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垕
神垕鎮位于禹州市西南30公里處,是馳名中外的鈞瓷文化發祥地,是中國北方陶瓷的主要產地和集散地,是五千多年陶瓷文化積淀而成的具有典型區域特色的歷史文化名鎮,是禹州市、郟縣、汝州市三縣(市)交界處的經濟、文化、商貿中心。全鎮總面積49.1平方公里,轄8個居委會,12個行政村,147個自然村,總人口42000人,其中鎮區人口3.2萬人,鎮區建成面積9平方公里。
神垕因鈞瓷而得名,因陶瓷而興盛,“神垕”兩字曾被四次皇封而聲名顯赫,鈞瓷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早在70年代,禹州和神垕就被河南省確定為十八條旅游線路之一。近年來,隨著旅游產業的發展和國家政策的支持,神垕依托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大力推進旅游開發,努力使旅游成為神垕新的經濟增長點。
早在唐代,神垕就已燒制出多彩的花瓷和鈞瓷,到了北宋徽宗年間,鈞瓷生產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被定為“宮廷御用珍品”,官府在陽翟(今禹州市)鈞臺附近設置官窯,為宮廷燒制貢瓷,實現了鈞瓷生產由民窯向官窯的轉變,位居中國五大名瓷之首。隨后,鈞窯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神垕鎮形成了龐大的窯系,成為鈞陶瓷生產最集中的地區。金元明清時期,神垕鎮日用陶瓷生產漸成規模,成為全國日用瓷主要產區之一。鈞瓷在走入尋常百姓家的同時,也參與了一些重要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活動。鄧小平、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把鈞瓷作為國禮贈送給國際友人。香港回歸時,鈞瓷“豫象送寶”作為河南禮品贈給香港特區政府。在博鰲論壇2003年、2004年、2005年年會上,榮昌鈞瓷坊制作的鈞瓷“祥瑞瓶”、“乾坤瓶”、“華夏瓶”分別作為唯一國禮,饋贈與會的各國政要,充分展示了鈞瓷的藝術魅力。
神垕老街俗稱“七里長街”。唐宋以來,隨著陶瓷業的興盛,許多富商大賈在此置田、建宅、經商,使五個村莊逐漸連成一片,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神垕鎮,老街由東、西、南、北四座古寨構成,從東到西有東大街、西大街、白衣堂街、紅石橋街、關爺廟街等街道,道路兩側店鋪林立,古民居依地勢而建,保存比較完整的有伯靈翁廟、鄧禹樓、溫家大院、白家大院、王家大院、霍家大院、苗家大院、苗家祠堂等,炮樓、古民居、廟宇鱗次櫛比。
古跡見證小鎮繁榮。漫步神垕小鎮,古老的街道,鱗次櫛比的老房屋,仿佛讓人回到了遙遠的年代,從這些建筑中,也讓人們見證了這個小鎮昔日的輝煌。“進入神垕山,十里長街觀,七十二座窯,煙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進斗金錢。”
二、
鈞官窯遺址
鈞官窯遺址博物館為國家AA級景區。組建于1991年6月,位于市區鈞官窯路北段,占地47000平方米。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鈞官窯遺址座落其中。
鈞瓷是我國陶瓷中的奇珍瑰寶,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粹,為宋代五大名窯瓷之一。它以五彩斑斕的釉色,古樸典雅的格調,“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窯變藝術而著稱于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之美譽。十多年來,該所憑借鈞瓷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眾多的鈞藝人才,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對鈞瓷傳統生產工藝進行了大膽改革,首次成功建造液化氣鈞瓷窯爐,并使之得到推廣,極大提高了鈞瓷燒成的成品率。挖掘、整理和創新鈞瓷造型1500多種,一批鈞瓷珍品、絕品被故宮博物院、人民大會堂、釣魚臺國賓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等部門收藏。1997年為河南省人民政府設計制作的特大鈞瓷花瓶“豫象送寶”,作為喜迎香港回歸的賀禮,受到各界人士好評。近年來,中央及省、市領導多次蒞臨視察工作;世界冠軍鄧亞萍、笑星馬季、著名播音員趙忠祥、陶瓷專家李輝柄等曾來所參觀考察;美國、日本等國外陶瓷專家與我市鈞瓷界經常進行學術交流,促進了鈞瓷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