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印象記
2013/3/30 11:08:2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要不是陪著一位日本朋友到許昌參加2007年三國文化周學術研討會,作為北京人的我還真不知道會在什么時候才有機會到許昌這座古老而幽靜的城市來走一走、看一看呢!
河南人的熱情好客在全國都是出了名的,我們的這次許昌之行更有了親身感受。5月31日,初到許昌的我,還有我所陪同的日本朋友渡邊義浩先生,一坐上到鄭州機場來迎接我倆的專車,書法家計先生的一臉熱誠就撲面而來,他是代表會議組織者許昌市文聯前來接機的。到許昌時,正午已過,賓館餐廳里只剩下計先生、渡邊先生和我三人一起用餐,我們邊吃邊聊,很是投機,話題就是日本書道與中國書法的關系,因為正巧渡邊先生所在大學里有書道專業,體現著日本書法的興盛與流行。談笑間,計先生興致勃勃,渡邊先生更是有問必答,我則為交談穿針引線,一時宛如餐桌上的小型書法研討會。
當天下午,許昌市文聯請來了許昌文博專家劉先生作向導,帶著我和渡邊先生,在時下時停的蒙蒙細雨中,開始了我們的許昌漢魏故城文物古跡半日游。
劉先生不愧是許昌文博專家,我們的好向導,緊緊張張的半天時間,我們逐一參觀到了平坦廣闊、景象依稀、殘磚碎瓦隨處可以俯拾的漢魏故城,深藏于鄉間瓦舍之中的《受禪碑》、《上尊號碑》,至今各僅存一土臺的受禪臺、愍帝陵(漢獻帝的衣冠冢),目前保留著新舊不同建筑的毓秀臺、張飛祠,還有在當地以靈性聞名遠近的風雨石、三姓柏。半日之間,漢魏帝王與三國英雄的各種文化遺存盡收眼底,千百年前的古風氣象也隨之浮現于腦海。這一路下來對漢魏古跡的實地考察,令遠道而來的日本漢魏三國史專家渡邊先生大為感嘆不虛此行,頻頻拍照。
我們這次許昌之行,主要是前來參加許昌市文聯主辦的三國文化周學術研討會,6月1日上午三國文化周的各項主題活動就開始了。當河南許昌各級政府官員、各地專家學者會聚一堂的時候,置身于其中的我們,再次深深感受到許昌人對古典文化的熱忱與激情。顯然,沒有許昌市政府的組織和大力支持,這樣的三國文化周學術研討會是很難辦成的。當地學者對三國文化的深入研究也展現了深植于三國文化土壤中的學術之花多姿多彩。交流是和諧的、熱烈的,來自各地的專家也都融入了許昌人的這種熱誠之中。學術討論會上的氣氛是如此,歡聚宴會上的氣氛也是如此,歌舞晚會表演中的氣氛更是如此。我和我所陪同的渡邊先生也都被這種熱烈的氣氛所包圍,深深為之感動。
第三天清晨,在我們的許昌之行結束前,我們看了在賓館附近已經成為街邊公園一景的董妃墓和華佗五禽戲浮雕。許昌市早晨的嫻靜與周邊的古跡遍布,真是形成時空上的鮮明對比。歲月悠悠,喧鬧的世界中難得有一絲安逸和閑靜。歷史的長河遠遠地流淌著,許昌就恰似一個?繗q月之舟的靜靜港灣,而我們一時就成了在這靜靜港灣上徜徉的游客。
上午,許昌市文聯謝玉好主席還安排我們參觀了春秋樓和灞陵橋。春秋樓樓閣高大巍峨,院落深深;灞陵橋橋體滄桑依舊,河水清清。
傳統的中國人,最講究的就是情和義。情深義重,胸懷坦蕩,這一傳統文化的骨血至今不是還保留和體現在蓄積著千百年文化底蘊的中原大地文化的代表——許昌人的身上嗎?
常言道:人杰地靈。以此來嘉許許昌的人和景致實在是恰如其分。且聽,或新建或舊存的建筑,聳立或橫亙在這片土地上,都承載著世代流傳的千古佳話。且看,或平凡或非凡的人們,到過或停留在這座都市里,正擔當著振興中原的革新道義。
作為過客的我,真的希望從此能與許昌結下不解之緣,能再來許昌。因為這里有古老而常新的三國文化,有那么多的古跡還沒來得及參觀游覽;因為這里有遼闊幽靜而美麗的田園景色,田地里的作物花香與麥收景象令人心曠神怡;因為這里有熱情而好客的淳樸的人們。如果我們再多來幾趟的話,還不知要結識多少熱情的許昌朋友呢!
當許昌市文聯的人員驅車送我們駛向西去洛陽長路上的時候,我們就回頭和許昌下了個約定:再見,許昌!
(王啟發,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日本學術振興會外國人特別研究員駐大東文化大學訪問學者)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許昌日報(2007-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