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的三種寫法
2012/8/6 11:58:4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近年熱播武俠大片,《英雄》剛去,《七劍》便來,再加上早些時候的《臥虎藏龍》,三大片中,無不展現劍之神采、劍之精神、劍之品位、劍之情韻……
劍雖為武器,但在中華文化中獨具地位,有著厚重的民族文化積淀。“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說的是家國之痛;“醉里挑燈看劍”,唱的是男兒豪情;“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道的是慷慨悲歌;“雙劍將離別,先在匣中鳴”,講的是至誠友情;“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念的是巾幗英姿;“倚劍登高臺,悠悠送春目”,敘的是文人飄逸……一般武器,以術為多,能為道者又有多少?劍則是其中翹楚。
然而,天下之劍誰為最?《太康地記》、《史記》記載,“天下之劍韓為眾,一曰棠溪、二曰墨陽、三曰合伯、四曰鄧師、五曰宛馮、六曰龍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將……”,“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這九大名劍,都出自戰國韓地棠溪。《中國通史》載,河南西平有冶爐城,有棠溪村,是韓國著名鑄劍處。棠溪春秋屬楚,戰國歸韓,現在在河南省西平縣境內。當時冶鑄規模宏大,“十里棠溪十里城”,工匠云集,爐火沖天。
然而,據《舊唐書》記載,元和九年,吳元濟謀反。元和十二年冬,李朔夜襲蔡州,生擒吳元濟,攻馬鞍山,取冶爐城,殺士卒,戮工匠,毀城池。輝煌千年的冶鐵勝地成了一片廢墟,從此棠溪冶爐城毀于一旦、一蹶不振。
近日記者隨中央新聞媒體產業扶貧“劍鄉行”采訪團,來到河南省西平縣,了解到高錫坤、高慶民父子兩代人重鑄棠溪寶劍的經歷,不由感慨系之。早年,人們論劍有雌雄;而今我理解,劍分文武。武則鑄劍,是為兵器;文則寫劍,是為塑魂。影片《英雄》講道,劍字的寫法有19種。我在棠溪寶劍廠的《百劍墻》上看到的是百余種。在我看來,高氏父子對劍的“寫法”至少有3種。
20世紀40年代,畢業于北洋大學的高錫坤回到老家,在河南西平建成當地第一座現代鐵冶煉廠,以圖恢復當年冶煉雄風,挖掘棠溪寶劍珍貴遺產。高錫坤年幼的兒子高慶民就在冶鐵爐邊度過了童年時光。沒有資料,也無樣品,要鑄就一如往昔“強、韌、硬、彈”的寶劍談何容易!兩代人從此歷經40余載艱辛,遍訪鑄劍名家,但一無所得。到了80年代的一天,高慶民了解到有一棠溪寶劍部分殘遺被發現,于是前往探尋,析其成分,探其成色,再深入研究古籍,才于1987年的一個深夜,讓棠溪寶劍再現人間。是夜,其父高錫坤臥病在床,高慶民跑到父親床頭告知喜訊,父子相擁而泣。2001年,其鑄“中華第一劍”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恢復棠溪寶劍之光華,此劍之第一種寫法。
寶劍寓意深遠,為國人喜愛,珍藏者也越來越多。但因棠溪之劍重在品質,價高而和寡,市場反應與其品質不相稱。更有李鬼充斥,高慶民又不得不抽身南下打假。為開拓市場,除高端珍藏產品系列,高慶民又針對普通用戶,開發出中低端系列寶劍,可以當晨舞劍,也可當作旅游紀念。但無論是高端還是中低端,自始至終高慶民不敢有絲毫懈怠,鍛打、淬火、磨削、拋光、雕刻……300余道工序,道道都不可有絲毫馬虎。為傳播劍文化,近日他們又遍邀文化名家,于長城之上談劍論劍。積極開拓,以信取勝,廣播中華劍文化,此劍之第二種寫法。
在香港、澳門將要回歸的日子里,高慶民耗資百萬,歷時一年精心研制打造巨型回歸劍,贈香港,送澳門;把自己購買準備擴大企業規模的價值近百萬元的土地,無償捐贈給縣里,以推進城市化建設;出資10萬元建成家鄉舞陽北高村小學,出資數萬元捐贈縣教育事業,并多次資助其他貧困大學生、中小學生;在西平縣遭受歷史重大洪水災害和聽到下崗職工家庭困難時,他數次出資為災區及貧困職工奉獻愛心。這些年來,高慶民累計向社會捐贈600余萬元。慷慨濟貧,熱心公益,此劍之第三種寫法。
劍在手中,也在心中,其寫法到底有多少種,怎樣去寫,就看你如何用心了。【原標題:劍的三種寫法】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者:余冠仕 200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