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民到木雕藝人——記嵩山木雕傳承人王振北
2013/6/25 10:03:3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他,是一位農民,然而他手中的木頭能變成美妙的圖畫!他,是一名藝人,卻毅然挑起傳承嵩山木雕藝術的擔子!
就是這位農民,2003年被中共河南省委、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聯合授予“首屆河南優秀青年工匠”。2005年被鄭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農村優秀人才”。 2008年,他被中共登封市委宣傳部、市文聯授予“登封市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稱號。由于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傳承和保護研究、宣傳嵩山文化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他被有關部門授予“海峽兩岸德藝雙馨藝術家”。
就是這名藝人,他的木雕作品《喜迎回歸》獲全國民間工藝美術書法大展特別金獎;《騰輝》獲2001年中國藝壇名師精品大典金獎;《飛舞》獲鄭州市第十屆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
他就是王振北,嵩山木雕傳承人。
“咱也要有自己的研究所!”
走進嵩山木雕研究所,記者看到一個裝滿工具的大盒子,幾幅沒有完成的木雕作品,散落的工具,瑣碎的木屑散放在一張很大的桌子上。見到記者,他放下手里的工具,微笑著請我們到旁邊的接待室。
這是一間清新古樸的屋子,典雅的桌椅,考究的博古架,壁紙上娟秀的書法。我稱贊他的研究所很是漂亮高雅,他一面為記者泡茶,一面笑了笑說:“多虧有了政府的支持,才有了這么優美的辦公環境。”
說起他的研究所,他就向記者娓娓道來:
事情要從2006年說起,那年我一心想要在咱登封申報嵩山木雕研究所。我想咱河南文化豐厚,嵩山木雕又是咱河南文化的一部分。人家湖北都能成立徽州木雕研究所,咱為啥不能成立一個嵩山木雕研究所。一來給木雕愛好者提供了交流的平臺,二來也能集眾人所長保護嵩山木雕藝術,宣傳嵩山木雕,這三來嘛,嵩山木雕本來是民間藝術,成立了研究所,我們要把它推向社會。
嵩山木雕藝術研究所對嵩山地區木雕藝術的保護分為靜態和動態兩項,靜態保護指搜集嵩山地區木雕藝術相關資料、圖片,包括嵩山周圍所有的寺廟、道觀、府第以及民居上有代表性的嵩山木雕藝術,挖掘出嵩山木雕藝術精華,策劃出版畫冊《嵩山木雕藝術》;動態保護是以加強嵩山木雕技能培訓為主,研究、開發、搶救嵩山木雕的各種雕刻技法及表現形式,并將研究開發成果推向市場。
為了成立這個研究所,我當時可是下了很大一番功夫的。我個把月沒日沒夜地查資料,實地查看總結,花了幾天的時間總算把嵩山木雕的相關材料寫好,申報給了科技局。要成立研究所,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房子。那些日子我思來想去,清貧的生活哪里還能建起一所房子呢?
說到這時他便陷入了沉思,仿佛又回到了當時:無奈之下,我想到了把研究所建在自己家里。這個時候壓力就減輕了一大半了。
那個時候我家是獨家小院,我就把一樓收拾了一下當研究所,二樓供家人居住。我還請人把家里裝修了一遍,雖然把研究所建在了家里,但是我想把它做好。
當時我還有個想法,就是在嵩山木雕研究所成立的時候給市民展示一下咱嵩山木雕的獨特魅力。于是我那幾個月,沒日沒夜的趕作品。
總共6件作品,大概花費了七八個月。小到座瓶,大到掛落,最小的也得刻上幾十天。我還特地從外地買來了一些佳作,這樣在揭牌儀式之前半個月才忙完。
2006年11月9日,在科技局立項,文化局主管、民政局備案及市文聯的大力支持下,經過近8個月的籌劃,嵩山木雕藝術研究所終于在我的家中舉行了揭牌儀式。
可惜好景不長啊,僅半年的時間,家里的房子就被列入拆遷戶了。
一開始,我真的不甘心,辛辛苦苦建起來的研究所難道就這樣沒了嗎?我不能眼睜睜的看著它就這樣消失啊。不過后來我想通了,拆遷部門來做我的工作,一個人不拆耽誤了多數人,政府還答應給我這個研究所找個地方先安置下來。這不,今年4月份政府又幫助我把研究所搬到了這里。
“我要學習嵩山木雕!”
“那您是怎么會想到要學習嵩山木雕的呢?”我不禁好奇地問他。
他接著侃侃而談起來:我從1988年開始,拜師于少林鋼木家具廠的一位姓張的老師,學做明清時期的古典家具。正是從那個時候起,我開始初步接觸到木雕藝術。兩年的時間,我已經完全掌握了古典家具的組合原理,學會了木雕技法的層次等一些基礎雕刻。那段時間我漸漸喜歡上了木雕藝術,當時我就決定要學習嵩山木雕!我開始不滿足已學的木雕技術。
1990年,偶然的一次機會,我聽說雕刻世家出身的陳海泉在大冶鎮吳氏民居家中制作木雕工藝。陳海泉從14歲開始就隨祖父陳國林和父親學習祖傳技藝,并盡得真傳。他所刻的《藥王孫思邈》等作品,榮獲1983年河南省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展設計、雕刻二等獎。中岳廟寢殿里的龍鳳床就是他的代表作。那床,似床非床,像床又像神龕,屬嵩山木雕精品。
我下決心要拜陳海泉為師從事專業雕刻,但是這對我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民間的傳統工藝一般是傳內不傳外的,陳海泉家又是雕刻世家,然而對木雕的喜愛又使我停不下拜師的行動。
我知道他當時住在大冶鎮,騎著自行車就去拜師了。好不容易到了陳海泉家,結果吃了個閉門羹,被一句“祖傳手藝不外傳”給打發了,可我并沒有放棄。
過了幾天,我又騎車去了大冶,可是陳海泉依然拒絕了我。那時我已經看過他的作品,我當時發誓一定要拜陳海泉為師。過了幾天,我三下大冶,沒想到這一次很順利,陳海泉被我的執著感動了,我成了陳海泉真正的徒弟。
我很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如饑似渴地學習木雕藝術。那個時期,我邊學邊思考,把以前學習的北方粗獷手法同陳海泉教的南方精秀手法融為一體,把南北各方的雕刻藝術精華有選擇性地接納其中,經常相互穿插。
就這樣,陳海泉老師推心置腹地教了我三年,我廢寢忘食地學了三年。
“這是我的使命!”
王振北接著說:告辭了老師回家后,我就專心研究嵩山木雕,并成立了嵩山木雕研究所。現在想來,這可能是我的使命。這也是所有嵩山木雕藝人的希望,希望集合大家的力量能使社會更多的人認識我們嵩山木雕。現在,我們研究所里匯聚了一些嵩山木雕藝人和嵩山木雕的愛好者,大家都抱著把嵩山木雕藝術傳承下去的決心,長期從事木雕藝術工作。
這些年,我獲得了全國、省、鄭州市的很多獎,可這些對于我來說,并沒有多少驚喜,最重要的是嵩山木雕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2004年我省公布民族民間文化保護項目時嵩山木雕榜上有名,而且是鄭州市唯一的一項。
長期以來社會主流對民間藝術的重視不夠,加上嵩山木雕藝術史殘缺不全,外來木雕乘虛而入,嚴重威脅和影響著嵩山木雕藝術的繼承和發揚,F在的年輕人對民間木雕藝術不感興趣,這是造成民間木雕藝術衰落的原因,作為嵩山木雕藝術的傳承者,我覺得自己責無旁貸。
研究所成立幾年來,我們一直致力于對嵩山木雕的研究和宣傳工作。2008年,我們已經成功地將嵩山木雕申報為首批“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前幾日,在我國第5個“文化遺產日”到來之際,我們又組織了“嵩山木雕藝術成果展”。成果展展出的嵩山木雕作品共有50余件,包含家具7件,照片6幅,擺件6件,紀念品3件。我市市民能夠近距離、更清晰地領略嵩山木雕的魅力,使更多的市民感受到了嵩山木雕深厚的文化內涵。
王振北計劃把嵩山周圍所有的寺廟、道觀、府第以及民居上有代表性的嵩山木雕藝術精品結集出版,在喚起對此項目進行系統搶救與保護的同時,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和熱愛嵩山木雕藝術。
采訪結束時,他告訴記者:“我打算在我市初、高中學生中宣傳嵩山木雕藝術,讓更多的青少年一代了解我們自己的民間藝術。通過他們的了解和認識,引起青少年一代的興趣,繼續傳承嵩山木雕藝術。”
我們衷心地祝愿他在嵩山木雕藝術的道路上能夠越走越遠! 吳 迪【原標題:從農民到木雕藝人——記嵩山木雕傳承人王振北】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登封網 201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