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觀正門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古老宗教,它萌發于伏羲氏時代,總集成于春秋戰國時期,供奉的教主是太上老君老子李耳。早在距今一萬二千年前,位于“華夏第一都”禹州城北26公里的崆峒山,此地處于“軒轅樞紐”,周圍群山環抱,奇峰競秀,古樹參天,四秀河水潺潺,可謂人間天堂,自然形成了道教的策源地和活動中心。
《禹州志》載:“崆峒山,亦曰大仙山。”被稱為天下第一道觀的道教逍遙觀,就坐落在崆峒山南坡聳入云的奇削石壁上,自古就是道教禪宗!渡裣蓚鳌酚涊d:“三皇之時,玄中尺法師,全闕帝君,郁花子,九昊老子布疲乏于仙山。”軒轅黃帝時有廣成子真人修道于此!肚P子》載:“黃帝為天子十九年,今行天下,聞廣成子在崆峒山,往見之。”《荘子注》亦言:“廣成子學道于崆峒山,黃帝問道于廣成子。”崆峒山位于鈞天之地,形成了中國道教的策源地和古代道教活動中心,同陽留存的“上觀下觀七十二院”的道教禪宗逍遙觀。站在此觀南面的逍遙湖上舉目北望,逍遙觀的七十二大殿在云霧中若隱若現,游人如騰云般;低首看那湖心碧心,逍遙觀的七十二大殿倒影于湖水中,如蓬萊仙島現在眼前。真可謂是其景絕美圖畫,其情如身在仙境。
逍遙觀始建于五千年前,當年軒轅黃帝“受困于有熊,居軒轅之丘”,打敗蚩尤,功成名就,應萬國諸候尊為天子,時見城西崆峒山,山清水秀,別有洞天,遂學道于廣成子,便在此建觀修道。于是,這里便留下了許許多多有關黃帝活動的美麗傳說故事,成為今天炎黃子孫尋根謁祖的圣地。逍遙觀依山靠水而建,傍峽谷而坐,境地險峻,景色壯觀。自改革開放以來,市鄉政府聯合齊力開發,先后修復與興建成了廣子圣母殿、老祖母殿、盤古殿、倉頡殿、玄武殿、聚將臺等景觀。這殿宇和原來的軒轅黃帝殿,三皇殿等相輔相成,構成了上觀下觀七十二大殿雄偉的整體建筑群。
黃帝得道庵的西崖,峭壁陡險,每逢雨季,飛瀑數丈,聲傳數十里,景色甚為壯觀。東崖根處,有泉水涌出,為逍遙正源。流水貫于青竹園,向崖下飛去。逍遙觀劍橋自得道庵西南過石橋有廣成子廟,廟內塑廣成子像。這里便是顧炎武《郡國天下利病書》所載:“崆峒山懸崖有瀑布,上有廣成子廟,下有廣成子墓。”
相傳李耳西游函谷關,謁中岳嵩山風光至崆峒山謁拜道宇,逍遙觀前那塊老君石便是李耳的謁宗石。李耳在此道庵集道教先祖之大成,成掛《道德經》初稿,“無極”,“無為”皆承源于崆峒道教先祖之古宗羲,即廣成子對黃帝曰“善哉問乎,來、吾語女至道,至道之精,窘窘冥冥,形及長生。天地有宮,陰陽有藏,慎守吾身,物將自壯”。后李耳《道德經》一書問世,時人贊吧不已,因緣其長壽褒稱李耳為老子,成為中國道教的開山祖師。昔日,李耳在逍遙觀前謁宗石猶存,道庵中草拮《道德經》初稿,今已為眾多學者論證無疑,斯時,廣成子陶修老子的集道庵,便是歷史的論證。
逍遙觀劍橋
祖始殿
盤古殿
祖母殿
千年牡丹
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