仵應汶:雕佛就是雕自己
2012/8/2 9:40:1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空氣清新的早晨,一個50歲左右留著一頭小卷長發的男人,身穿白棉質地練功服,在樹林里領著一群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打太極,逸氣而超然。這個古典與時尚氣質并蓄的男人就是被譽為“中國水晶第一人”的仵應汶。
仵應汶出身于玉雕之鄉——河南鎮平的玉雕世家,祖上三代都是有名的玉雕師,祖輩曾為慈禧太后制作過玉茶具。地域條件和家庭影響使仵應汶從小就愛上了玉石雕刻。
20歲時,仵應汶進入鎮平縣玉器廠工作,他創作的第一件作品岫玉《花熏》改寫了中國玉雕花熏只有單層、不能轉動的歷史,這個內外兩層分離、能自由轉動的精致花熏被選入了人民大會堂,鎮平縣政府隨即給當時月工資38元的仵應汶發了2000元獎金以示表彰。
1981年仵應汶去了天津美術學院進修。專業美院全新的授課內容和藝術理念使年輕的仵應汶大開眼界。然而,當他完成學業準備把現代藝術創作理念帶回鎮平玉器廠時,工廠卻改制解體了。那段時日,仵應汶心生懷才不遇的郁結,每日借酒澆愁。
有一天,大夢初醒的他告訴家人,自己決定去深圳闖一闖。在深圳、南京等地闖蕩的幾年里,仵應汶先后結識了幾位臺灣老板。這些老板都很賞識仵應汶的雕刻技藝和設計思想,提出與其合作。資金和原料由臺灣老板出,仵應汶負責設計雕刻。在這期間,除了進行玉石、珊瑚雕刻,仵應汶還開始了水晶雕刻的嘗試。
仵應汶的雕刻作品在臺灣的銷售反響非常好,但是商人的急功近利令追求藝術品質和境界的仵應汶很不適應,最終與他們分道揚鑣了。
2002年,仵應汶重歸故里,在朋友的資助下辦了一個自己的工作室。取名為“襟抱齋”的工作室草木環繞,一派田園風光,被稱為“玉雕人的家”,這里經常舉辦玉石雕刻師參加的沙龍聚會,大家一起把酒品玉,十分愜意。
花香撲鼻、古樂繞耳,仵應汶的學生們在敞亮的工作室中靜靜雕刻著,一塊塊水晶在他們的手中綻放出迷人光芒。他們每天早晨跟著老師去樹林中打半個小時的太極,然后在工作室雕刻上7、8個小時,晚上有古箏演奏家來教他們彈古箏;周末或去菜園子里干農活、或進行體育運動;一個月例行兩次研討會對某件作品進行集體評鑒;出門采風的機會也很多……學生們都非常喜歡這種快樂的學藝方式。
仵應汶希望自己的工作室能夠成為培養雕刻師的搖籃。當年,與他合作的一個臺灣老板對雕刻工人非常嚴苛,仵應汶勸告那個老板:“做雕刻這活是要靠靈感的,要是沒有好的氛圍和興趣,是出不了好作品的。”
把雕刻師像藝術家那樣培養,這是仵應汶成立工作室后所孜孜踐行的。同時,他還確定了以水晶雕刻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水晶是自然造化的圣潔靈物,純凈清澈、玲瓏剔透,非常能激發創作靈感。我習慣在晚上雕刻水晶,夜深人靜的時候狀態最好。當我從白天的喧囂中沉寂下來,凝視著手里的水晶,有一種與它對話的感受。”
與玉雕相比,水晶雕刻需要創作者具有更精細的雕刻技藝、更加從容明澈的心境,水晶的韌性很小,一用力就脆,而且質地透明,即使是肉眼看不到的瑕疵也會通過光學反應被看出來,所以一件完美無瑕的作品是非常難完成的。然而,仵應汶創作的水晶作品卻給人呈現出了一個完美純凈的佛教世界,讓人如見“華藏世界”。一尊尊菩薩飽滿的面部、挺直的鼻子、彎曲的眉宇,都處理得直而不僵、曲而不弱、直中有柔、曲里帶剛,其原創的磨砂工藝、行云流水的線條將作品的莊重與飄逸表達得恰到好處。
水晶和佛教的相契讓仵應汶很自然地沉浸于佛教題材的創作中。他的內心變得清澈而有力量,修藝術即是修心,這對他的創作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仵應汶的工作室中,并沒有太多的作品可供訪客參觀。仵應汶對工作室的創作安排是一年只出1個大件作品、10個小件作品、100個水晶掛件,然而這樣的作品數量完全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仵應汶的一個學生說:“來求大師作品的人已經排到五年之后了。”
一尊1米5高、1米寬的大型水晶作品《千手觀音》正在做最后的打磨工作,這件作品由仵應汶主持設計,并親率全部弟子參與創作,雕刻了3年時間。少林寺釋永信方丈前來欣賞后,稱其是宗教題材的一個創新之作,將古老的宗教帶入了現代的審美世界中,每一個觀賞者都會被它帶入一個純凈的、美好的世界中。今年11月,這尊《千手觀音》將亮相國際珠寶展,相信它綻放出的迷人光芒定會點亮世人的眼睛。【原標題:仵應汶:雕佛就是雕自己】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華手工》作者:謝曉飛 201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