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間剪紙,集中在豫西的靈寶、盧氏和豫北的太行山區。如今剪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開封的胡保國、禹州的徐光豫和鄭州的連德林等人。近日,記者隨海峽兩岸三地記者采訪團“探尋中原文化、傳承華夏文明”聯合采訪活動,對中華剪紙蝶王胡寶國進行了專訪。
1959年出生的胡寶國,河南開封市人,高級工藝美術師,藝名蝶王,現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剪紙學會理事。他自幼酷愛剪紙,尤擅蝴蝶剪紙藝術。從民間藝人到著名藝術家,他虛心求教、多方學藝,經過幾十年的勤剪不輟,創造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胸有成蝶,剪紙不用刻刀和紙鉆,僅用一把剪刀,一氣呵成,堪稱剪紙藝術中的一絕。其作品線條流暢,飄逸伸展,剪工精細,構思巧妙。隨手而出的剪紙蝴蝶更是無一雷同,栩栩如生,格外傳神,手工剪出的一萬只蝴蝶曾獲“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1999年9月其作品《百蝶圖》在全國民間工藝美術書法大展博覽會上展出,被評為金獎,并被組委會收藏,同時他也獲得了“海峽兩岸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2000年11月其作品在第二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上獲金獎。2002年9月其作品入選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與中國21世紀友好促進會共同主辦的海峽兩岸四地“團圓”藝術剪紙展覽。2003年胡寶國被載入世界名人證書。2003年、2005年他兩次獲得河南民間文藝金鼎獎成就獎(河南民間文藝最高獎)。作為對他剪紙藝術的肯定,中央電視臺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等多家海內外新聞媒體對他進行了專題報道。他的作品還有清明上河圖、百子圖、毛澤東像、夜光等,記錄著華夏文明和歷史。
河南剪紙歷史悠久,南宋周密的《志雅堂朵鈔》中,就有一段是描寫汴梁城里,出售剪紙的盛況:"昔京都大街,有剪花樣者……。一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獨擅一時之譽。"由此看來,早在宋代,剪紙就已在民間廣泛流行,還出現了以此為生的剪紙藝人,而且技藝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盛行于河南廣大地域的傳統地方剪紙,其思維觀念,仍沒有擺脫崇神意識的本質,其動機在于冀求人類與"神靈"的交感,盡管在尋求表達方式時,其間含有多種隱喻手法(為地域文化所包容),但其全部意義,總是與人類的生存需要和愿望(求安、趨利、辟邪)緊密相連。剪紙"天地神"、"求雨"、"谷神",就表現出庶民百姓無法與天災人禍抗爭時,仰仗神靈、魔力來驅邪避害,以求家室安寧,五谷豐登。
河南民間剪紙的大部分內容,與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關。喜花(結婚時貼用)"鴛鴦戲蓮"是表現人們希望"婚姻美滿、白首偕老";窗花"金虎送錢"(視虎為萬能吉祥物),則是期盼"生活富足、金錢遍地";"牧羊人"、"莊稼漢"、"喂豬"、"拉洋車",表現出不同歷史時期蕓蕓眾生的生活寫真。這些藝人用妙手記錄著中華歷史和藝術,傳承華夏文明,推動社會文明發展,功不可沒,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記者 張雷龍【原標題:胡寶國:用藝術傳承華夏文明】