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許昌 >> 走進許昌 >> 印象許昌 >> 瀏覽許昌

許昌:三國文化之鄉

2013/4/9 11:17:42 點擊數: 【字體:

 
許昌:三國文化之鄉

  春秋樓

  許昌為河南省省轄市,下轄二市(禹州、長葛)、三縣(許昌、鄢陵、襄城)、一區(魏都),現有面積4996平方公里,人口447萬。許昌近幾年先后被評定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和“國家優秀園林城”。許昌有“魏都”、“鈞都”、“花都”之稱。在中原城市群建設中許昌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發展前景。

  一、許地溯源

  許昌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據傳上古高士許由曾隱居在許昌附近,堯欲讓位于他,他堅辭不就;再請他任九州長官,許由不僅不受,反說污染了耳朵。即到潁河邊洗耳,以示清明。許由死后葬于鄢陵縣許由寨村,墓地猶存。遠古人們稱許由生存活動的地方為許地。西周、春秋時,此處為許國國都,秦代實行郡縣制,許國都城為許縣治所。公元 220年,漢獻帝禪讓,曹丕登基建立魏國;因“魏基昌于許”,遂改稱許昌,沿用至今。

  許昌地處中原腹地,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古遺跡、遺址眾多。從太昊伏羲到軒轅黃帝,從上古高士許由到音樂始祖葛天氏,從大禹治水到夏啟建都等,中華民族發展史在許昌留下了許多閃光的足跡。具茨山上的神秘符號,展示了人類先祖的聰明才智,逍遙觀是軒轅黃帝問道的所在,鎖蛟井記錄著大禹治水的功績,古鈞臺昭示著華夏第一都的輝煌。這里還是***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地方……    許昌作為漢獻帝舊都和魏國五都之一,當時即與國都洛陽、西漢故都長安等齊名。在名著《三國演義》的120回中,有51回與172次涉及許昌。建安元年(196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迎漢獻帝都許。后用其名義發號施令,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世族軍閥袁紹后,逐漸統一了北中國。

  說三國,離不開漢魏;說漢魏,離不開許昌。曹操雄踞許昌25年,外定武功,內興文學,治軍理民、屯田積谷、廣攬人才、東征西討、克平群雄、抗擊吳蜀,為最終實現“三分歸一統”的皇圖霸業奠定了扎實基礎。“三曹七子”創造出的慷慨悲涼、剛健沉雄的“建安風骨”,使“建安文學”開始了中國文學史的新篇章,使許昌成為中國在“三國”時代的文化中心。

  二、三國勝跡

  國內其它地方三國真跡遺存不多,許昌著名的三國遺跡遺址卻有80多處,或與三國史實有關,或與三國人物有關,或與三國傳聞有關。許昌遺留下不少著名的石刻碑碣,如記錄漢魏更迭的“三絕碑”,蔡邕真跡《尹宙碑》和畫圣吳道子為關羽造像的《勒馬挺風圖》等。許昌歷來人杰地靈,賢臣名士層出不窮。曹操周圍的謀士文人、悍將勇夫,屬許昌籍的就有30多位,如郭嘉、荀攸、荀彧等。郭沫若先生曾詩云: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許昌。在許昌與三國文化相關的古跡遺址分布于各縣(市)區,主要的有:

  漢魏故城:位于許昌縣張潘鎮古城村,距許昌市18公里。據民國廿二年《許昌縣志》記載:“許昌古城(即漢魏故城)在城東30里,圍九里一百二十九步。相傳曹操所筑,今存遺址。”至今城垣輪廓依稀可辨,夯地土層清晰可見,漢磚瓦塊俯拾皆是。據考,當時城內建筑除街道、民宅、官署外,著名建筑有許昌宮、景福殿、承光殿、永始臺、丞相府等。三國魏人卞蘭作的《許昌宮賦》和韋誕、何晏作的《景福殿賦》流傳至今。1986年,該遺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受禪臺:位于許昌市西南17公里的繁城鎮。公元220年,漢獻帝在文武百官的請求下,宣告愿意讓位。曹丕在此接受獻帝禪讓,代漢立魏,改年號為黃初,稱魏文帝,自此開始了我國魏、蜀、吳三國時代。

  受禪臺原為青磚護坡,兩側砌有臺階,臺頂四周有石雕欄桿,平臺中央有一遮陽涼亭,上設龍墩寶座。經千余年風雨侵蝕,至今仍有20余米之高,30 余米長寬的二層凸狀臺基存在。由漢御史大夫王朗撰文、禮部尚書梁鵠書寫,大理寺武亭侯鐘繇鐫刻的《受禪表》和《公卿將軍上尊號奏》具體詳實地記述了獻帝禪讓、曹丕稱帝的歷史事實,俗稱三絕碑。現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春秋樓:據《三國志·蜀書》記載:“建安五年(200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擒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在此史實基礎上,《三國演義》作了不乏附會的詳盡描寫:為保護甘糜二皇嫂的安全,關羽在“土山三約”之后歸附曹操。曹操賜給關羽府宅一處,讓關羽與二皇嫂共住。關羽分一宅為兩院。皇嫂居內院,關羽只身在外。院中有樓,為關羽秉燭達旦夜讀春秋之處,即春秋樓也。

  春秋樓古建筑群,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間,后經多次修葺。1995年許昌市人民政府斥資1500萬元對春秋樓文物景區進行大規模修建,還新辟了春秋樓廣場。春秋樓現屬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灞陵橋:原名八里橋。明嘉靖《許州志》記載:“八里橋在(許州)西八里,相傳為曹操送關羽之所。”關羽被擒到許昌后,曹操“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意欲留之。但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于袁軍。”曹軍部將欲追之,曹操斷然制止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橋旁有明末將領左良玉題寫的 “漢關帝挑袍處”石碑。為推崇關羽忠義仁勇,清康熙28年(1689年)在橋西建關帝廟,設像以祀。上世紀80年代以來,許昌市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灞陵橋、關帝廟景區進行修葺,如今灞陵橋關帝廟已是雕梁畫棟,蔚為壯觀,此廟現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毓秀臺:毓秀臺在漢魏故城西南隅,建于建安三年(198年),是曹操為漢獻帝祭天所筑,高約15米,面積為4000平方米,有臺階99級,是用青磚鋪就的祭祀廣場。每年秋分時節,漢獻帝都要率文武百官前來祭天,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昔日的毓秀臺掩映在林蔭之中,綠意擁簇,高接云天。臺下布列著數十座豪華的宮殿式古建筑。是漢獻帝祭祀前暫時休息的地方。毓秀臺比同為皇家祭天場所的北京天壇早建千余年。

  射鹿臺:射鹿臺位于城東北許昌縣許田村西。相傳為漢獻帝與曹操、劉備等狩獵射鹿處。現臺高約10米,面積約4000平方米。由于射鹿臺四周田野多為鹽堿地,茫茫蒼蒼,似瑞雪初降之狀,故被后世稱為“許田積雪”,為許昌十景之一。

  華佗墓:華佗墓在許昌縣蘇橋鄉石寨村,距許昌市15公里。華佗墓內安葬著三國時代杰出的醫學家華佗。墓高約5米,周圍30余米,占地500平方米,新徹有六角形花墻環墓一周。墓前有清乾隆17年所立“神醫華公之墓”石碑,系當地從醫者所立。據傳,由于華佗醫術高超且念念不忘黎民百姓的疾苦,他不愿專為曹操一人服務,便托辭探家回鄉。曹操派人將華佗押回許昌,打入牢獄,迫害致死。華佗在群眾中享有極高的威望,他救死扶傷的故事仍流傳于此間,至今墓前香火不斷。

  張公祠:張公祠亦稱張公廟,位于許昌縣張潘古城西北部,距許昌市18公里。相傳,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兄弟三人來許拜見獻帝時,張飛在此居住,后人稱張公祠或張公寨。《嘉靖許州志》記載:“張公祠始建于漢魏,重修于嘉靖7年(1528年)。”祠廟建于8米的高臺上、坐北向南占地20余畝。原有殿、堂、樓、閣、亭、臺、庵50余間,廟中奉祀劉備、關羽和張飛。廟前有三姓柏,一樹松、柏、檜三個品種,像征著桃園三兄弟。山門內東西墻壁上各嵌有一塊青石,東雨石,西風石,二石有預測陰晴風雨的功能。另還有張飛井和三義殿等遺跡。

  此外還有曹操割發代首處、張遼城、永始臺、愍帝陵、伏皇后墓、董貴人墓、張、潘二妃墓、八龍冢、王允墓、馬騰墓、曹彰墓、郗慮墓、徐晃墓、夏侯淵墓、夏侯惇墓、毛玠墓、賈詡墓、徐庶之母墓、司馬城等眾多三國遺跡散布在許昌各縣(市)的土地上。

  除地面上的古建、遺址、墓葬、橋梁外,許昌各縣(市)境內相繼出土了大量的漢磚漢瓦、漢代銅器、錢幣等文物。在漢魏故城附近,出土過制作精美的鳥紋、繩紋板瓦,魚紋、云紋、花葉紋畫像磚,上稱“千秋”、“萬歲”字樣的青磚和瓦當,飾龍鳳戰車圖形的空心陶立柱等。還出土有漢代銅鼎、銅矛、馬銜、車飾、箭簇、錢幣和曹魏時期大型行軍造飯鍋,石碾及犁鏵等。1985年在古城皇宮遺址區出土了一件深浮雕四神柱礎,上雕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圖像,據考為許都宮殿建筑構件,屬國家一級文物。

  三國時期的一些地名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如鄢陵縣的“馬欄”村,相傳是當年曹操的牧馬草場,《鄢陵縣地名志·馬欄》載:“東漢末年曹操屯兵牧馬于此。”如鄢陵縣的“議臺”村,相傳是當年曹操聚集群臣議事的場所,《鄢陵縣志》載:“議臺……世傳曹操所筑。嘗集官僚議事于此。”如許昌縣的“哭佗”村,今更名為“呼佗”。相傳華佗死后,其妻千里尋夫至此痛哭不止難以前行,故得此名。再如魏都區的“碾上”村,相傳許下屯田時,這里是曹軍碾米的集中場地。此外尚有“運糧河”、“槍桿劉”等流傳至今。

  三、三國傳說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三國人、事、物、景相關的民間故事和傳說,千余年來在許昌民間流傳不衰。這些故事和傳說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高,一些流傳較廣的故事傳說多種版本并存,各有千秋,精彩十分。

  磨刀雨

  在長葛市坡胡一帶,每逢農歷五月十三日,天總要下雨。傳說這與關公有關。

  劉、關、張在許昌期間,有一天,劉備和關公去拜訪魯直。交談中魯直說到當地連年大旱,莊稼顆粒不收,百姓生活很苦。劉備問其原因,魯直說:“傳說這里有個蛇精作怪,天上下的雨還沒落到地上,就被蛇精喝掉了,所以雨下不來。”關公聽罷好笑一陣說:“什么蛇精作怪,讓俺老關去會它一會!”關公雖想除掉蛇精,可誰也不知道它藏在什么地方。

  這天,劉備和魯直談軍事。關公嫌屋里悶得慌,就出去散散心。他來到一片荒灘,只見那荒灘里面有一小坑,坑邊有一塊大紅石頭,于是,關公便沾著水在石頭上磨起他的青龍偃月刀來。哪知這塊石頭是那蛇精的頭,這蛇精以為是關公來找它算賬,嚇得動也不敢動。關公磨了一下又一下,直到石頭上磨出了紅水,才提著刀回府去了。說來也怪,不一會兒,烏云翻滾,雷鳴電閃,天就下起了傾盆大雨。

  關公磨刀時,那石頭上流出的紅水,其實是蛇精的血水。因為關公是五月十三這天磨的刀,所以每逢五月十三日,這里準要下雨。因為蛇精怕關公再來它頭上磨刀,每年這天,就把肚里的水吐出來。從此,這里的百姓稱五月十三日的雨,是關公的磨刀雨。

  “曹碾頭”的傳說

  相傳,三國時候,曹操的人馬駐在許昌城東許田一帶。曹操叫百姓好好種地,還叫士兵幫助百姓種地,沒幾年工夫,老百姓就打了好多糧食。一天,曹操來到許田東北的一個小村子,看到村頭十幾個糧倉堆滿了谷子,就是沒有碾,碾不出米來。他就下了一道命令,限村里的百姓在三天內,造出十盤大碾,半月之內將糧倉里的谷子全部碾成小米,違者斬。

  軍令如山倒,二百多口人的小村子,有人的出人,有錢的兌錢,不分白天黑夜地干。四天頭上,總算把十盤大碾造好了,半月之內也把所有的谷子碾成小米了。

  曹操非常高興,領兵打仗取勝歸來,又路過那個小村,百姓們都出來迎接他。曹操笑著說:“這就是為我曹操三天內造出十盤大碾的村子,我曹操感謝父老鄉親們!”村上人為紀念這件事,就把這個村改名為“曹碾頭”。

  詩竹畫

  許昌城內有一座金碧輝煌的古建筑叫春秋樓,因三國名將關羽曾在這里夜讀《春秋》而得名。春秋樓內有一幅詩竹畫,相傳為關羽所作,故名《關羽詩竹畫》。仔細看畫,竹葉竟組成了一首詩:“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

  關羽和劉備、張飛共同起兵,占據徐州、下邳一帶,與曹操抗衡。建安五年,曹操東征劉備,劉備被打敗后投奔袁紹去了,關羽成了俘虜。曹操喜愛關羽的智勇雙全,先拜關羽為偏將軍,又封他為漢壽亭侯,賜一處宅院給他居住,送給他金銀財寶,賞給他追風趕月赤兔馬,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但關羽卻不動其心,不移其志。《關羽詩竹畫》就是他在這種心境下作出的,是他真情的表露。“不謝東君意”是說曹操雖然待我優厚但我不會留在這里;“丹青獨立名”是說我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是說我現在雖身處逆境,但堅守信義是決不會改變的。

  關羽畫詩竹以后不久,便封金掛印,修書辭曹,千里走單騎,投奔劉備去了。

  劍蠟

  在許昌的集貿市場上,商人們賣的蠟燭中有一種是扁形的,稱為劍蠟。劍蠟的產生與關羽有關。

  建安五年,曹操東征徐州,平定了呂布,接著劉備、關羽、張飛收編了呂布的殘兵敗將,想脫離曹操而自行獨立。但曹操接受了荀彧的建議,乘勝追擊。張飛失散于芒碭山(今安徽碭山),劉備走投無路,投奔了袁紹。關羽因保劉備的甘、糜二夫人,被圍困下邳,作了曹操的俘虜。曹操把關羽和兩位嫂嫂安置一室,并只給一只蠟燭,企圖亂其君臣禮儀,離間他們兄弟情義,以斷絕關羽歸順劉備的后路。然而,“義不負心,忠不顧死”的關羽,早已看出曹操離間之計。于是待到夜晚,他來到桌前,圓睜丹風眼,抽出青龍劍,“喀嚓”一聲,把蠟燭一劈兩半:一半供自己秉燭夜讀《春秋》,另一半給二位嫂嫂做針線使用。曹操的離間計破產,而關羽的忠義美名則傳遍四方。

  后來,人們為稱頌關羽的忠義節操,把春秋樓譽為大節亭,又稱秉燭達旦處。關羽劍劈蠟燭的故事也傳為佳話。當時的一些商人,借助于名人效應,把圓蠟改制為扁蠟,起名叫劍蠟(又稱劍劈蠟)。果然,劍蠟一時成為許昌的名產,暢銷不衰。

  蓮花河的傳說

  許昌縣東北五十里有個許田,許田附近有一條小河,叫蓮花河。蓮花河是怎樣來的,在當地群眾中有這樣的傳說。

  三國時候,曹操的兵馬和糧草都集中在許田,許田西邊有個射鹿臺,周圍是練兵場。當年曹操和漢獻帝就在射鹿臺上看練兵。練兵場北邊有一個蓮池,每年蓮花開的時候,池內的魚也格外多,上有荷花下有魚,看起來還真是不錯。一天,曹操同獻帝觀看兵馬操練,休息時,曹操請獻帝釣魚,兩人同在池邊拿著魚桿,不大一會兒,獻帝就釣出了兩條大鯉魚,曹操卻鉤鉤都落空,心中很不樂意。一會兒,曹操見自己的魚浮動了兩下,想一定有大魚上鉤,便用力一甩,釣出來的竟是一個老鱉!曹操一看大怒,一腳踩住老鱉抽出寶劍就要砍。說來也怪,劍還沒落下,只聽老鱉說:“丞相息怒,你殺了俺不要緊,只怕小的們興風作浪,淹沒了丞相帶兵開墾的農田。如果放我一命,愿開一條運河,供丞相運糧運兵。”曹操一聽,心想這一定是個老鱉精,就把老鱉放回去了。就在當天夜里,刮起了大風,然后又下起了大雨,劈雷忽閃,老鱉領眾鱉兵,順著蓮花池向東南開了一條河。第二天,曹操來到一看,運河已開成,十分高興,就把這條河起名叫“蓮花河”。從此,曹操就用這條河運兵運糧。

  如今,蓮花池早已成了農田,當年的蓮花河,現在依稀還看得見。這故事也還在當地群眾中流傳。

  張潘娘娘冢的傳說

  張潘西邊有個大冢子,傳說是三國時漢獻帝的張娘娘和潘娘娘的墓。

  張娘娘和潘娘娘是一個村的姑娘,她們心底善良,喜歡幫助有困難的人。有一年鬧災荒,人們沒糧食吃,只好采桑葚兒充饑。一天,兩位女子一同去采桑葚兒,避難的獻帝剛好走到這里,見她們在采桑葚兒,就問她們有啥用,兩個女子說可以充饑。獻帝正餓得慌,就向她們要幾顆嘗嘗。二女子見這個過路的餓得面黃肌瘦,很同情他,就把籃子里的桑葚兒盡著他吃,臨走還讓他捎許多路上吃。后來獻帝大難過去,又回到朝中,經常想起那兩個在自己落難時幫過他的女子,就叫地方官尋找,然后把她倆召進宮,讓她倆教宮女們在御花園里栽桑養蠶。一天,一個兩三歲的孩子在御花園的河邊玩時,不幸掉入河中,恰好被這兩個女子看見,急忙跳進河里救孩子,最后她倆都淹死了。獻帝把她倆葬到張潘西邊,壘了兩個大冢子,并封她倆為娘娘。

  棗祗說媒

  曹操有個小姑,都三十出頭了還沒找著婆家,因為她長得黑麻溜丑,人家背后都叫她麻妮。這天,一個叫棗祗的人,要求見曹丞相。棗祗見了丞相,說明了來意,原來他是給曹姑說媒的。棗祗告訴曹操,許都城北有個叫迷瞪的青年,長得很漂亮,也很會說話,就是家里有些窮,只有三十畝地,東地涼快(兩塊),西地涼快(兩塊),蓮花河灘涼快(兩塊)……不知丞相愿意不愿意。曹操這時心里正為討伐呂布的事犯愁呢,就含含糊糊地答應了。

  曹姑出嫁,曹操少不了陪送很多貴重嫁妝,不必細說。曹姑三天回門,哭哭啼啼地向曹操訴苦,說媒人全是騙他的,迷瞪家徒四壁,連一分地也沒有!棗祗立刻被傳進丞相府,曹操厲聲喝道:“大膽刁民,你可知罪?”棗祗說:“我無罪。我當時說迷瞪家有三十畝地,東地涼快,西地涼快,蓮花河灘涼快,不是兩塊,你聽錯了。”“你犯了欺君之罪,還強詞奪理,快把他推出去斬首!”刀斧手一擁而上,這時曹操卻放聲大笑說:“眼下我留你一條活路,并非你無罪,而是看你是個人才,你用啥來報效社稷?”棗祗不禁淚如泉涌,哭著說:“眼下戰亂四起,民不聊生,饑死者不計其數。迷瞪本也是個世宦之家,父親死于戰亂之中,從此便家道中落。如果再這樣下去,軍隊無糧,國將難保,丞相思賢若渴,何不組織災民墾荒屯田,獎勵百姓多多耕織,這樣方可國泰民安。”曹操聽后可高興了,說此事非小,我再和大臣們議議。最后考慮再三,認為這個辦法確實可行,很快便頒布了屯田令。

  呼佗村

  三國時,曹操的家鄉安微亳州出了神醫,名叫華佗。后來,華佗來到許昌一帶行醫。他醫術高明,史書稱其“治病手脈之候,其驗如神”,就是說手到病除。曹操想了好多辦法要把他長期留在身邊,可華佗就是不答應。一天,他以妻子患病為由返回亳州,一去不回頭。

  曹操派人去亳州華佗家察看,發現華佗妻子根本就沒病,這下惹怒了曹操,當即派人把他抓回來,監禁在許都獄中(今許昌東北隅,后人稱為“華佗角”)。華佗被曹操抓走后,他妻子云卿為丈夫的安危擔憂,在家坐臥不安,就與女兒結伴,千里迢迢、風塵仆仆趕往許都尋找丈夫。一天,母女倆走到許都城北四十里的白馬坡,向村民打聽華佗的下落。當村民得知眼前這母女就是華佗的妻子時,無不失聲痛哭。村民告訴她,華佗被曹操囚禁,在獄中被砍掉一只右腳和一只左臂。獄卒梁亭見狀,決心救他逃走,備了一只小船,讓他沿汝南江逆水而上,避開追兵逃命。不料,當船行到白馬坡時,華佗因流血過多而死。成千群眾聞訊趕來,悲痛萬分,把他埋在村頭。好心的村民把華佗的妻女帶到華佗墓前,華佗妻子伏在華佗墓上痛哭不已,最后竟哭死在墓旁。從此白馬坡改名為“哭佗村”。后來,因為哭字不吉利,人們又改稱“呼佗村”。

  華佗槐

  許昌縣張潘鄉營王村頭,長著一棵已有一千多年的古槐樹,俗稱華佗槐。建安五年,營王村流行瘟疫,凡是傳染上的人,就發高燒不止,頭痛、惡心、嘔吐、咳嗽。當時少醫缺藥,疫情越來越嚴重,有的人被病魔奪去了生命。在這生死關頭,神醫華佗由許都步行來到營王村,給大家防疫治病。由于村上患病的人多,無法逐一登門,只好在這棵大槐樹下,設醫攤與大家診病。一時間,村上的病人云集在槐樹下,求華佗看病。華佗對來的病人逐人診脈、觀察五官、看氣色查病因,最后得出的結論是流行性傷寒病。他說要想治好病,必須除寒消炎,并告訴大家“槐樹是個寶,槐葉槐皮槐豆離不了,煎湯喝了病就好。”華佗一走,大家紛紛爬到這棵槐樹上采槐葉、摘槐豆。數月后,凡是喝了槐葉湯和槐豆茶,吃了槐油炸餅的病人,病都好了。槐樹能治病的消息很快傳遍十里八村,附近的人們都到這棵槐樹下燒香祈禱,取藥治病。說來也奇,這棵老槐樹身上漸漸長出一個大包,像人頭一樣,五官分明,有鼻子有眼有嘴,頗似華佗。后來,在頭像下邊又長出一枝,這一枝又分出五個小杈,活像一只巨手。遠遠望去,就像華佗坐在那里給人診病。“華佗槐”由此而得名,在群眾中叫開了。

  三請荀彧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成為千古美談。其實早在劉備之前,曹操已有“三顧”之舉,不過他請的不是諸葛亮,而是許昌的荀彧。東漢末年,曹操的兵馬在山東壯大起來后,他瞧著兵多將廣的陣勢,滿心歡喜。可是他漸漸覺察到,只有能沖鋒陷陣的將士不行,還須有才智超群的智能之士出謀劃策。可是到哪里找這樣的人呢?他一拍額頭,上了泰山,請教老和尚去了。

  泰山有一高僧叫明鏡,聽了曹操的意思,啥也沒說,給了他一個錦囊,上寫“遇怒則拆”四字。曹操也沒多問,揣好錦囊下了山。不久,曹操率大軍進入中原。經過許昌時,他覺得這里是藏龍臥虎之地,就命大軍安營扎寨。他把中軍帳設在許昌城北門外的一個廟里,號令士兵不得騷擾地方。可他沒想到不少新招來的士兵野性未改,連他的堂弟曹仁也在背地里帶兵搶掠商家和百姓。一時間,許昌城被鬧得雞飛狗跳,百姓惶惶不安。而曹操卻蒙在鼓里,全不知曉。這天,曹仁急火火地進了中軍帳,手握一張帖子呈給曹操。曹操展開一看,見上面寫著:“許下來了曹孟德,千家萬戶齊遭災。喪失民意如鼠輩,總有一日難過街!”下邊的落款是 “荀彧”。曹操不禁一股怒火沖頂:“這荀彧是何等人?不嚴懲便不能警告他人,我在許昌就難以立足!”剛要命曹仁去查尋捉拿,猛然想起泰山老僧“遇怒則拆” 的錦囊,趕緊找出來拆看。看畢,“嗨”的一聲,慶幸沒有魯莽行事。原來囊中裝有一帖,上書“寫帖斥罵你者,即是欲求之賢人奇士也”。曹操轉怒為喜,激動得連聲說道:“賢人有了,賢人有了!”那么,這個大膽責罵曹操的荀彧是個什么樣的人呢?其實,荀彧在中原可算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大學問家,他早有出山干一番事業的心意,苦于沒有機會,未遇明主。這次曹操統率大軍來到許昌,他想投奔,可對曹操不了解,對自己能不能得到重用不摸底。恰好得知曹仁領兵搶掠商家和百姓,他便靈機一動,借此事責罵曹操,以試探曹操的態度。曹仁先見曹操怒不可遏,又見曹操喜上眉梢,情緒驟變,感到無法理解。接著,曹操吩咐他快去備份豐厚禮品,要他陪同立即去請那個寫帖子的人,曹仁更是莫名其妙。時值寒冬臘月,朔風如刀。陪行的曹仁心里直嘀咕:人家罵了你,你倒帶厚禮去請人家,這叫什么事呢?二人打聽著,七拐八拐,找到聚魁街荀彧的住宅,沒料到竟是“鐵將軍”把門。曹仁樂了,心想:人不在該返回了吧?可瞅瞅曹操,竟恭候在門外一動也不動,他也只好恭立等待。過了許久,不見有人回來,曹仁實在凍得忍耐不住了,就想砸開門進去看個究竟,馬上遭到曹操的嚴厲喝斥。又恭候了一個時辰,曹操的胡須上都結了冰,心想今日人家可能不回來了,只得掃興而歸。過了幾天,曹操又讓曹仁帶上禮品,兩人一同再次去請荀彧。這次又很令人掃興,荀彧仍沒在家。曹操一如前次,恭立等候。不巧,天空紛紛揚揚下起了鵝毛大雪,雪花很快埋住了曹操和曹仁的腳背,等有一個多時辰他們的腳都凍僵了看看仍沒人回來只好又一次怏怏而返。

  曹操走后有人將來人的相貌和情形告訴了荀彧,荀彧聽了只是點點頭說:“知道了。”此后曹操一直忙于軍務脫不開身未能再請荀彧。轉眼到了次年二月。清明節這天荀彧攜帶紙馬供品只身來到城東祖墳掃墓。他擺好供品點燃紙馬跪下磕頭時忽覺身后不遠處也有人在磕頭不由心中一怔暗想:他又來了!但仍裝作不知頭也不回。磕罷頭他立起身拍拍膝蓋上的泥土盯著墳默不作聲。這時他感覺身后那人已站起身佇立在不遠處。荀彧約摸時間不短了再不能不回頭了于是回頭一瞧果見那人與所聽到的拜訪他的那個人相貌無二:一身錦服美髯飄胸……他故意問道:“你是何人?來此作甚?”那人打躬施禮道:“荀公金安!吾乃譙郡曹孟德曾幾次到府上恭請先生怎奈孟德福薄均未能見。今料荀公定到祖塋致祭便再次來請實已恭候多時不敢打擾。”荀彧聽后不覺心中發熱面上卻淡淡一笑:“荀彧乃山野村夫學疏才淺不懂治國安邦道理。曹公你請錯人了。”曹操急忙又打躬施禮道:“誰不知您胸藏經天緯地之才腹隱安邦定國之謀荀公何必謙辭?孟德決心已下非先生不請。”邊說邊又一躬身。荀彧說:“曹公不恨我罵你嗎?”曹操連連搖頭:“荀公指帖子嗎?罵得有理.孟德治軍不嚴該當如此。”荀彧終于點頭答應出山。曹操大喜即請荀彧去軍帳一敘。荀彧推說患有腿疾行動困難.曹操立即伏身請荀彧上背他要把荀彧背出墓地。荀彧也不客氣便伏到曹操的背上.曹操把荀彧背出墓地又親自牽過馬來扶荀彧上了馬。自此以后曹操和荀彧食同桌寢同舍終日形影不離。從曹操兗州平亂、西迎獻帝、官渡大捷到平定冀州……舉凡軍國大事荀彧都提出過人的建議尤其在戰勝袁紹集團的戰役中他的計謀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曹操稱其為“大賢君子”數次上表為其加官晉爵。

  曹操納言

  曹操在許昌時經常領兵到許田打獵。有一次士兵們將一群鹿趕到河灘曹操在馬上拈弓搭箭射向鹿群。弓響箭落兩只鹿應聲倒在地上。士兵們一片喝彩曹操也為一箭射死兩只鹿感到高興不禁捻須仰天長笑。曹操笑聲沒落從荊棘叢中鉆出一個壯士上前深施一禮說:“丞相在上那公鹿是我射中的請還我。”曹操很掃興白了壯士一眼說:“有何證據?”壯士說:“鹿脖子上有箭。”曹操命人將公鹿抬來驗箭。哪知曹操的部下為了討好曹操早把箭拔了。曹操見鹿脖子上沒有箭臉陰沉下來:“壯士箭在哪里?”“哼!人說曹丞相是非分明卻原來如此。”那壯士冷冷說了一句轉身揚長而去。曹操回許都以后特意設了一箭射二鹿的慶功宴。宴席上聽到的是一片恭維聲。事后曹操的兒子曹植把父親和那壯士爭鹿的事說給母親聽。曹操的妻子卞氏深知曹操的稟性她憂心成疾茶不思飯不想一日瘦似一日。曹操見妻子生了病傳來名醫為她診治。卞氏一不叫診脈二不服藥說自己并沒有病。曹植告訴父親說母親得的是心病心病得用心藥治呀!曹操再三向妻子懇求,問她有啥心事。曹妻還是啞巴進廟門——一言不發。曹操急了,將袍子一撩跪在地上說:“你要再不言語,我可就跪著不起來了。”曹妻見他心誠意切,就開門見山說:“你能一箭射二鹿嗎?沒看見那箭一支是從鹿脖子穿過去的,而另一支是從鹿背下穿過去的?”我也不相信,可部下都這么說,弄得我騎虎難下呀!”   “你呀!”曹妻責備地說,“你可知道要天下人對起你,你必須先對得起天下人。這樣欺世盜名,還擺慶賀宴,咋能得到民心呢?”曹妻一番話,說得曹操口服心服。他親率部下去找那位射鹿的壯士陪情。可那壯士對曹操的行為太不滿,早隱姓埋名過安逸日子去了。曹操為改正自己的過錯,就在爭鹿的地方筑了個土臺,取名納諫臺。自此,曹操善納人言,遇事總以謙虛的態度與屬下商量,在民主平等的氣氛中啟發眾人暢所欲言。有時屬下意見尖銳,曹操開始聽不進去,而一旦被說服,則又愉快地接受;有時曹操固執已見,后來發現自己錯了,便主動作自我批評,向當事者誠懇致歉,能改正的及時改正,所以屬下都愿意向他出謀獻策。

  曹操學驢叫

  曹操在許都的二十五年間,打破了兩漢以來世家大族壟斷政權的陳腐用人制度,開創了一代用人新風,使天下許多智能之士云集許都。“建安七子”就是其智囊集團中的重要成員。王粲是“建安七子”之一。且不說王粲的理財才能,只說他的文章寫得就很有特色。他的詩賦注重鍛字煉句,風格清麗。他寫了題為《七哀詩》的五言詩,真實地描繪了長安附近的慘狀;他的一首《登樓賦》名揚天下,留芳于世。他在曹操手下,參與開創了“建安文學”這個中國文學史上稱之為“文學自覺”的新時代。后人將他和曹植相提并論,合稱“曹王”。王粲有一怪癖:喜聞驢鳴。一旦閑暇,他便游覽城郊四野,穿阡越陌,尋聞驢兒嘶鳴,一飽耳福為快。建安二十二年,王粲病逝,曹操非常悲傷,賜厚葬之。王粲葬后七日,曹操仍悲傷不已,命文武百官素服相隨,與他一起去王粲墓前祭奠。曹操率文武百官,文不乘轎,武不騎馬,徒步來到王粲墓地,隆重地舉行祭奠儀式。祭奠完畢,曹操哭訴道:“仲宣(王粲字)賢弟,為兄看你來了,你為啥這么早就遺我而去,我真舍不得你呀!”曹操說完又哭,哭完又說:“賢弟呀,我知道你生前喜聞驢鳴,今天,為兄我為你學幾聲驢鳴,你可要聽著哪。”說完,只見曹操繞著王粲的墳墓轉了三周,每轉一周學驢嘶鳴一聲。學完驢鳴,曹操忍不住大放悲聲。眾文武官員見狀無不悲傷,也都學曹操的樣子,繞王粲的墳墓轉了三周,并學驢嘶鳴三聲。

  曹操學驢嘶鳴,名為吊唁死者,實給生者看罷了。由于曹操大力招納人才,禮賢下士,許多文臣給他出了不少良策,許多武將為他血灑疆場。他先后起兵討董卓,滅袁術、袁紹,挾天子令諸侯,成為當時北方的實際統治者。

  春秋樓建造秘聞

  關羽保護二位皇嫂到許都后,曹操為了籠絡住關羽,把他長期留在自己身邊,打算專門為他造一座別致的閣樓,供他讀《春秋》與安歇。曹操下令召來許都的能工巧匠,精心繪圖制樣。可一個月過去了,連一個圖樣他也沒有看上。后來,曹操急了,又下令限期三天,再繪制不出滿意的圖樣來,定斬不饒!幾位工匠不敢怠慢,人人提心吊膽,覺也睡不好,飯也吃不香。可是繪來繪去,也繪制不出一個滿意的圖樣。工匠們正在犯愁為難時,外面來了位老漢,自稱也是工匠,說是到這兒找點活兒干,好養家糊口。有個工匠沒好氣地說:“去去!別忙上加亂啦!”也有工匠客氣地對他說:“要說親不親,咱也是同行哩,不過俺們正為繪不出圖樣發愁,誤了期限就要殺頭哇!您老就先到別處去找活去吧!”那老漢哈哈笑道:“伙計,這繪圖制樣我能不能幫點忙呢?”那個沒好氣的工匠忙說:“好呀!”說著隨手把圖紙和筆扔給老漢。不料,那沾了墨汁的筆一下子扔在老漢的衣衫上,老漢扭頭不見了。轉眼間,兩天過去了,圖樣還是沒有繪制出來,工匠們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坐臥不安。正在他們愁眉不展時,有人發現那天扔給老漢的圖紙上似乎寫著什么,細看是一行小字:“有事帶紋銀五兩,前來福祿客棧尋魯人。”有人說他一個外地老頭,能有啥能耐?也有人說:“有病亂投醫,咱不妨去拜訪一下,說不定還能碰上位高手呢!”于是工匠們便帶著大伙湊的銀子,到城里魯班廟附近尋到福祿客棧。掌柜說客棧里確實住過這么一位老漢,不過人已經走了。“走了?”大家后悔遲來一步。掌柜說:“師傅別慌,那老漢臨走時交待,他走后會有人替他交住店錢,然后把一件東西交給付錢人。”工匠們心想,這老頭還真會算。掌柜還告訴他們,那位老漢人挺古怪,成天關住門,也不知搗鼓些啥。

  工匠們與掌柜說話間來到老漢住過的客房,發現床上留有一包袱。打開一看,一下子心涼半截,原來是一截破圓木料!工匠們氣得把包袱往床上一扔。也就在這功夫,他們發現從圓木料上呼拉拉掉下幾片碎木片,仔細看,里面竟是一座閣樓模型。于是,他們重新把圓木料復原,把銀子交給掌柜后,興沖沖地趕回去。這天限期已到,幾位工匠來到丞相府,親手把那個包袱交給曹操。曹操打開包袱,發現里邊原來包著一截圓木料,氣就不打一處來,嘴里喝道:“來人!把他們推出去斬首!”啪的一聲把那木料重重地往桌子上一摔,那幾片碎木片落下來,現出一座巍峨樓閣模型。曹操一下子看呆了,忙命人把幾位工匠帶了回來。曹操仔細看那樓閣,只見它層層四角挑懸,閣樓的每門窗都能推拉自如,真是神工鬼斧一般!曹操高興極了,賞賜了幾位工匠,并命工匠按此圖樣施工,不得有誤。

  工匠們高高興興地走出丞相府,異口同聲地說一定酬謝那位魯恩人。可是他們四處打聽,也無人知道這“魯人”是何人,住在何處。于是,他們只好來到魯班廟,燒香還愿。這時,有人無意之中發現魯班神像衣衫上竟沾有墨跡,觀其面相,與那個“魯人”差不多,這才恍然大悟,慶幸遇到了魯班師爺顯靈。工匠們慌忙跪拜魯班,謝魯班幫他們度過了難關。不久,樓閣就造好了,曹操給它取名叫“春秋樓”。除以上所述外,還有如:“五色棒”、“藏兵洞”、“張飛審鍋”等大量膾炙人口的民間傳說在當地群眾中流傳,經久不衰。

  四、三國民俗

  三國文化在許昌的傳播和影響深遠而久長,曹操的戰略思想、關羽的仁義風范等三國文化,已融入許昌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講三國故事,讀三國書,掛三國畫,以三國的人和事類比生活中的人和事,是許昌人平常日子中的底色。許昌人在正式的酒席中,入席者一定要先碰三杯,酒席才算正式開始,寓“桃園三結義” 之意,以示真誠。酒桌上劃拳,喊到“三”,一定是喊成“三桃園”。許昌的企業、學校、商標多喜采用與三國文化有關的詞語命名,如“三國大酒店”、“建安中學”和“春秋酒”等。新建街巷與三國相關聯的街名眾多,如建安大道、魏文路、灞陵路等。

  三國時期的一些地名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如鄢陵縣的“馬欄”村,相傳是當年曹操的牧馬草場,《鄢陵縣地名志·馬欄》載:“東漢末年曹操屯兵牧馬于此。”鄢陵縣的“議臺”村,相傳是當年曹操聚集群臣議事的場所,《鄢陵縣志》載:“議臺……世傳曹操所筑。嘗集官僚議事于此。”鄢陵縣還有“任營”、“前營”、“后營”的村莊名,均為三國時期,曹操軍營的駐扎地。許昌縣的“哭佗”村,今更名為“呼佗”。相傳華佗死后,其妻千里尋夫至此痛哭不止難以前行,故得此名。再如魏都區的“碾上”村,相傳許下屯田時,這里是曹軍碾米的集中場地。此外尚有“運糧河”、“槍桿劉”、“陳曹”地名等流傳至今。

  千百年來,散布在田野之中的三國遺跡,還有從三國時期流傳下來的這些村名,潛移默化影響著許昌人的生活,在個別地方痕跡更濃一些。例如華陀墓每年清明都有一支李姓后人前往祭奠。相傳華陀之妻攜女尋夫,哭死在華陀墓前之后,華佗的女兒就出嫁到當地一李姓之家,從此開始了這支李姓祭奠華陀的習俗。還有,在許昌城東20公里有一個郗莊村,郗莊村東有一村叫韓莊。這兩個村子世代不通婚,仇是在三國時期結下的。郗莊是漢御史大夫郗慮的原籍,現村東有郗慮墓。郗慮與中護軍韓浩為好友,郗慮與漢獻帝密謀曹操,被韓浩告發,郗慮被曹操家滅九族,挖地三尺,現郗莊村的一個大坑相傳就是當年抄家時所挖。韓莊為中護軍韓浩原籍,從此后兩村世代為仇。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可郗莊、韓莊兩個村莊似乎仍未走出千年之前往事的陰影,笑不起來。

  與《三國演義》“抑曹尊劉”的觀念不同,許昌百姓對曹操的謀略和才智是認可的,曹操在人們心中是個很有本事的人,文武雙全,在當時無人能比。他們對劉備,看法反倒是有些保留。流傳于民間的許多說法,都是諷刺劉備的。如果誰沒有能力了,誰愛哭了,大家都會說:“啥本事,就會哭,哭得跟劉備似的”。誰家的孩子不爭氣,人們又會拿劉備的兒子劉禪作比:“真是扶不起來的劉阿斗”。就連對待人才的問題上,也都是充滿了諷刺色彩,如“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等。

  許昌人對于關羽和張飛的尊敬是華人世界中共同的,許昌關帝廟和張公祠香火都很旺盛。2000年4月、2001年10月許昌分別舉辦了首屆和第二屆關公文化節。參加文化節的有來自新加坡、臺灣和香港的學者、專家和知名人士,有來自湖北、江蘇、山西、福建和河南各地市的文化、文物、旅游、新聞出版界的領導、專家等,盛況空前。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荊州新聞網(2011-09-0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