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工藝 >> 瀏覽相關信息

關注:行當記憶燈籠里的文化堅守

2013/7/1 9:21:59 點擊數: 【字體:

    “這個叫無骨燈,從形狀上講是因為燈內沒有骨架。從諧音上講,中國自古是農業大國,取‘五谷豐登’之意。那個叫千手千眼觀音,是我父親最得意的作品,它造型復雜、形象生動,堪稱傳統彩燈中的上品。”2月19日,走進汴京燈籠張彩燈博物館,汴京燈籠張第七代傳人張俊濤如數家珍。各色燈飾讓人眼花繚亂,宮燈、走馬燈、木版年畫燈……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到古時,回到了幾百年前游人如織、絢爛如晝的燈會上。汴京燈籠張作為開封著名彩燈制作世家,就誕生在這樣一個“花市燈如晝”的時代。

    絕技世代傳古燈耀汴梁

    汴京燈籠張始于清朝,是清朝末期藝人張泰全的絕技。2008年,汴京燈籠張被批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第七代傳人張俊濤已建成了汴京燈籠張彩燈博物館,而汴京燈籠張彩燈制作傳習所也逐漸步入正軌。張俊濤現在正不斷搜集資料,潛心研究傳統彩燈文化的傳承。

    張俊濤介紹說,先祖張泰全少年拜師學藝,后成為開封城內制作花燈的能手,汴京燈籠張應運而生。道光二十一年,開封遭黃河水患,張家舉家遷至山東濟寧謀生。張氏父子在濟寧為人做花燈,憑借精良的技藝,成為河東河道總督府的附屬“活戶”(為官府服務,由官府使用的工藝匠人)。同治八年,張氏父子隨河東河道總督蘇廷魁返回開封,在理事廳街西口路北創建敬文齋裝裱店,隨即參與河東河道總督府在北三圣廟街新建行臺的裝飾、布置。光緒二十七年十月初二,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抵達開封,入住開封行宮。開封知府派汴京燈籠張第四代傳人張弘率工匠裝修、布置行宮。據清史記載:“行宮陳設壯麗,慈禧入內瞻仰一周,儼然有內廷氣象,甚為滿意。”由此,敬文齋張家名聲大振,被汴京人贊譽為“汴京燈籠張”。

    清末、民國年間,汴京燈籠張傳統制燈技藝已十分成熟,紙、布、稠、緞、絹、竹、木等各色材料應有盡有;宮燈、走馬燈、折合燈、云中燈、水中燈、造型燈樣樣稱奇。

    建國后,張俊濤的祖父張嘉義和父親張金漢制作的彩燈參加了1959年、1964年、1984年、1985年開封市第一屆至第四屆元宵燈會,贏得不少好評。“我父親張金漢8歲就隨我祖父學藝,他既懂繪畫,年近60歲又學會了電腦,成為制作彩燈的多面手。他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運用新技術、新技法,創作了各種款式的彩燈幾百余種。其中有高10余米的巨型燈,也有幾寸高的微型燈;有會說、會唱、會叫的燈,也有會走、會舞、會跳的燈。”回憶起父輩的努力,張俊濤倍感自豪。

    憶兒時燈會 美好心中留

    出生于1971年的張俊濤,如今已到不惑之年。作為汴京燈籠張第七代傳人,張俊濤從小就跟著祖父、父親制作彩燈。“我們家代代都在做手工燈籠,那時候做的燈籠一部分是用來照明或者做室內、室外裝飾,另一部分用作孩子們玩耍的燈籠玩具。我剛懂事的時候,家里人一年四季都在忙著做燈,我就幫忙拿材料、刷糨糊,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回憶起兒時的元宵節,張俊濤心里有著特殊的情結:“小伙伴們都喜歡挑燈籠玩,我家本身是做燈籠的,所以每次臨近元宵節,我都會從家里拿出燈籠分給大家。女孩子比較安靜,男孩子們都淘氣,點著紙燈籠會相互碰來碰去,一不小心燈籠就被點著了。”當時的燈會盛況也是空前的,大街干道張燈結彩,觀花燈、猜燈謎的人摩肩接踵,一派祥和喜慶。

    在張俊濤的記憶中,上世紀90年代每到元宵節前夕,大相國寺附近都會形成彩燈銷售市場,汴京燈籠張的彩燈總是第一個賣完。“那時候在市場上賣的大部分是大型燈會、燈展上用的彩燈,很多周邊城市,包括外省市的采購者都慕名來買我家的燈籠。”張俊濤說,此時的彩燈制作已經開始采用聲、光、電等現代技術,傳統的制作工藝逐漸退出市場。這讓父親張金漢很是擔憂:如果傳統手工制作彩燈的工藝就此絕技了怎么辦?因此,張金漢開始放棄制作現代彩燈的發展路子,轉而潛心研究傳統彩燈技藝的傳承。

    2010年,由于過度勞累,汴京燈籠張第六代傳人張金漢去世。臨終前他為子孫留下三個愿望。一是建立汴京燈籠張彩燈博物館,二是建立汴京燈籠張彩燈制作傳習所,三是編一本關于中華傳統彩燈的書。為了實現父親的遺愿,也為了將中華民族傳統技藝傳承下去,處理完父親的后事,張俊濤毅然辭去了公司財務部經理的職務,開始著手設計和營建汴京燈籠張彩燈博物館。2011年6月,彩燈博物館投入使用并免費對公眾開放。汴京燈籠張博物館吸引了眾多媒體和中外人士的廣泛關注,父親的第一個愿望基本實現。

    竭盡全力 傳承傳統技藝

    從1995年至今,為了傳統制燈技藝的傳承,張金漢父子從未停止過努力,汴京燈籠張也因此得以保存了原汁原味的傳統韻味。1995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張金漢“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1998年11月,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張金漢“河南省十大杰出工藝美術家”稱號;2006年,張金漢被評為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和河南省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2008年,汴京燈籠張被批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父親張金漢去世后,張俊濤在2009年組織成立了開封市彩燈藝術研究會,至今一直從事彩燈的設計、制作、展演和教授等方面的工作,培訓花燈愛好者,多次帶隊參與全國性的各類博覽會進行展演,廣受歡迎和肯定。2011年6月,張俊濤歷經千辛萬苦在汴京燈籠張祖居地建成的汴京燈籠張彩燈博物館投入使用,里面展示了各類精品彩燈100余盞,成為展示汴京燈籠張彩燈文化的重要平臺乃至河南省宣傳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來參觀、學習的有國家級、省級和本市各大媒體和各類公司,還有不少慕名而來的海內外人士。

    目前,張俊濤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對汴京燈籠張彩燈制作技藝的研究和保護上。除了對汴京燈籠張彩燈制作工藝進行資料性整理和記載,如何在原汁原味地保留傳統彩燈技藝的同時,加入時代的因素和符號,實現創新。讓彩燈適應市場環境而生存下去,一直是張俊濤思考的重要問題。“只有找到新的出路,才能恢復汴京燈籠張彩燈昔日的輝煌和燦爛,才能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張俊濤說。作者:付艷波【原標題:關注:行當記憶燈籠里的文化堅守】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開封網-汴梁晚報 2013-02-2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