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釗大師作品《最浪漫的事》
如果說白玉、翡翠是玉石中的奢華貴婦,那么獨山玉就是小家碧玉,養在深閨人未識。其實獨山玉開采、雕琢歷史悠久,但是近代以來,它的名氣、地位逐漸被和田玉、翡翠所取代,了解它的人就很少了。直到2009年年底,百花獎、天工獎這兩大代表玉石界最高水平的評選活動中,多件獨山玉雕斬獲金獎、銀獎、最佳創意獎,獨山玉才又一次引起人們關注。隨著獨山玉一同浮出水面的還有一位名叫張克釗的年輕雕刻家,他的作品多是人物雕刻,鄉土氣息濃郁,給當下崇尚奢華、精巧的玉雕界帶來一股清新的風氣。
創作動力來自農村生活
張克釗如今已經是河南省玉雕圈里響當當的人物,并且在全國玉雕界內小有名氣。但是仍保持著質樸的農民本色,不善言談,每說一句話都要思考一陣子。說起自己的從藝初衷,他沒有像很多所謂的“名家”一樣,夸夸其談,大講自己是如何為了追求藝術而選擇玉雕創作,毫不避諱告訴記者,十幾年前走上玉雕之路,是由于家里生活拮據,不得不輟學外出打工養家。河南是玉雕大省,也就同身邊很多的打工族一樣選擇了節衣縮食的干玉雕學徒工。“在鄉下人眼中,學一門手藝才是能安身立命的根本。”學徒4、5年之后,張克釗可以獨立干活了,最開始他也和很多匠人一樣,按照師傅教的原樣照搬一些常見的玉雕題材創作,看著一塊塊原料在自己刀下變成各式各樣的雕刻成品,收入也足以過上小康生活,很有一種成。可日子久了,心里就滋生出了一絲異樣的東西,再看自己的作品,總覺得老生常談,卻不知道如何去突破。直到有一天,他回到家中,看到自己的老父親,一道道深深的皺紋爬滿額頭,突然有種醍醐灌頂的領悟。“故鄉才是我生存的根本,不可離棄。我是農民的兒子,從小在河南鎮平縣農村長大,最熟悉的就是身邊的一草一木,鄉親鄰居。所以心里一直有一個鄉土情結。”從此以后,張克釗的作品轉型了,不再是人云亦云。他專攻人物雕刻,尤其善于捕捉鄉村人物百態。“我做的人物原型,在我們鎮平隨處可見,我也是他們中的一員,直接咀嚼著他們的快樂、幸福、憂愁、悲傷,我像嬰兒一樣貪婪的吮吸著鄉村這種質樸的情感,并傾注于作品。我的作品所表達的故事,就是我身邊的真人真事。”
作品直接拉升原料價格
記者采訪過很多玉雕大師,他們都強調原料的重要性,只有名貴、罕有的原料才能襯托一件作品的優秀和與眾不同。記者觀察張克釗的作品,大部分使用獨山玉中的黑白料,那么黑白料是不是獨山玉中最名貴的一種呢?答案是否定的,黑白料恰恰是獨山玉中最廉價的。
“獨山玉在玉石百花園中是小家碧玉、出水芙蓉。猶如發妻,宜室宜家,雖無大魚大肉之豐、燕窩魚翅之貴,鄉野青菜也能成為美味佳肴。所以,我覺得獨山玉就是我鄉村題材創作的最好選擇。獨山玉品類繁多,各具特色,我把目光盯向了價格最低的黑白料。”黑白料清如帶雨梨花,素如水墨白荷,賞之悅目,樸素之美能讓人忘卻一切喧囂和煩躁。名曰黑白,但并非單調,墨分五色,黑中含之,白非一種青灰襯之,即便不做雕琢,亦是玉苑中的一朵奇葩。
張克釗用黑白料做人物最多的還是七八十年代鄉村題材,這里面有他真摯的情感,記憶猶新的歡樂童年、樸實可親的父老鄉親。“那時候,黑棉布是我們的主要布料,黒饃是我們的主食,就是過年時照的全家福也是黑白兩色的,多彩的大自然似乎只是這兩種顏色的陪襯,你看那抽著旱煙蹲在墻角曬太陽的爺爺;瞇著眼納鞋底的奶奶;穿著黑棉襖連襯衣都沒有的同伴,淌著鼻涕,用襖袖一抿繼續著古老的游戲……”用黑白料表現那段往事是最貼切不過了,用黑白兩種顏色做材料,對主題的表達,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畫,以及感情的渲染,有著極其意想不到的出彩效果。
一黑一白是生活的主題色,黑白料最適宜表現生活。這張克釗的執著所在。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去打造獨山玉的精品,為不值錢的材料創造出無限的價值。記者了解到,黑白料價錢低廉,曾經是獨山玉中最不起眼的品種,由于張克釗堅持用黑白料創作,而他的鄉土題材作品又廣受收藏家的青睞,一時間“洛陽紙貴”,如今黑白料的價錢也已經翻了幾番。通過自己的技藝而讓一種石材身價倍增,這才是真正的藝術大師應該具備的品德,張克釗的人生價值觀也得以實現。
身邊事最動情
別看他的作品都是鄉土題材,但是“土”的親切,“土”的真摯。張克釗有一系列作品表達的都是詮釋老人之間間深沉而綿長的愛,作品所表達的那種極其甜蜜、極其真實的情感著實讓觀者動情。例如他的作品《恩愛百年》就生動的描繪了一幅“老太太為老伴修腳”的場景。這是一個月朗星稀的夜晚,靜謐的山村里偶爾傳來一兩聲的犬吠,在一家老屋里點亮著一盞油燈,火苗隨風搖曳,忽明忽暗,滿屋充滿著溫馨。燈光下,老頭左手拿著煙袋,右手打著手勢,一足置于地,一足擱置于已經溢水在外的木盆上,眉須飄然,神情專注,正在津津樂道的向跟前的老伴講訴著什么,老太太前傾著身子對老伴的講述正投以會心的微笑。手摸著老頭子的腳趾,在為老伴修腳。白色獨玉來雕人物面部和手足,雕刻生動細致,神態逼真。
殊不知這件飽含深情的作品正是張克釗對自己已經去世的老母親的深深眷戀和懷念。“我多么希望母親能活到一百歲,讓我們盡情地去愛她,盡情地孝敬她。然而,現實卻辜負了我。我只能把對母親深深的愛傾注在這件作品上。只能用手中的筆,琢玉的工具來表達對普天下所有的父母的頌揚。
《心路》描繪自己朝圣之旅
張克釗的最新獨山玉創作《心路》描繪的是兩位藏民在朝圣途中艱難跋涉的場景,朝圣者被積雪縛裹著的堅定意志和虔誠信仰,在那滄桑滿布的臉上寧靜的綻開,給人以視覺上的極強震撼。如果說《恩愛百年》系列作品表達的是張克釗對父輩感情的追憶,那么《心路》則是他從藝多年個人經歷的真實寫照,他也同作品中的朝圣者一樣,在向著玉石雕刻最高境界的朝圣道路上,困難重重,但是憑著堅定的信念,不媚俗、不隨波逐流,一定可以達到最終的目標。他以這件作品參加2009年百花獎的評選獲得銀獎,參與打分的評委一致認為這件作品題材清新,雕刻生動。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宋世義在展廳看到這件作品后,稱贊說“這件作品是可以進博物館的。”
成功人士獨愛鄉土題材
眾所周知,牌佩歷來是玉雕收藏最受歡迎的主角,而獨山玉更適合創作擺件。但是張克釗創作的擺件也已經在藏家心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不可動搖。獨山玉它色彩豐富,相互糅合,自然之景,生活之色,都濃縮在了獨玉之中。用獨山玉進行俏色創作就是對我們身邊活靈活現的事物進行藝術提煉,為人們留住的是對生活溫馨的回憶和品味。張克釗也曾經好奇到底是什么樣的收藏家對他的作品情有獨衷,經過多方證實,原來是那些曾經歷過上山下鄉,吃過苦,后來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了人生價值的成功人士對他那些鄉土題材的作品青睞有加。他們說,看到那滿頭白發的老人、頑皮的鄉下小子,年輕時的種種經歷彷佛歷歷在目。
好的作品是能引起心靈深處的震顫和共鳴的,張克釗的作品即是如此。【原標題:張克釗:鄉土題材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