞窯改柴燒為液化氣燒,大大提高了鈞窯的成品率;生產流程中的某些環節也加入了機械使用,一方面加速了鈞窯的生產發展,另一方面對鈞窯的純手工工藝造成了威脅。鈞瓷技藝急需采取措施加強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